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保持阀及装载机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4430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液压系统技术领域的负载保持阀及装载机液压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装载机的负载保持阀与行驶稳定模块无法实现二者的兼容等问题,负载保持阀包括锥阀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数量为2,分别为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锥阀的进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A口相通,其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B、E、L口以及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相通,弹簧腔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换向阀进油口及其初始位的内部油道与锥阀的出油口相通;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换向阀的进油口相通,且其控制口与负载保持阀的P1口连通,第二换向阀的两端分别与负载保持阀的A、B口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负载保持阀与行驶稳定模块无法兼容的问题,同时实现动臂锁止功能。止功能。止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载保持阀及装载机液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载保持阀及装载机液压系统,属于机械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机械中,为了提高装载机使用过程的中的安全性,为防止在起吊、下降过程中与油缸相连软管破裂而导致起吊设备降落或者下降速度过快,装载机配置负载保持阀,实现动臂的起升和下降。装载机还会配置稳定模块阀,当装载机行驶在颠簸的路段时,开启稳定模块功能,蓄能器吸收动臂油缸无杆腔的压力冲击,起到减震作用。
[0003]然而,当负载控制阀与稳定模块阀共同使用时,即装载机行驶在颠簸的路段,开启稳定模块功能时,蓄能器的压力油可以通过负载保持阀进入动臂油缸的无杆腔,但是负载保持阀无控制压力,导致负载保持阀锥阀的弹簧腔处于封闭状态,锥阀无法开启,导致动臂油缸无杆腔内的液压油无法经过负载保持、稳定模块阀,流向蓄能器,从而无法吸收动臂的冲击,无法达到减震效果。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中,负载保持阀与行驶稳定模块无法实现二者的兼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负载控制阀及装载机液压系统,可以解决负载保持阀与行驶稳定模块无法兼容的问题,同时实现动臂锁止功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载保持阀,包括锥阀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数量为2,分别为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所述锥阀的进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A口相通,其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B、E、L口以及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相通,所述弹簧腔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换向阀进油口及其初始位的内部油道与锥阀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换向阀的进油口相通,且其控制口与负载保持阀的P1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两端分别与负载保持阀的A、B口相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锥阀的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L口连通的油道上设有第一溢流阀。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阻尼,分别为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所述第一阻尼设于锥阀的出油口与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连通的油道上,所述第二阻尼设于锥阀的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E口连通的油道上。
[0008]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载机的液压系统,包括两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负载保持阀,两个所述负载保持阀的E口相连,并通过第三阻尼与其A口相连,所述负载保持阀的B口与动臂油缸的无杆腔相连。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泵、多路阀以及稳定模块阀,所述泵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相连,且出油口与多路阀的P口相连;所述多路阀的T口与液压油箱相连,使得液压油流回液压油箱;所述多路阀的A1口与负载保持阀的A口相连,B1口与动臂油缸的有杆腔相连,A2、B2口分别与翻斗油缸的无杆腔、有杆腔相连;
所述稳定模块阀的A口与负载保持阀的A口相连,B口与动臂油缸的有杆腔相连,X口与蓄能器的进油口相连,DX口与泵的出油口相连,L、T口与液压油箱相连。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多路阀包括动臂联和翻斗联,所述动臂联为控制动臂油缸起升、下降动作的换向阀,所述翻斗联为控制翻斗油缸收斗、卸料动作的换向阀。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梭阀,所述梭阀的A口与先导阀的b2口连通,B口与稳定模块阀的P1口连通,C口与负载保持阀的P1口连通。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先导阀,所述先导阀的a1、a2、b1、b2口分别与多路阀的先导油口a1、a2、b1、b2相连。
[0013]进一步地,所述先导阀配设有先导油源阀,所述先导油源阀的进油口与泵的出油口相连,其出油口与先导阀的进油口以及稳定模块阀的Pst口相连。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负载保持阀在装载机行驶颠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动臂无杆腔的压力变化,开启其中的锥阀,使得蓄能器与动臂无杆腔相通,蓄能器吸收动臂无杆腔的压力冲击,从而达到减震效果,解决了负载保持阀和稳定模块阀无法兼容的问题,同时实现动臂锁止功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负载保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装载机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泵、2多路阀、3负载保持阀、31锥阀、32第一换向阀、33第二换向阀、34溢流阀、35第一阻尼、36第二阻尼、4先导阀、5稳定模块阀、51第一电磁阀、52第二电磁阀、53第三换向阀、54第四换向阀、55第二溢流阀、516蓄能器、7液压油箱、8动臂油缸、9第三阻尼、10梭阀、11泵、12先导油源阀、13翻斗油缸。
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载保持阀3,负载保持阀3设有A、B、E、L、P1口,其包括锥阀31和换向阀,换向阀的数量为2,分别为第一换向阀32和第二换向阀33,其中第一换向阀32为两位三通阀。
[0020]锥阀31的进油口与负载保持阀3的A口相通,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3的B口相通,锥阀31的出油口与第一换向阀32的进油口相通,第一换向阀32的出油口与第二换向阀33的进油口相通,其控制口与负载保持阀3的P1口相通,第二换向阀33左右两端分别与负载保持阀3的A、B口相通。
[0021]锥阀31的出油口还通过第一阻尼35与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相通、通过第二阻尼36与负载保持阀3的E口相通,以及通过溢流阀34与负载保持阀3的L口相通,弹簧腔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换向阀32初始位的内部油道与锥阀31的出油口相通。
实施例
[0022]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载机的液压系统,包括两个实施例1所述的负载保持阀3,两个负载保持阀3的E口相连,并通过第三阻尼9与其A口相连,负载保持阀3的B口与动臂油缸8的无杆腔相连。
[0023]液压系统包括泵1、多路阀2以及稳定模块阀5,泵1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7相连,其出油口与多路阀2的P口相连,泵1从液压油箱7吸入液压油,泵1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保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锥阀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数量为2,分别为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所述锥阀的进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A口相通,其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B、E、L口以及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相通,所述弹簧腔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换向阀进油口及其初始位的内部油道与锥阀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换向阀的进油口相通,且其控制口与负载保持阀的P1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两端分别与负载保持阀的A、B口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保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阀的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L口连通的油道上设有第一溢流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保持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阻尼,分别为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所述第一阻尼设于锥阀的出油口与内部弹簧腔的进油口连通的油道上,所述第二阻尼设于锥阀的出油口与负载保持阀的E口连通的油道上。4.一种装载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负载保持阀,两个所述负载保持阀的E口相连,并通过第三阻尼与其A口相连,所述负载保持阀的B口与动臂油缸的无杆腔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载机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多路阀以及稳定模块阀,所述泵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立俏赵锦肖雅方王东旭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