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408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包括浮筒、生态浮板和连接轴,所述生态浮板内开设有若干行并排设置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均设置有所述浮筒,并排设置的若干所述浮筒通过所述连接轴串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无动力浮岛的方式治理黑臭水体,浮岛内设置有半浮于水面的浮筒,浮筒在风力、水流或其它曝气设施产生的动力情况下发生旋转,一方面使水面震荡,增大水面与空气的结合面积,提高曝气效率,从而增大水体溶解氧;另一方面使浮筒内设置的多孔隙填料成为微生物栖息地,可大量聚集微生物,浮筒旋转时填料表面好氧、厌氧交替运行,从而使微生物进行硝化与反硝化脱氮,生成氮气排出水体,达到水体脱氮的目的,有效去除污染物。除污染物。除污染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河道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极差的感官体验,也直接影响着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常见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包括河道复氧、底泥清淤、截污等工程措施,以及人工水草、人工浮岛等生态修复措施。目前普遍采用的河道复氧技术是采用曝气搅拌,虽然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并将氨态氮氧化成硝态氮,但对总氮的去除作用并不理想;此外,因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浓度低,在水体中直接曝气的方法曝气效率低、能耗高,亦不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河道表面漂浮的藻类、落叶等也严重影响河道美观,同时也作为源污染物持续污染河道。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358257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水面漂浮式陶粒填料生物反应器”,结合了目前水体生态修复用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和常见的污水处理接触氧化工艺的双重优点,但是该专利技术采用水下空气泵进行曝气增氧,增加了系统能耗,且泵防水要求高,损坏后检修困难,同时,填料表面始终处于好氧状态,不利于微生物在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脱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以无动力浮岛的方式结合生物转盘工艺治理黑臭水体。浮岛内设置有半浮于水面的浮筒,浮筒在风力、水流或其它曝气设施产生的动力情况下发生旋转,一方面使水面震荡,增大水面与空气的结合面积,提高溶气效率,从而增大水体溶解氧;另一方面使浮筒内设置的多孔隙填料上集聚的微生物处于好氧、厌氧状态交替运行,污水通过过滤筒进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硝化与反硝化脱氮,生成氮气排出水体,达到水体脱氮的目的,有效去除污染物,净化河道黑臭水体。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包括浮筒、生态浮板和连接轴,所述生态浮板内开设有若干行并排设置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均设置有所述浮筒,并排设置的若干所述浮筒通过所述连接轴串联。
[0007]进一步的,所述浮筒包括第一过滤筒和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滤筒内的第二过滤筒,所述第二过滤筒内套设有第三过滤筒,所述第二过滤筒和第三过滤筒之间填充有颗粒填料且所述颗粒填料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筒和第三过滤筒的孔径。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三过滤筒且与所述第三过滤筒滚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浮板内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浮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格栅框。
[0011]进一步的,所述颗粒填料为多孔隙亲水性填料。
[00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以无动力浮岛的方式治理黑臭水体,浮岛内设置有半浮于水面的浮筒,浮筒在风力、水流或其它曝气设施产生的动力情况下发生旋转,一方面使水面震荡,增大水面与空气的结合面积,提高曝气效率,从而增大水体溶解氧;另一方面使浮筒内设置的多孔隙填料成为微生物栖息地,可大量聚集微生物,旋转后可好氧、厌氧交替运行,从而进行硝化与反硝化脱氮,生成氮气排出水体,达到水体脱氮的目的,有效去除污染物。
[0014]2、本技术还设置有生态浮板,生态浮板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生长会吸收河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达到净化河道的目的,同时种植水生植物后浮岛整体美观大方,可作为河道的风景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主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浮筒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浮筒剖视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浮筒;11、第一过滤筒;12、第二过滤筒;13、第三过滤筒;14、颗粒填料;2、生态浮板;21、放置腔;22、水生植物;3、连接轴;4、格栅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限于此。
[0022]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包括浮筒1、生态浮板2和连接轴3,生态浮板2内开设有若干行并排设置的放置腔21,放置腔21内均设置有浮筒1,并排设置的若干浮筒1通过连接轴3串联。
[0023]请参阅图3,浮筒1包括第一过滤筒11和套设在第一过滤筒11内的第二过滤筒12,第二过滤筒12内套设有第三过滤筒13,第一过滤筒11用以过滤外部的大块杂志,保证筒体内部不受杂质干扰,优选的,第一过滤筒11的孔径为20

50mm,第二过滤筒12和第三过滤筒13的孔径为10

50mm;第一过滤筒11和第三过滤筒13两端之间为封闭状态,第二过滤筒12和第三过滤筒13之间填充有颗粒填料14且颗粒填料14的尺寸大于第二过滤筒12和第三过滤筒13的孔径,使第二过滤筒12和第三过滤筒13之间包裹着的颗粒填料14呈筒状,颗粒填料14为多孔隙轻质亲水性填料,保证装置能稳定漂浮在河道上。
[0024]具体的,连接轴3穿设第三过滤筒13且与第三过滤筒13滚动连接,在风力、水流或其它曝气设施产生的动力的作用下,浮筒1可绕着连接轴3旋转,使水面震荡,增大水面与空气的结合面积,提高曝气效率,从而增大水体溶解氧,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同时浮筒1内设置的多孔隙轻质亲水性填料可大量聚集微生物,旋转后可好氧、厌氧交替运行,从而进行硝化与反硝化脱氮,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0025]具体的,生态浮板2内设置有种植孔(图中未示出),通过种植孔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22,水生植物22的生长会吸收河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达到净化河道的目的。
[0026]具体的,生态浮板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格栅框4,优选的,格栅框4为凹形格栅框,可将落叶、水草等杂物收集在此处。
[002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28]实际使用时,将浮岛装置放置于水面上,在浮筒1内轻质亲水性填料的作用下,装置能稳定漂浮在河道上,浮筒1在风力、水流或其它曝气设施产生的动力情况下发生旋转,一方面使水面震荡,增大水面与空气的结合面积,从而增大水体溶解氧;另一方面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浮筒1内设置的多孔隙亲水性填料成为微生物良好的栖息地,颗粒填料14内可大量聚集微生物;浮筒1旋转时,裸露在水面上的填料充分与空气接触,增加污水溶解氧,好氧硝化细菌通过硝化反应将污水内氨氮转化为硝态氮;随着浮筒1旋转浸入水体后,浮筒1内好氧环境转化为厌氧环境,从而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生成氮气排出水体,达到水体脱氮的目的。同时,在生态浮板2上种植水生植物22,水生植物22的生长不仅会吸收河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达到净化河道的目的,而且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1)、生态浮板(2)和连接轴(3),所述生态浮板(2)内开设有若干行并排设置的放置腔(21),所述放置腔(21)内均设置有所述浮筒(1),并排设置的若干所述浮筒(1)通过所述连接轴(3)串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的河道黑臭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1)包括第一过滤筒(11)和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滤筒(11)内的第二过滤筒(12),所述第二过滤筒(12)内套设有第三过滤筒(13),所述第二过滤筒(12)和第三过滤筒(13)之间填充有颗粒填料(14)且所述颗粒填料(14)的尺寸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凌波许翔林鑫黄芳刘学通代焕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