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255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属于河流生态化改造技术领域,该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与预制台座配合使用,包括框架、外侧模板和芯模;其中,框架底部设有与预制台座相适配的第一开口;框架的每个侧面均设有外侧模板,每个外侧模板的上端均与框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框架翻转;当外侧模板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外侧模板的下端与预制台座相抵,外侧模板与预制台座共同围成一空腔;芯模放置于空腔内,芯模与外侧模板之间形成浇筑腔。该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能够简化预制模板的组装和拆卸过程,施工过程简单高效,能够实现仅由一名施工人员完成全流程施工,有效节省时间和人力。时间和人力。时间和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河流生态化改造
,尤其涉及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长江上游区域发展、航道升级以及保护水域生态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升,人造生态构件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改造水系的生态增殖,同时节约投入成本,通常采用一些薄壁预制构件,如鱼巢砖、生态产房,以适应长江上游岷江水系以小型鱼类为主的特点。此类预制构件往往体量小、数量大,传统预制设计模板主要以单体芯模加四片外模组成,施工时需要进行全部分离式拆除后再分离式组装,作业时至少需要两名建筑工人才能实施,且施工过程繁琐、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较高,不利于项目成本控制。
[0003]综上,如何提供一种模板装置,既节省成本、施工高效,又适合于小型生态构件的预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能够仅由一名施工人员完成全流程施工,并且操作简单方便,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与预制台座配合使用,包括:
[0006]框架,框架底部设有与预制台座相适配的第一开口;
[0007]外侧模板,框架的每个侧面均设有外侧模板,每个外侧模板的上端均与框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框架翻转;当外侧模板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外侧模板的下端与预制台座相抵,外侧模板与预制台座共同围成一空腔;
[0008]芯模,芯模放置于空腔内,芯模与外侧模板之间形成浇筑腔。
[0009]本技术方案简化了预制模板的组装和拆卸过程,缩短了芯模的脱模时间,能够节省时间和人力,施工过程简单高效,能够仅由一名施工人员完成全流程施工,有效的控制了施工成本。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还包括底模,底模设置于预制台座上,外侧模板与底模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方案通过底模的设置,提高预制构件底面的表面质量,避免因底面不平整而产生的打磨、修补等工序。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上安装有支撑杆,支撑杆用于在外侧模板翻转打开空腔时支撑外侧模板,外侧模板上设有与支撑杆相匹配的卡孔,支撑杆一端与框架铰接,另一端卡于卡孔。本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和卡孔的设置,脱模时能够将翻转的外侧模板固定,避免模板受自重作用回转,与浇筑完成的薄壁生态构件发生碰撞,更便于单名施工人员进行施工。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侧模板通过摆杆与框架转动连接,摆杆的一端与框架铰接,另一端与外侧模板铰接。本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通过摆杆的设置,实现外侧模板的翻
转。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侧模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侧模板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侧模板;摆杆包括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第一侧模板通过第一摆杆与框架转动连接,第二侧模板通过第二摆杆与框架转动连接;第一摆杆的上端与第二摆杆的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一摆杆的长度与第二摆杆的长度差值大于等于第一侧模板或第二侧模板的厚度。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翻转时顶部发生碰撞。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至少在与一个外侧模板相对应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开口,外侧模板翻转打开第二开口,以供浇筑获得的薄壁生态构件从第二开口处脱出。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开口的设置,保证浇筑获得的薄壁生态构件的顺利脱出。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一侧上部向外延伸有延伸段,延伸段上设有可拆卸的限位杆,当第二开口打开时,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外侧模板搭于限位杆上,以限定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的外侧模板的翻转角度。本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杆的设置,避免浇筑获得的薄壁生态构件的脱出时,外侧模板因自重作用回转,妨碍薄壁生态构件的脱出。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延伸段上还设有与限位杆相匹配的限位器,限位器与限位杆可拆卸连接,限位器用于限定限位杆的移动范围。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器,避免限位杆在框架上随意滚动。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底部设有用于移动框架的滚轮,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在框架的底部处连通,以供预制台座及浇筑获得的薄壁生态构件一并脱出。本技术方案实现了预制台座能够随浇筑获得的薄壁生态构件的一并脱出,同时通过滚轮的设置,使脱出过程更加简单快捷。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预制台座两侧设有与滚轮相匹配的轨道,轨道沿多个预制台座的排列方向延伸,框架在与第二开口相对的侧面开设有用于供芯模进入框架的第三开口,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在框架的底部处连通,以供预制台座及芯模一并进入框架。本技术方案通过轨道的设置,提高滚轮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三开口的设置,便于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的循环施工。
[0019]基于上述方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能够简化预制模板的组装和拆卸过程,减少模板的搬运和拼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整个施工过程可以仅由一名施工人员操作进行,简单高效,既节省了施工时间,又节省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00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侧视图;
[0022]图2为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正视图;
[0023]图3为模板组装俯视图;
[0024]图4为模板组装侧视图;
[0025]图5为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翻转外侧模板时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中:
[0028]1、框架;2、外侧模板;3、芯模;4、底模;
[0029]11、支撑杆;12、限位器;13、摆杆;14、限位杆;15、滚轮;16、轨道;
[0030]17、把手;
[0031]131、第一摆杆;132、第二摆杆;21、第一侧模板;22、第二侧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术语“第一”、“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与预制台座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底部设有与所述预制台座相适配的第一开口;外侧模板,所述框架的每个侧面均设有所述外侧模板,每个所述外侧模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以相对于所述框架翻转;当所述外侧模板翻转至竖直状态时,所述外侧模板的下端与所述预制台座相抵,所述外侧模板与所述预制台座共同围成一空腔;芯模,所述芯模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芯模与所述外侧模板之间形成浇筑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还包括底模,所述底模设置于所述预制台座上,所述外侧模板与所述底模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用于在所述外侧模板翻转打开所述空腔时支撑所述外侧模板,所述外侧模板上设有与所述支撑杆相匹配的卡孔,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框架铰接,另一端卡于所述卡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模板通过摆杆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摆杆的一端与所述框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板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壁生态构件预制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模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侧模板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侧模板;所述摆杆包括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一侧模板通过所述第一摆杆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模板通过所述第二摆杆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摆杆的上端位于同一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天华程振珍杨翰臻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