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42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降膜吸收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进料箱以及气液分离箱,所述罐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进口管板以及出口管板,所述进口管板与出口管板上共同固定有若干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延伸进进料箱内的一端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进料箱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上连通有过滤器,该装置解决了吸收液中存在杂质颗粒,以及吸收液进液流量较大时在换热管的进液口处容易形成液封膜,导致的换热管堵塞的问题,实现了杂质的过滤,且在不同流量的场合均能引导吸收液均匀进入换热管,防止换热管堵塞,提高了降膜吸收器的吸收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


[0001]本技术涉及降膜吸收器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

技术介绍

[0002]降膜吸收器是一种降膜式气体吸收设备,吸收液在重力作用下沿壁下降形成薄膜并与气体进行逆流或并流接触,气体被吸收液吸收,吸收过程中释放的热量通过管外的冷却剂带出设备。气膜和液膜互相不贯透,设备压降小,允许有较高的气体负荷;传热传质效率高,单位能耗产生的流体传递总量大。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
[0003]目前,市场上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通过在溢流块顶部开设凹槽,使得吸收液进入管箱时,先灌满凹槽,从凹槽逸出后再填满换热管间的通槽,最后液面高于换热管管口时能够保证吸收液均匀地分布在所有换热管周围,提高了吸收效率,但是吸收液流量较大时,液面迅速上升没过换热管,容易在管口处形成液封膜,且吸收液中的颗粒物可能堵塞管口,均对设备的吸收效率产生了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不同流量的液体都有引流作用,且能够过滤吸收液中杂质的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进料箱以及气液分离箱,所述罐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进口管板以及出口管板,所述进口管板与出口管板上共同固定有若干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延伸进进料箱内的一端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进料箱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上连通有过滤器。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箱包括箱壁,所述进液口开设在箱壁上,所述过滤器为环形管,所述过滤器的最大直径略小于箱壁与过滤器对应处的内壁直径,所述过滤器朝向箱壁的一侧设置为环形板面,所述过滤器的环形板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过滤孔。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壁上对称固定有若干固定块,若干所述固定块共同固定了过滤器。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结构包括喇叭口,所述喇叭口设置在换热管延伸进进料箱一端的开口上,所述喇叭口背离换热管的一端对称开设有若干排液槽二,所述换热管上对称开设有若干排液槽一,所述排液槽一设置在进口管板与喇叭口之间,所述排液槽一与进口管板之间设置有存液高度L。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在进料箱内的一端内壁上对称连接有若干引流杆,若干所述引流杆与排液槽一间隔设置,所述引流杆的一端延伸出换热管。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的内部固定有若干折流板,所述罐体上设置有膨胀环,所述进料箱以及气液分离箱与罐体之间均安装有密封圈。
[0012]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3]1、在进液口设置了环状过滤器,过滤器朝向箱壁的一侧为过滤面,过滤面设置为环状板面、并与箱壁之间留有空隙,吸收液通过进液口后直接进入过滤器,通过过滤器滤除了吸收液中的杂质,经过过滤的吸收液通过过滤孔,顺着箱壁滑落,避免了液体的迸溅以及吸收液中的杂质堵塞管口,便于后续吸收液均匀进入换热管,提高了吸收效率;
[0014]2、引流结构包括排液槽一以及排液槽二,排液槽一与进口管板之间留有存液高度L,吸收液在进料箱中暂存至液面高度超过存液高度L后,吸收液通过排液槽一同步进入所有换热管,当吸收液进液流量较大时,存液迅速上升没过排液槽一,存液液面到达排液槽二后,通过排液槽二同步进入所有换热管,排液槽二设置在喇叭口上,进液流量更大,避免了进料箱内液面升高过快时形成液封膜,封堵换热管及排液槽,保证了吸收效率;
[0015]3、在换热管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引流杆,引流杆的一端伸出换热管、另一端延伸进换热管内,在出现意外情况进料箱内的存液没过喇叭口时,引流杆也能引导进料箱内的吸收液进入换热管,避免了换热管被堵塞,保证了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沿图1所示的A

A线剖面图;
[0018]图3为图2所示的B部分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引流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2所示的C部分放大图;
[0021]图6本技术的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罐体;2、进料箱;201、箱壁;202、进液口;3、气液分离箱;4、换热管;401、排液槽一;402、喇叭口;403、排液槽二;5、折流板;6、膨胀环;7、密封圈;8、进口管板;9、固定块;10、过滤器;1001、过滤孔;11、引流杆;12、出口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4]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5]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6]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27]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包括罐体1,罐体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进料箱2以及气液分离箱3,进料箱2以及气液分离箱3与罐体1之间均安装有密封圈7,罐体1上设置有膨胀环6、内部固定有若干折流板5,罐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进口管板8与出口管板12,进口管板8设置在进料箱2一侧,进口管板8与出口管板12上共同固定有若干换热管4,换热管4在
进料箱2内的一端设置有引流结构,进料箱2上设置有进液口202,进液口202上连通有过滤器10,过滤器10设置在进料箱2内;
[0028]吸收液从进液口202进入过滤器10,由过滤器10滤去杂质颗粒后流入进料箱2,并进入换热管4内与待吸收气体发生反应,吸收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管4传递至罐体1内部的冷却液中,发生了吸收反应后的液体通过气液分离箱3排出降膜吸收器。
[0029]进料箱2包括箱壁201,进液口202开设在箱壁201上,过滤器10为环形管,过滤器10朝向箱壁201的一侧设置为环形板面,过滤器10的环形板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001,过滤器10的环形板面为过滤面,过滤面的直径略小于箱壁201与过滤器10对应处的内壁直径,即过滤面与箱壁201之间留有一定空隙;吸收液通过进液口202进入过滤器10后,沿环形管流通,并通过过滤面实现过滤,吸收液通过过滤孔1001后能够贴合在箱壁201上、并沿箱壁201滑落在进口管板8上,避免了吸收液进入进料箱2时发生迸溅,保证后续吸收液能够沿换热管4管壁均匀滑落,保证了吸收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进料箱(2)以及气液分离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进口管板(8)以及出口管板(12),所述进口管板(8)与出口管板(12)上共同固定有若干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延伸进进料箱(2)内的一端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进料箱(2)上设置有进液口(202),所述进液口(202)上连通有过滤器(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箱(2)包括箱壁(201),所述进液口(202)开设在箱壁(201)上,所述过滤器(10)为环形管,所述过滤器(10)的最大直径略小于箱壁(201)与过滤器(10)对应处的内壁直径,所述过滤器(10)朝向箱壁(201)的一侧设置为环形板面,所述过滤器(10)的环形板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0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堵塞的碳化硅降膜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壁(201)上对称固定有若干固定块(9),若干所述固定块(9)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新龙奚若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煌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