一种附墙结构及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5918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附墙结构及升降装置。所述附墙结构包括:横梁,沿横向设置,适于与升降机可拆卸连接;第一立柱,设置于靠近屋面层的边缘区域,第一立柱适于支撑所述横梁,并与所述屋面层可拆卸连接;第二立柱,沿纵向设置于远离屋面层的边缘区域,并与屋面层可拆卸连接;倾斜段,连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通过第二立柱经由倾斜段与第一立柱连接,增强第一立柱的稳定性,从而使升降机在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有可靠的附墙结构进行附着;通过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倾斜段和横梁的可拆卸连接,以及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屋面层的可拆卸连接,便于附墙结构的拆装,从而方便周转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附墙结构及升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附墙结构及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升降机作为上下运输的工具,可以将工程材料、设备、施工作业人员运输至各楼层。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需要可靠结构进行附着,对于屋面层有构架梁的情况,施工升降机可以附着于构架梁上,而对于屋面层没有构架梁的情况,存在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没有可靠结构进行附着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屋面层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或者焊接形成的钢附墙架来作为施工升降机的临时附墙结构,但是这两种附墙结构存在安全性较低,拆除不方便,不利于周转使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屋面层没有构架梁的情况下,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缺少可靠结构进行附着,并且现有临时附墙结构不方便拆装,不便周转使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可靠附着,并且方便周转使用的附墙结构。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屋面层没有构架梁的情况下,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缺少可靠结构进行附着,并且现有临时附墙结构不方便拆装,不便周转使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施工升降机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可靠附着,并且方便周转使用的升降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附墙结构,包括:
[0006]横梁,沿横向设置,适于与升降机可拆卸连接;
[0007]至少两个第一立柱,沿纵向设置于靠近屋面层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一立柱适于支撑所述横梁,且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一立柱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屋面层可拆卸连接;
[0008]至少一个第二立柱,沿纵向设置于远离屋面层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屋面层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柱沿高度方向低于所述第一立柱;
[0009]倾斜段,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对应所述横梁的一侧,由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横梁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配合,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可拆卸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倾斜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经由所述倾斜段形成可拆卸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对应所述第二立柱的一侧,由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倾斜段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配合,所
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倾斜段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第二立柱对应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由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倾斜段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配合,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倾斜段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屋面层设置有埋件,所述埋件包括定位板、锚栓,所述定位板和所述锚栓与所述屋面层固定连接。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沿纵向的底端,分别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定位板配合,所述底板与所述定位板经由所述锚栓形成可拆卸连接。
[0016]可选的,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分别同时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立柱。
[0017]可选的,所述加劲板的数量大于一个,每个所述加劲板垂直于所述底板,并同时垂直于所述加劲板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或所述第二立柱的接触面。
[0018]本技术提供的升降装置,包括:
[0019]升降机,以及应用于所述升降机的如上述所述的附墙结构。
[0020]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1]1.本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分别与屋面层可靠连接,在第一立柱支撑的横梁上附着有升降机时,通过第二立柱经由倾斜段与第一立柱连接,增强第一立柱的稳定性,从而使升降机在上升到屋面层的过程中有可靠的附墙结构进行附着;通过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倾斜段和横梁的可拆卸连接,以及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屋面层的可拆卸连接,便于附墙结构的拆装,从而方便周转使用。
[0022]2.本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通过在第一立柱对应横梁的一侧,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横梁可拆卸链接,从而便于横梁与第一立柱形成可靠的可拆卸连接。
[0023]3.本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通过第二立柱经由倾斜段与第一立柱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增强第一立柱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连接形式是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各个部件的拆装和周转使用。
[0024]4.本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在屋面层设置有埋件,埋件与屋面层固定连接,通过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底部设置底板,底板与埋件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屋面层形成可靠连接,并且连接是可拆卸的,进而便于附墙结构的拆装以及周转使用。
[0025]5.本技术提供的附墙结构,在底板上设置加劲板,加劲板同时与底板和其上的第一立柱或第二立柱固定连接,从而增强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其底板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增强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通过其底板与屋面层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俯视图;
[0028]图2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侧视图;
[0029]图3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正视图;
[0030]图4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第一立柱侧视图;
[0031]图5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第一立柱正视图;
[0032]图6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横梁正视图;
[0033]图7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第二立柱侧视图;
[0034]图8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倾斜段侧视图;
[0035]图9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埋件正视图;
[0036]图10为本技术附墙结构的底板俯视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1‑
埋件,2

第一立柱,3

加劲板,4

底板,5

第一连接段,6

横梁,7

第二连接段,8

耳板,9

第三连接段,10

倾斜段,11

连接板,12

第二立柱,13

连接件,14

吊耳,1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6),沿横向设置,适于与升降机可拆卸连接;至少两个第一立柱(2),沿纵向设置于靠近屋面层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一立柱(2)适于支撑所述横梁(6),且所述横梁(6)与所述第一立柱(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与所述屋面层可拆卸连接;至少一个第二立柱(12),沿纵向设置于远离屋面层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立柱(12)与所述屋面层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柱(12)沿高度方向低于所述第一立柱(2);倾斜段(10),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和所述第二立柱(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2)对应所述横梁(6)的一侧,由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一连接段(5),所述第一连接段(5)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横梁(6)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配合,所述横梁(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段(5)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段(1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和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一立柱(2)与所述第二立柱(12)经由所述倾斜段(10)形成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2)对应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一侧,由部分区域凸出形成第二连接段(7),所述第二连接段(7)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倾斜段(10)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配合,所述第二连接段(7)与所述倾斜段(10)的一端可拆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曹旭韬钱林栋林春雨刘清林黄荣朝舒浩胡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