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21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墨印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包括弧形槽,弧形槽包括弧形壳体和挡板,弧形壳体内部中空且密闭呈弧形空腔,弧形壳体的两端内侧设置挡板,在弧形槽内可转动的架设版印辊,版印辊的中心轴线和弧形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弧形壳体内壁一侧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出液孔,弧形壳体内壁另一侧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进液孔,长条形进液孔上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弹性刮条,弹性刮条与版印辊接触,弹性刮条上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回流孔。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回流孔。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回流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


[0001]本技术涉及油墨印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

技术介绍

[0002]珠光油墨的特殊性就在于使用了珠光颜料。云母钛珠光颜料是以云母薄片为基底物,在光滑的云母表面包覆上透明或较透明的高折射率的二氧化钛和氧化铁组成的薄层。当光线照射到云母片上时,云母片就像透明的小镜子,部分光线被反射出去,部分光线以折射到下一个界面上,又发生第二次的部分反射和部分透射,依此继续下去。由物理光学知道,在两个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会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相位差、入射角、折射率等因素,从而形成干涉特征的珠光现象。
[0003]在印刷过程中,珠光油墨中的珠光颜料比重较大,长时间置于墨槽中的珠光油墨往往会发生沉降分层的现象,进而影响珠光油墨的印刷效果。现有的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2021869212.0公开的一种珠光油墨印刷用墨槽,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U型槽结构,在本体上方可转动的架设版印辊,版印辊下方设置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由下端至上端向着版印辊逐渐靠近,弧形板下表面设置支撑板,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本体的底部以使弧形板与本体之间留有间隙,因为油墨与版印辊之间存在一定的黏性,因此在版印辊转印过程中会对油墨产生一个牵引,油墨受到牵引后向前做出移动的流动,而当流动的油墨进入至弧形板与转印辊之间逐渐减小的间隙后,油墨加速从弧形板和版印辊之间的细缝排出,从而形成一个强对流,从而对主管油墨中的珠光颜料进行冲击,降低了珠光油墨沉降分层的概率。
[0004]但是上述结构中由于版印辊下方设置的弧形板由下端至上端向着版印辊逐渐靠近,因此弧形板上端靠近版印辊的一侧距离U型槽底部的距离较大,从而会导致此处的油墨无法有效流动,珠光油墨往往会在此处发生沉降分层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能在版印辊转印过程有效带动珠光油墨循环,防止珠光油墨沉降分层。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包括弧形槽,弧形槽包括弧形壳体和挡板,弧形壳体内部中空且密闭呈弧形空腔,弧形壳体的两端内侧设置挡板,在弧形槽内可转动的架设版印辊,版印辊的中心轴线和弧形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弧形壳体内部的弧形空腔厚度均匀且小于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隙厚度,弧形壳体内壁一侧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出液孔,弧形壳体内壁另一侧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进液孔,长条形进液孔上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沿弧形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弹性刮条,弹性刮条的长度等于弧形壳体的长度,弹性刮条与版印辊接触,弹性刮条上方的弧形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回流孔。
[0007]上述方案的原理为,版印辊转印过程中会对珠光油墨产生一个牵引,珠光油墨受到牵引后向前做出移动的流动,当珠光油墨接触到弹性刮条时被阻挡,其中需要说明的是
弹性刮条可以将大部分珠光油墨阻挡住,小部分未被阻挡的珠光油墨会通过回流孔回流到弧形空腔内,被阻挡的珠光油墨通过长条形进液孔进入弧形空腔,珠光油墨流过弧形空腔后从长条形出液孔流出,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由于弧形壳体内部的弧形空腔厚度均匀且小于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隙厚度,因此珠光油墨在弧形空腔内以及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隙间能有效地流动,珠光油墨因此不会沉降分层。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储墨箱、加墨泵、控制器、液位传感器,回流孔上方的弧形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注液孔通过管子与加墨泵的出液端连接,加墨泵的进液端通过管子与储墨箱连通,储墨箱内设置有搅拌机构,长条形出液孔上方的弧形空腔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控制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搅拌机构、加墨泵电连接,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弧形空腔内的珠光油墨液位较低时,将电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搅拌机构对储墨箱内的珠光油墨进行搅拌,然后控制加墨泵将混合均匀的珠光油墨注入弧形空腔内,实现自动化加墨。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版印辊转印过程中对珠光油墨产生的牵引,使珠光油墨能在长条形进液孔、弧形空腔、长条形出液孔、版印辊外侧壁与弧形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隙间形成一个循环,珠光油墨能有效地流动,从而不会沉降分层。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施例1中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14]实施例1:
[0015]如图1、2、3所示,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包括弧形槽,弧形槽包括弧形壳体5和挡板1,弧形壳体5内部中空且密闭呈弧形空腔9,弧形壳体5的两端内侧设置挡板1,在弧形槽内可转动的架设版印辊2,版印辊2的中心轴线和弧形壳体5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版印辊2外侧壁与弧形壳体5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弧形壳体5内部的弧形空腔9厚度均匀且小于版印辊2外侧壁与弧形壳体5内壁之间的空隙厚度,弧形壳体5内壁一侧沿弧形壳体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出液孔8,弧形壳体5内壁另一侧沿弧形壳体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进液孔10,长条形进液孔10上方的弧形壳体5内壁上沿弧形壳体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弹性刮条11,弹性刮条11的长度等于弧形壳体5的长度,弹性刮条11与版印辊2接触,弹性刮条11上方的弧形壳体5内壁上设置有回流孔12。
[0016]还包括储墨箱4、加墨泵3、控制器、液位传感器7,回流孔12上方的弧形壳体5上设置有注液孔13,注液孔13通过管子与加墨泵3的出液端连接,加墨泵3的进液端通过管子与储墨箱4连通,储墨箱4内设置有搅拌机构6,长条形出液孔8上方的弧形空腔9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7,控制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7、搅拌机构6、加墨泵3电连接。
[0017]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
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化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珠光油墨循环结构的墨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槽,弧形槽包括弧形壳体(5)和挡板(1),弧形壳体(5)内部中空且密闭呈弧形空腔(9),弧形壳体(5)的两端内侧设置挡板(1),在弧形槽内可转动的架设版印辊(2),版印辊(2)的中心轴线和弧形壳体(5)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版印辊(2)外侧壁与弧形壳体(5)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弧形壳体(5)内部的弧形空腔(9)厚度均匀且小于版印辊(2)外侧壁与弧形壳体(5)内壁之间的空隙厚度,弧形壳体(5)内壁一侧沿弧形壳体(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出液孔(8),弧形壳体(5)内壁另一侧沿弧形壳体(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条形进液孔(10),长条形进液孔(10)上方的弧形壳体(5)内壁上沿弧形壳体(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仲宇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瑞玛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