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渗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872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浸渗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块以及对称设置的两组第二模块组件,两组第二模块组件对称设置在第一模块的上下两侧,第一模块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通道两端的开口分别位于第一模块的前后两端,其中一个开口配置为通入熔融态的金属;第二模块组件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二模块,每个第二模块包括连接座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连接座上的多个分模块,多个分模块与连接座之间形成有可容纳陶瓷基底的容纳室以及与容纳室相连通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与通道的另一个开口位于同一侧且两者相连通,使得金属铝能够通过另一个开口进入第一通槽并进入容纳室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浸渗模具安装、拆卸方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浸渗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浸渗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陶瓷

金属复合材料制备用的浸渗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压力浸渗作为陶瓷基底复合材料的一种制备方法,其浸渗模具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可重复利用或重复利用次数过低,脱模拆卸困难的问题,使得陶瓷基底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居高不下。
[0003]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浸渗模具的腔体大都通过流道串联在一起,导致金属浸渗存在压力递减的问题,从而无法设计过多的腔体,导致每次浸渗产品数量有限,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浸渗模具。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浸渗模具,包括第一模块以及对称设置的两组第二模块组件,两组第二模块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上下两侧,
[0007]所述第一模块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所述通道两端的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模块的前后两端,其中一个开口配置为通入熔融态的金属;
[0008]所述第二模块组件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二模块,每个所述第二模块包括连接座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的多个分模块,多个所述分模块与所述连接座之间形成有可容纳陶瓷基底的容纳室以及与所述容纳室相连通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通道的另一个开口位于同一侧且两者相连通,使得所述金属能够通过另一个开口进入所述第一通槽并进入所述容纳室内。
[0009]本技术通过对第一模块以及第二模块组件等的设置,并通过将多个第二模块的容纳室与第一模块的通道相并联连接,一方面解决了金属浸渗时存在的压力递减的问题;另一方面便于快速安装;此外,本技术通过第二模块的分体设计,还降低了脱模的难度,提高了模具重复利用的次数。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块的前端部具有向着前后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通道的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0011]所述第二模块上的多个分模块与连接座之间形成有向着前后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二模块的前端部且与该第二模块上的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流道。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通槽沿前后方向延伸。
[0013]进一步优选地,沿着远离所述容纳室的方向,所述第一通槽的径向尺寸逐渐扩大。通过第一通槽结构的设置,使得金属更容易进入到容纳室内。
[0014]优选地,所述分模块通过一个或多个销钉与所述连接座紧密连接。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分模块通过1~3个销钉与所述连接座紧密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连接座大致呈长方形结构且中间部分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模块包括四个分模块,四个分模块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座的四个边角上且其中的任意一个分模块分别与其相邻的其他分模块相贴合,四个分模块相互拼接形成类似于长方形的结构,四个分模块中位于前侧的两个分模块的连接处与连接座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槽。
[0017]优选地,每个所述分模块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的部分具有向外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连接座相贴合且紧密连接,四个分模块中位于前侧的两个分模块连接处的凸部分别沿上下方向倾斜凹陷且与所述连接座构成所述第一通槽。
[00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部呈“L”形。
[0019]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块组件包括3~8个第二模块。
[00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块组件包括4~6个第二模块。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块包括对称设置的上部分和下部分,所述上部分位于所述下部分的上方,所述上部分的中间部分和所述下部分的中间部分分别凹陷且各自形成第三凹槽,所述上部分的第三凹槽和所述下部分的第三凹槽构成所述通道。
[002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浸渗模具,通过对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组件等的设计以及通过将多个第二模块的容纳室与第一模块的通道相并联连接,一方面解决了金属浸渗时存在的压力递减的问题;另一方面便于快速安装;此外,本技术通过第二模块的分体设计,还降低了脱模的难度,提高了模具重复利用的次数。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种浸渗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种浸渗模具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种浸渗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一种第二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一种第二模块的结构分解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一种第二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一种第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一种第一模块的剖视图;
[0032]其中:1、第一模块;11、通道;12、上部分;13、下部分;14、第一凹槽;
[0033]2、第二模块;21、连接座;211、第二通槽;212、第一凹陷部;22、第一分模块;23、第二分模块;24、第三分模块;25、第四分模块;26、销钉;27、第一通槽;28、第二凹槽;29、凸部;291、端部;292、第二凹陷部;
[0034]3、渗料管;
[0035]4、壳体;
[0036]5、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8]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不同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为本行业中的常规条件。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9]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00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此外,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浸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渗模具包括第一模块以及对称设置的两组第二模块组件,两组第二模块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模块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所述通道两端的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模块的前后两端,其中一个开口配置为通入熔融态的金属;所述第二模块组件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二模块,每个所述第二模块包括连接座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的多个分模块,多个所述分模块与所述连接座之间形成有可容纳陶瓷基底的容纳室以及与所述容纳室相连通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通道的另一个开口位于同一侧且两者相连通,使得所述金属能够通过另一个开口进入所述第一通槽并进入所述容纳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的前端部具有向着前后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通道的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模块上的多个分模块与连接座之间形成有向着前后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二模块的前端部且与该第二模块上的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沿前后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渗模具,其特征在于:沿着远离所述容纳室的方向,所述第一通槽的径向尺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一纵钱亚明陈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拓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