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832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混纺木棉纤维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织造为单面珠地布,采用混纺木棉纤维,可以有效利用天然木棉纤维材质细、轻、中空度高以及保暖的特点,使织造的面料具有防霉、轻柔、不透水、不导热,保暖、吸湿性强等特点,进而达到抑菌防螨的效果。进而达到抑菌防螨的效果。进而达到抑菌防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针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消费者对纺织品,特别是新型针织纤维面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衣物时会考虑到衣服自身的抑菌、防螨性能,对居住在环境温暖、潮湿地区的消费者而言,祛螨防蛀尤为重要。
[0003]木棉纤维光泽好、保暖性好、祛螨防蛀,将木棉纤维与棉纤维或者天丝混纺,即可发挥木棉纤维细、轻、中空度高以及保暖的特点,使面料防霉、更轻柔、不透水、不导热,更保暖、吸湿性更强,又可以达到良好成纱性能指标,产品的市场前景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目前针织纤维面料除菌防螨性能不佳的问题,本技术专利提供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混纺木棉纤维材料,具有防霉、轻柔、不透水、不导热,保暖、吸湿性强的特点。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由4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制成,所述天然抑菌防螨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
[0007]第一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集圈、成圈;线长定14.2CM/50针。
[0008]第二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成圈;线长定12.8CM/50针,同时还喂入20D氨纶。
[0009]第三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集圈;线长定14.2CM/50针。
[0010]第四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成圈;线长定12.8CM/50针,同时还喂入20D氨纶;
[0011]其中,混纺木棉纤维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织造为单面珠地布。
[0012]依照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下针筒的织针依次为1、2循环排列。
[0013]依照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单面珠地布克重为160g。
[0014]本技术实施的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混纺木棉纤维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织造为单面珠地布,采用混纺木棉纤维,可以有效利用天然木棉纤维材质细、轻、中空度高以及保暖的特点,使织造的面料具有防霉、轻柔、不透水、不导热,保暖、吸湿性强等特点,进而达到抑菌防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针织纤维面料的正面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针织纤维面料的背面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编织方式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编织手法表示符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4所示,是一种针织术语,针织织造针法,有成圈、集圈、浮圈三种;成圈是一种线圈通过织针完全工作,在针织机上用织针和其他成圈机件使纱线形成线圈的过程;集圈是编织时使某些织针上的旧线圈与新纱线一起进入针钩,使新纱线形成未封闭的悬弧,旧线圈形成了拉长的线圈;浮圈是指在成圈开始,织针上升进行退圈时,由于某种原因,旧线圈没有退到针舌以下的针杆上,而仍然挂在针舌上,当织针下降时,旧线圈又回到针钩内而不能形成新线圈,这种现象称为浮圈。成圈、集圈、浮圈的具体形状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此处不对其形状进行具体表示。
[0022]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由4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抑菌防螨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其中,混纺木棉纤维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织造为单面珠地布。
[0023]第一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集圈、成圈;线长定14.2CM/50针。
[0024]第二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成圈;线长定12.8CM/50针,同时还喂入20D氨纶。
[0025]第三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集圈;线长定14.2CM/50针。
[0026]第四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成圈;线长定12.8CM/50针,同时还喂入20D氨纶。
[0027]在实际应用中,下针筒的织针依次为1、2循环排列。
[0028]在实际应用中,单面珠地布克重为160g。
[0029]本技术实施的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混纺木棉纤维采用50%棉+20%木棉纤维+30%天丝合捻为32S/1,织造为单面珠地布,采用混纺木棉纤维,可以有效利用天然木棉纤维材质细、轻、中空度高以及保暖的特点,使织造的面料具有防霉、轻柔、不透水、不导热,保暖、吸湿性强等特点,进而达到抑菌防螨的效果。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然抑菌防螨的针织面料,由4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抑菌防螨针织面料为单面组织,采用32S/1混纺木棉纤维以4针道针织而成,按最小花型,以4路为一个完整循坏:第一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集圈、成圈;线长定14.2CM/50针;第二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成圈;线长定12.8CM/50针,同时还喂入20D氨纶;第三路,喂入混纺木棉纤维32S/1,织针按照成圈、集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资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茂腾针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