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芯及枕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14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枕芯,包括柔性枕体、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柔性枕体上表面的前侧为第一承托部,上表面的后侧为第二承托部;第一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一承托部的下侧;第二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二承托部的下侧;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为均大于柔性枕体的弹性模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枕具,应用上述枕芯和外包套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枕芯,通过在柔性枕体的表面下侧设置弹性模量大于柔性枕体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从而在确保枕芯具有良好弹性缓冲效果的同时加强了支撑效果,并使支撑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持较长时间。持较长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枕芯及枕具


[0001]本技术涉及寝具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枕芯及枕具。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睡眠质量,人们会选择优质的寝具以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其中包括承托头颈部的枕具,常见的枕具包括外包套和枕芯,外包套套设在枕芯外侧,枕芯由具有较好弹性模量的乳胶或记忆海绵制成,从而在缓冲人体头部压力的同时为用户头部提供合适的承托力,但乳胶或记忆海绵在长久使用后会因为长期受压而使得材料内的空气被挤出,以及材料弹性衰减,最后材料形态难以恢复,这导致后续枕芯无法为用户颈椎提供足够的支撑,因此,亟需一种具有良好弹性且能长时间提供良好支撑的枕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枕具在长时间使用后支撑力下降的不足,提供一种枕芯,通过在柔性枕体的表面下侧设置弹性模量大于柔性枕体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从而在确保枕芯具有良好弹性缓冲效果的同时加强了支撑效果,并使支撑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
[0004]枕芯,包括柔性枕体、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柔性枕体上表面的前侧为第一承托部,上表面的后侧为第二承托部;第一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一承托部的下侧;第二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二承托部的下侧;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为均大于柔性枕体的弹性模量。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枕芯,通过在柔性枕体的表面下侧设置弹性模量大于柔性枕体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已知弹性模量越大的物质,其受压时越不容易形变,这种设置方式将具有良好弹性的柔性枕体和具有良好支撑性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进行结合,从而在确保枕芯具有良好弹性缓冲效果的同时加强其支撑效果,并使支撑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
[0006]进一步的,第一承托芯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或者,第一承托芯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
[0007]上述设置方式使得枕芯的前侧和后侧具有不同的支撑效果,提供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8]进一步的,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横截面上侧边沿为弧形,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采用上述设置方式能符合人体曲线,避免用户头部下压至第一承托芯或第二承托芯时有异物感。
[0009]进一步的,柔性枕体中部为头部支撑区,第一承托部位于头部支撑区与柔性枕体前端之间,第二承托部位于头部支撑区与柔性枕体后端之间,柔性枕体的上表面中部向内凹陷并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以形成所述头部支撑区。
[0010]通过设置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的头部支撑区,从而利用头部支撑区承托用户头部中
部,确保用户头部其他位置和颈部位于柔性枕体表面的预定位置以供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进行承托。
[0011]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枕体位于头部支撑区外侧设置有若干个透气孔。
[0012]进一步的,若干个透气孔以头部支撑区的中心为圆心呈现圆环状排布。
[0013]透气孔的设置能提高柔性枕体表面的散热和透气效果,提高舒适度。
[0014]进一步的,第一承托部中部设有第一颈托区,第二承托部中部设有第二颈托区;第一颈托区向柔性枕体外侧延伸并向下倾斜在其两侧形成第一避空区;第二颈托区向柔性枕体外侧延伸并向下倾斜在其两侧形成第二避空区。
[0015]通过设置向下倾斜的第一颈托区和第二颈托区从而适应人体颈部的弧度,利用第一颈托区和第二颈托区贴合人体颈部以提供承托;第一避空区和第二避空区的设置能实现对人体肩部的避空,避免柔性枕体托起人体的肩部导致用户的颈椎弯曲而引起用户不适。
[0016]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枕体连接第一颈托区的外侧立面向内倾斜;所述柔性枕体连接第二颈托区的外侧立面向内倾斜。
[0017]上述设置能使第一避空区和第二避空区具有足够的空间供用户调整肩部位置,从而使本技术适用不同身材的用户使用。
[0018]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枕体位于第一承托部两侧区域向第一承托部倾斜,所述柔性枕体位于第二承托部两侧区域向第二承托部倾斜,实现用户头颈部的定位效果。
[0019]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枕芯的枕具,其包括枕芯和外包套件,外包套件套设在枕芯外。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枕具,其枕芯通过在柔性枕体的表面下侧设置弹性模量大于柔性枕体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从而将具有良好弹性的柔性枕体和具有良好支撑性的第一承托芯、第二承托芯进行结合,使得枕具兼具有较好的弹性缓冲效果和支撑效果,为用户提供更佳的使用体验,另外,由于枕具的支撑效果得到提升,从而使枕具的支撑效果能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枕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枕芯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枕芯的侧视图;
[0023]图3是枕芯的主视图;
[0024]图4是枕芯的仰视图;
[0025]图5是枕芯的剖视图。
[0026]标号说明:
[0027]柔性枕体1,头部支撑区2,透气孔3,第一承托部4,第二承托部5,第一颈托区6,第二颈托区7,第一避空区8,第二避空区9,第一承托芯10,第二承托芯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0029]实施例一
[0030]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枕芯,包括柔性枕体1、第一承托芯10和第二承托芯11,
柔性枕体1上表面的前侧为第一承托部4,上表面的后侧为第二承托部5;第一承托芯10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一承托部4的下侧;第二承托芯11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二承托部5的下侧;第一承托芯10和第二承托芯11的弹性模量为均大于柔性枕体1的弹性模量。
[0031]第一承托芯10和第二承托芯11横截面上侧边沿为弧形,第一承托芯10和第二承托芯11采用上述设置方式能符合人体曲线,避免用户头部下压至第一承托芯10或第二承托芯11时有异物感。
[0032]柔性枕体1中部为头部支撑区2,第一承托部4位于头部支撑区2与柔性枕体1前端之间,第二承托部5位于头部支撑区2与柔性枕体1后端之间,柔性枕体1的上表面中部向内凹陷并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以形成所述头部支撑区2。
[0033]具体的,头部支撑区2贯穿柔性枕体1。
[0034]通过设置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的头部支撑区2,从而利用头部支撑区2承托用户头部中部,确保用户头部其他位置和颈部位于柔性枕体1表面的预定位置以供第一承托芯10和第二承托芯11进行承托。
[0035]所述柔性枕体1位于头部支撑区2外侧设置有若干个透气孔3,若干个透气孔3以头部支撑区2的中心为圆心呈现圆环状排布。
[0036]透气孔3的设置能提高柔性枕体1表面的散热和透气效果,提高舒适度。
[0037]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枕体1位于头部支撑区2外侧设置的若干个透气孔3可采用其他排布,无需限制若干个透气孔3呈圆环状排布。
[0038]第一承托部4中部设有第一颈托区6,第二承托部5中部设有第二颈托区7;第一颈托区6向柔性枕体1外侧延伸并向下倾斜在其两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枕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枕体,上表面的前侧为第一承托部,上表面的后侧为第二承托部;第一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一承托部的下侧;第二承托芯,采用发泡成型在第二承托部的下侧;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为均大于柔性枕体的弹性模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芯,其特征在于,第一承托芯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或者,第一承托芯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承托芯的弹性模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芯,其特征在于,第一承托芯和第二承托芯横截面上侧边沿为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芯,其特征在于,柔性枕体中部为头部支撑区,第一承托部位于头部支撑区与柔性枕体前端之间,第二承托部位于头部支撑区与柔性枕体后端之间,柔性枕体的上表面中部向内凹陷并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以形成所述头部支撑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枕体位于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柒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