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47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灯具,包含一外壳、一散热器、一发光元件、一散热风扇及一阻隔环。该外壳具有一进风部及一出风部;该散热器一侧具有一固定部,另一侧形成数个鳍片及一容置空间,各该鳍片分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朝向该进风部,该第二端朝向该固定部,各该鳍片环绕于该容置空间的周边;该发光元件结合该固定部;该散热风扇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阻隔环位于该进风部与该散热器之间。借此,可利用该阻隔环减少部分气流朝向该进风部的方向回流且形成扰流现象,使该散热风扇所引入的外界气流可顺利将热量通过该出风部传递至外界空间,以提升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灯具,尤其是一种可对灯具本身进行散热作用的灯具。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具有散热功能的灯具9包含一外壳91、一发光元件92、一散 热器93及一散热风扇94。该外壳91 一端形成一透光部911,另一端形成一电连接部912, 且该外壳91的外周壁设有一进风部913及一出风部914 ;该发光元件92、散热器93及散热 风扇94设置于该外壳91的内部,其中该发光元件92贴接于该散热器93的一侧,该散热器 93背向于该发光元件92的一侧形成数个鳍片931及一容置空间932,该散热风扇94设置 于该容置空间932内。该现有灯具9于实际使用时,是借助该电连接部912连接于如墙壁、天花板或桌上 等地点的灯座(未绘示),以便通过该灯座与一般供电系统形成电连接,进而使该发光元件 92可通电产生灯光,并通过该外壳91的透光部911将灯光投射至外界。另外,当该发光元 件92因通电产生热量时,则借助该散热器93的鳍片931的热传导作用,并配合该散热风扇 94的工作,以便通过该进风部913引入外界气流A,再进一步导引该外界气流A通过各该鳍 片931的间隙,进而由该外界气流A通过该出风部914将热量传递至外界空间,以达到预定 的散热效果,故可延长该发光元件92的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灯具9虽可借助该散热器93及散热风扇94的设计,以提供该发光元件 92—预定散热效果。但是如图1所示,当该散热风扇94自该进风部913引入外界气流A, 且导引该外界气流A进入该容置空间932后,该外界气流A的部分气流a则容易通过各该 鳍片931的间隙而朝向该进风部913的方向回流,除造成该外界气流A无法顺利将热量通 过该出风部914传递至外界空间外,该部分气流a也可能通过各鳍片931靠近该进风部913 的一端,进而与后续自该进风部913所导入外界气流A形成扰流现象,而影响该散热器93 及散热风扇94的整体散热效果,故现有灯具9仍无法有效延长该发光元件92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前述现有灯具具有散热效果不佳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具,以更进一 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果,为其主要的专利技术目的。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借助该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 效包含有—种灯具包含一外壳、一散热器、一发光元件、一散热风扇及一阻隔环。该外壳一 端设有一透光部,另一端设有一电连接部,并于该外壳的外周壁分别设有一进风部及一出 风部;该散热器设置于该外壳内部,且该散热器一侧具有一固定部,另一侧形成邻近该出风 部的数个鳍片及一容置空间,各该鳍片分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朝向该外 壳的进风部,该第二端朝向该固定部,且各该鳍片环绕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周边;该发光元 件结合于该散热器的固定部,该发光元件对位该外壳的透光部且电连接至该电连接部;该散热风扇设置于该散热器的容置空间内;以及该阻隔环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且位于该进风 部与该散热器之间,该阻隔环具有一入风孔,该入风孔对位该散热器的容置空间。借此,该 阻隔环可有效减少部分气流朝向该进风部的方向回流且形成扰流现象,以便该散热风扇所 引入的外界气流可顺利将热量通过该出风部传递至外界空间,进而达到提升散热效果的功 效。所述的灯具的阻隔环的外径可大于该散热器的外径;借此,以便缩减该外壳的内 周壁与各该鳍片的第一端外周缘彼此之间的间隙,进而达到可更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的功 效。所述的灯具的阻隔环的外周缘以轴向朝一侧延伸出一套合部,该阻隔环以该套合部结合于该散热器的各鳍片的第一端;借此,可方便将该阻隔环与该散热器进行组装作业, 以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的功效。所述的灯具的阻隔环的外周缘以轴向分别朝两侧延伸出一第一结合部及一第二 结合部,另该外壳由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所组成,该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可供该 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结合;借此,该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可共同夹持固定该阻隔环,以达到 使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阻隔环彼此之间具有更为稳固的结合效果的功效。所述的灯具的散热器的容置空间内设置一个缓冲垫,该散热风扇结合于该缓冲垫 上;借此,可有效减少该散热风扇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以达到减少噪音的功效。所述的阻隔环的一侧面形成一挡环,该挡环朝向该透光部方向延伸,且该挡环围 绕于该散热器的各鳍片的外周边。借此,可避免在该外界气流尚未充分吸收自该发光元件 所传导至各该鳍片的热量时即通过各该鳍片的间隙朝该出风部方向散发,也可达到提升散 热效果的功效。所述的阻隔环的外周缘一体结合于该外壳的内周面。借此,可有效提升整体组装 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 现有灯具的组合剖视图。图2 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立体分解图。图3 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组合剖视图。图4 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灯具的立体分解图。图5 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灯具的组合剖视图。图6 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灯具的立体分解图。图7 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灯具的组合剖视图。图8 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灯具形成挡环时的组合剖视图。图9 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灯具的立体分解图。图10 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灯具的组合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外壳11第一壳体111透光部 112第一接合部113出风部 12第二壳体121第二接合部122电连接部123进风部 124定位柱 2散热器21固定部22鳍片221第一端222第二端223定位孔224穿孔23容置空间24固定元件25缓冲垫3发光元件4散热风扇5阻隔环51入风孔52第一通孔53第二通孔54结合元件6阻隔环61入风孔62通孔63套合部7、7,阻隔环 71入风孔72通孔73第一结合部 74第二结合部75挡环8阻隔环81入风孔82通孔83挡环9灯具91外壳911透光部912电连接部913进风部914出风部92发光元件93散热器931鳍片932容置空间94散热风扇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2及3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灯具包含一外壳1、一散热器2、一发光 元件3、一散热风扇4及一阻隔环5。其中该外壳1可为一中空壳体或以数个壳体相互对接组合所构成,其以可供相关构件 组装于该外壳1内部为原则。于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由一第一壳体11及一第二壳体12 所组成。该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有一透光部111,另一端则形成一第一接合部112,且该第 一壳体11的外周壁具有一出风部113,该出风部113较佳由贯穿该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的 数个槽孔所构成;该第二壳体12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部121,另一端则设有一电连接部 122,且该第二壳体12的外周壁具有一进风部123,该进风部123较佳由贯穿该第二壳体12 的外周壁的数个透孔所构成;又,该第二壳体12的内周壁形成数个定位柱124,各该定位柱 124朝向该第二接合部121的方向延伸。借此,该第一壳体11的第一接合部112与该第二 壳体12的第二接合部121可相互对合以构成该外壳1。该散热器2设置于该外壳1的内部,且该散热器2由可导热的材质所制成。该散 热器2的一侧具有一固定部21,另一侧形成环状间隔排列的数个鳍片22及一容置空间23, 各该鳍片22邻近该外壳1的出风部113,且各该鳍片22分别具有一第一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外壳,一端设有一个透光部,另一端设有一个电连接部,且该外壳的外周壁分别具有一个进风部及一个出风部;  一个散热器,设置于该外壳内部,该散热器一侧具有一个固定部,另一侧形成邻近该出风部的数个鳍片及一个容置空间,各该鳍片分别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朝向该外壳的进风部,该第二端朝向该固定部,且各该鳍片环绕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周边;  一个发光元件,结合于该散热器的固定部,该发光元件朝向该外壳的透光部且电连接至该电连接部;  一个散热风扇,设置于该散热器的容置空间内;及  一个阻隔环,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且位于该进风部与该散热器之间,该阻隔环具有一个入风孔,该入风孔与该散热器的容置空间位置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锺志豪胡恒毓李明聪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