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68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减振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上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第一减振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缓冲体,第一缓冲体连接于第一支撑体上,第二减振件包括第二支撑体和第二缓冲体,第二缓冲体连接于第二支撑体上,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正对设置,且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振动源的安装空间。通过将用于安装振动源的安装空间设置在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亦即振动源与减振组件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使得上述减振组件能够在两个方向上对振动进行吸收,减振效果较好,从而可有效地改善了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支撑物上的情况。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支撑物上的情况。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支撑物上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减振
,尤其提供一种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压缩机是制冷设备的核心部件,也是制冷设备的主要振动源。为了降低制冷设备的工作噪音,压缩机通常通过减振组件安装在制冷设备的支撑板上,具体地,减振组件包括减振件和螺栓,压缩机的机脚连接于减振件,减振件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板上,压缩机的重力作用于减振件的下部,在自压缩机的机脚至支撑板的方向上,压缩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可被减振件的下部吸收,可避免振动直接传递到支撑板上,但是,在自支撑板至压缩机的机脚的方向上,由于减振件的上部的刚度较大,使得压缩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容易传递到螺栓上,然后再经过螺栓传递至支撑板上,导致支撑板出现共振而产生噪音。可见,传统的减振组件的减振效果仍无法满足实际低噪音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减振组件的减振效果差而导致制冷设备的支撑板共振产生噪音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振组件,用于对安装于支撑物上的振动源减振,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缓冲体,所述第一缓冲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上,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第二支撑体和第二缓冲体,所述第二缓冲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体上,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振动源的安装空间。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用于安装振动源的安装空间设置在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亦即振动源与减振组件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如此,在振动源通过减振组件安装于支撑物后,在自第一减振件至第二减振件的方向上,振动源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经过第二支撑体传递至第二缓冲体,使得第二缓冲体受压后形变,以将振动吸收,而在自第二减振件至第一减振件的方向上,振动源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经过第一支撑体传递至第一缓冲体,使得第一缓冲体受压后形变,以将振动吸收,可见,上述减振组件能够在相反的两个方向上对振动进行吸收,减振效果较好,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支撑物上的情况,避免了支撑物共振产生噪音,满足了低噪音应用需求。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螺栓,所述第一减振件内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缓冲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减振件内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二支撑体和所述第二缓冲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形成安装通道,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安装通道且与所述支撑物相连接。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安装通道
内,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套筒中。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通道的内壁间隙配合;和/或,所述螺栓的外周壁与所述套筒的内周壁间隙配合。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弹性套环,所述弹性套环套设于所述螺栓的外周,且所述弹性套环能够与所述振动源相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环的外周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振动源能够通过所述卡槽相卡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第一减振件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为一体成型件。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还包括第一压靠部,所述第一压靠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缓冲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压靠部远离所述第一缓冲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压靠面,所述螺栓的头部压靠于所述第一压靠面上。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靠部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缓冲体的最大形变行程。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体上开设有第一刚度调节孔。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刚度调节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刚度调节孔沿所述第一缓冲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体上开设有第二刚度调节孔。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刚度调节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刚度调节孔沿所述第二缓冲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件还包括第二压靠部,所述第二压靠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缓冲体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压靠部远离所述第二缓冲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压靠面,所述第二压靠面用于与所述支撑物相压靠。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靠部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缓冲体的最大形变行程。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体呈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缓冲体呈中空台体结构,所述第一缓冲体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筒壁上;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体呈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缓冲体呈中空台体结构,所述第二缓冲体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筒壁上。
[002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相连接的机脚,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上述任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所述的减振组件,所述机脚安装于所述减振组件的所述安装空间内。
[0022]由于上述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减振组件,压缩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能够有效地被减振组件吸收,从而可有效降低制冷设备的工作噪音。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所示制冷设备中的减振组件的爆炸图;
[0026]图3为图1所示制冷设备中的减振组件的主视图;
[0027]图4为图3所示减振组件沿A

A方向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8]图5为图3所示减振组件沿A

A方向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9]图6为图3所示减振组件沿A

A方向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31]100、制冷设备;110、减振组件;111、第一减振件;1111、第一支撑体;1112、第一缓冲体;11121、第一刚度调节孔;1113、第一压靠部;11131、第一压靠面;1114、第一通孔;112、第二减振件;1121、第二支撑体;1122、第二缓冲体;11221、第二刚度调节孔;1123、第二压靠部;11231、第二压靠面;1124、第二通孔;113、螺栓;114、套筒;115、弹性套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组件,用于对安装于支撑物上的振动源减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缓冲体,所述第一缓冲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上,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第二支撑体和第二缓冲体,所述第二缓冲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体上,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振动源的安装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螺栓,所述第一减振件内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缓冲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减振件内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二支撑体和所述第二缓冲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形成安装通道,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安装通道且与所述支撑物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套筒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通道的内壁间隙配合;和/或,所述螺栓的外周壁与所述套筒的内周壁间隙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弹性套环,所述弹性套环套设于所述螺栓的外周,且所述弹性套环能够与所述振动源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套环的外周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振动源能够通过所述卡槽相卡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第一减振件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弹性套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为一体成型件。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还包括第一压靠部,所述第一压靠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缓冲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压靠部远离所述第一缓冲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压靠面,所述螺栓的头部压靠于所述第一压靠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涛黄刚刘斌杨仲高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