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25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1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出风风道设置成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对风腔内的气流可以进行先收集再引导,从而实现出风气流的方向控制,扩张的形式可以实现广角环抱式送风,避免出风口气流集中直吹的现象,使人体的对流换热由强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变为自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人体吹风感,提升了用户舒适度。提升了用户舒适度。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


[0001]本公开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结构设计简单,受限于现有的出风结构限制,气流从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后通常是集中吹向某一局部区域,导致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较差,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器。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
[0005]可选地,所述出风风道由连接于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的第一风道板和连接于所述前面板上的第二风道板之间的间隔构成。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一引风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二引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相配合,以使所述出风风道相对于所述风腔呈收缩状。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分别构造为圆弧段。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半径为30mm~40mm,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半径为5mm~15mm。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圆心的连线所定位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不小于45mm。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之前的间隔。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的长度大于15mm,所述第二导流段的长度为60mm~80mm。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侧面夹角为130~150度,所述第二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正面夹角为60~80度。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风腔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和所述前面板的前端面之间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
50mm,所述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10mm。
[0014]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处的多个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可转动且转动角度分别可调,以通过转动而使所述出风风道具有闭合状态和多种出风状态。
[0015]可选地,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出风状态包括常规出风状态和智能出风状态,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在所述常规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平行状态出风;在所述智能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非平行状态出风。
[0016]可选地,所述智能出风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在所述第二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
[0017]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用于检测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的红外模块,所述红外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所检测的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0018]可选地,所述前面板的两侧与所述风腔板的两侧均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空调器的两侧均具有出风风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检测的人体位置分别控制两侧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状态。
[0019]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前面板与风腔板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出风风道,使得出风风道沿着整个前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出风风道设置成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对风腔内的气流可以进行先收集再引导,从而实现出风气流的方向控制,扩张的形式可以实现广角环抱式送风,避免出风口气流集中直吹的现象,使人体的对流换热由强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变为自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人体吹风感,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00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2]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立体图。
[0023]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立体图。
[0024]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分解图。
[0025]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图。
[0026]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正视图。
[0027]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沿图5中线A

A的剖视图。
[0028]图7是图6中的A部放大图。
[0029]图8是图6中的A部放大图。
[0030]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沿图5中线A

A的剖视图。
[0031]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闭合状态。
[0032]图11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0033]图12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0034]图13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0035]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房间区域划分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

空调器,101

底座,1011

进风口,102

外壳,103

顶盖,104

蒸发器,10

风机组件,11

风机单元,12

引风筒,13

风腔隔板,131

通风孔,20

风腔板,201

风腔,30

前面板,40

出风风道,41

第一风道板,411

第一引风段,412

第一导流段,413

第一连接段,42

第二风道板,421

第二引风段,422

第二导流段,42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组件;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由连接于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的第一风道板和连接于所述前面板上的第二风道板之间的间隔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一引风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二引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相配合,以使所述出风风道相对于所述风腔呈收缩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分别构造为圆弧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半径为30mm~40mm,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半径为5mm~15mm。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圆心的连线所定位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不小于45mm。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之前的间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的长度大于15mm,所述第二导流段的长度为60mm~80mm。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侧面夹角为13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鑫陈旺李树云彭光前单联瑜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