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310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碳纳米管对聚乙烯亚胺溶液进行改性;将待改性的增强纤维去除表面杂质;将处理后的增强纤维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设备进行物理改性,将改性后的增强纤维放入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中进行接枝,在等离子体活化后的纤维表面接枝活性氨基与碳纳米管;将接枝后的增强纤维进行冲洗、干燥、定型;使用环氧树脂对纤维进行真空浸渍,并放入高温固化炉中进行真空固化;固化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使得纤维在环氧树脂浸渍过程中两者界面结合性能增强,进而提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绝缘与机械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凭借其比强度高、绝缘性能优异、耐热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领域。在超特高压气体绝缘封闭组合电器(GIS)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被用于断路器绝缘拉杆与绝缘筒的生产制造。相比于其他电工装备与部件,绝缘拉杆的运行工况特殊,长期服役条件下需要同时承受大机械载荷和高电场强度的同时作用,这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绝缘与机械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003]通常,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材料由环氧树脂基体、增强纤维和树脂/纤维界面三相组成,由于增强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介电参数与机械模量存在差异,导致树脂/纤维界面相成为了复合材料中的薄弱环节。已有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失效破坏与树脂/纤维界面结合性能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增强纤维表面结构平滑,呈现化学惰性等原因,难以与树脂基体反应,导致两者界面结合性能较差。在绝缘拉杆等部件生产加工过程中,较差的界面结合性能会使得树脂对纤维的浸润不足,在界面处产生气隙、干斑与分层等缺陷,严重影响绝缘拉杆等电工装备与部件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别地,在长期的电

机械应力联合作用工况下,界面缺陷处极易产生局部放电、裂纹扩张,严重时导致纤维断裂与绝缘击穿破坏等故障。因此,亟需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树脂/纤维界面性能提升方法研究,进而改善GIS断路器用绝缘拉杆和绝缘筒的安全可靠性。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通过等离子体表面刻蚀与活化预处理增加纤维表面粗糙度与化学接枝位点,然后采用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对预处理后的纤维进行多级处理,在纤维表面引入氨基等活性基团,并利用碳纳米管进一步增强纤维表面粗糙度,使得在环氧树脂浸渍过程中两者界面结合性能增强,进而提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绝缘与机械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采用碳纳米管对聚乙烯亚胺溶液进行改性,将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溶液混合后经机械搅拌与超声处理后,获得稳定、纳米颗粒分布均匀的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备用;
[0007]S2将待改性的增强纤维进行清洗与干燥处理,去除表面杂质;
[0008]S3将步骤S2处理后的增强纤维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设备进行物理改性,将增强纤维表面进行活化与刻蚀;
[0009]S4将步骤S3改性处理后的增强纤维放入步骤S1获得的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
溶液中进行接枝,在等离子体活化后的纤维表面接枝活性氨基与碳纳米管;
[0010]S5将步骤S4接枝处理后的增强纤维进行冲洗与干燥处理,放入产品模具中定型;
[0011]S6向产品模具中浇注环氧树脂,对产品模具中的纤维进行真空浸渍,并放入高温固化炉中进行真空固化;
[0012]S7固化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获得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产品。
[0013]优选的,步骤S1中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聚乙烯亚胺溶于乙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2~10mg/mL的聚乙烯亚胺溶液;将质量分数为0.01~1%的羟基碳纳米管颗粒溶于聚乙烯亚胺溶液中,机械搅拌5~10min后超声分散1~3h,充分混合。
[0014]优选的,聚乙烯亚胺溶液浓度为4~6mg/mL,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0.5%,机械搅拌时间为10min,超声分散时间为3h。
[0015]优选的,步骤S2具体的为:根据产品用途和参数要求选定增强纤维种类,将待处理的增强纤维置于80~110℃去离子水浴中加热清洗1~5h,然后再放置于无水乙醇溶液中超声清洗1~3h,待清洗完成后取出增强纤维并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70~90℃条件下干燥4~10h。
[0016]优选的,GIS断路器用绝缘拉杆或绝缘筒采用芳纶纤维,清洗条件为100℃下3h,真空干燥条件为80℃下6h。
[0017]优选的,步骤S3中等离子体处理设备包括反应腔、高压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反应腔在高压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0018]优选的,反应腔为石英玻璃反应器,石英玻璃反应器的直径为100~500mm,高度为3~10mm;高压和接地电极的长度为150~600mm,宽度为150~600mm。
[0019]优选的,等离子体处理方法为介质阻挡放电,气体氛围为氩气或氮气环境,等离子体电源输出功率100~400W,通入气体的流量为2~6L/min,处理时间为2~5min。
[0020]优选的,气体氛围为氩气,输出功率300W,气体流量5L/min,处理时间3min。
[0021]优选的,步骤S4中接枝的时间为10~24h。
[0022]优选的,接枝时间为18h。
[0023]优选的,步骤S5中冲洗为采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时间为3~5min;干燥为将冲洗干净的增强纤维放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70~90℃条件下干燥4~10h。
[0024]优选的,步骤S6中,环氧树脂室温粘度小于2000mPa
·
s,采用真空浇注设备将环氧树脂浇注到产品模具内,对产品模具内的增强纤维进行浸渍6~12h,待增强纤维浸润充分后关掉浇注设备,将模具在高温固化炉中进行固化成型,其中前固化条件为80~100℃下保持6~12h,后固化条件为120~140℃下保持12~24h。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机理:
[0026]采用等离子体方法对纤维进行预处理,利用高能粒子对纤维表面进行刻蚀,增加表面粗糙度;与此同时,提升纤维表面化学活性基团含量,便于后续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溶液的接枝处理,等离子体改性只作用于纤维表面,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绿色环保等优点。
[0027]采用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对纤维进行多级处理,聚乙烯亚胺溶液内含有丰富的氨基基团,可以通过化学结合接枝于纤维表面;碳纳米管可以通过纳米效应附着于纤维表面,进一步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度,进一步提高了纤维表面的活性,也使得活性基
团的附着点更加分散,进而增大了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结合强度和应力传递的均匀性,有利于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紧密结合。使得改性后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纤维界面结合性能大大增强,进而提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绝缘与机械性能,满足超特高压GIS断路器用绝缘拉杆和绝缘筒的复杂运行工况要求。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结合聚乙烯亚胺掺杂碳纳米管改性绝缘拉杆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械与绝缘性能:纤维通过等离子体预处理,其表面变得粗糙并产生活性基团;聚乙烯亚胺分子和羟基碳纳米管能够与纤维表面小分子活性基团进行化学反应。由于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其加入使得聚乙烯亚胺分子在纤维表面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碳纳米管对聚乙烯亚胺溶液进行改性,将碳纳米管和聚乙烯亚胺溶液混合后经机械搅拌与超声处理后,获得稳定、纳米颗粒分布均匀的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备用;S2将待改性的增强纤维进行清洗与干燥处理,去除表面杂质;S3将步骤S2处理后的增强纤维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设备进行物理改性,将增强纤维表面进行活化与刻蚀;S4将步骤S3改性处理后的增强纤维放入步骤S1获得的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中进行接枝,在等离子体活化后的纤维表面接枝活性氨基与碳纳米管;S5将步骤S4接枝处理后的增强纤维进行冲洗与干燥处理,放入产品模具中定型;S6向产品模具中浇注环氧树脂,对产品模具中的纤维进行真空浸渍,并放入高温固化炉中进行真空固化;S7固化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获得所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产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聚乙烯亚胺/碳纳米管混合溶液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聚乙烯亚胺溶于乙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2~10mg/mL的聚乙烯亚胺溶液;将质量分数为0.01~1%的羟基碳纳米管颗粒溶于聚乙烯亚胺溶液中,机械搅拌5~10min后超声分散1~3h,充分混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与性能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具体的为:根据产品用途和参数要求选定增强纤维种类,将待处理的增强纤维置于80~110℃去离子水浴中加热清洗1~5h,然后再放置于无水乙醇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晓晓杜伯学薛润东陈允肖萌王义方侯程耀张冲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