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美安专利>正文

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192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结构包括底座、加工台、移动台、控制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需要加工的工件放置在加工台上并固定,随后通过控制板输入加工程序,即可通过移动轮带动加工头来进行移动,对工件进行开槽加工,在过热产生中轴膨胀的现象的时候,膨胀产生的侧向推力会施加在贴合架上,进而导致贴合柱通过输入管来推动油液仓,并使压盘在支撑片的支撑作用下与油液仓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由此来将油液压入到收集管内,输出给中心管并通过中心管扩张输出给贴合柱,由此来使贴合柱吸收油液并涂抹给中轴,由此来对中轴进行冷却同时进行有效润滑,避免中轴由于长时间工作和外界温度过高而产生的膨胀摩擦现象,保障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和使用寿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控机床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

技术介绍

[0002]铣床是一种通过铣刀来对工件表面进行凹槽加工的机床,通过铣刀的快速转动并使工件与于铣刀之间相对移动来使工件表面在接触到铣刀的时候被开槽加工,配合数控程序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定位和移动,并进行自动化批量加工,极大地节省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加工出来的工件精密度更高,但是在高温的热带地区使用数控铣床进行工件加工的时候,由于铣床是通过高速转动的铣刀来进行加工,为了获得更强的切割力度,会使铣刀的转轴的转动速度很快,而在高温的热带地区使用的时候,由于气温很高,因此会导致铣床的转动主轴略微膨胀,同时转动加工时会产生热量,进一步使其膨胀,进而使其突破润滑油膜而与内部的零件之间产生摩擦,而进行摩擦的时候同时也会发热,进而导致主轴直径进一步膨胀,由此导致铣床内部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增加,不仅会影响铣床铣刀的转动速度进而影响铣床的加工速度,同时也会导致铣床精度下降,并降低铣床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在高温的热带地区使用数控铣床进行工件加工的时候,由于铣床是通过高速转动的铣刀来进行加工,为了获得更强的切割力度,会使铣刀的转轴的转动速度很快,而在高温的热带地区使用的时候,由于气温很高,因此会导致铣床的转动主轴略微膨胀,同时转动加工时会产生热量,进一步使其膨胀,进而使其突破润滑油膜而与内部的零件之间产生摩擦,而进行摩擦的时候同时也会发热,进而导致主轴直径进一步膨胀,由此导致铣床内部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增加,不仅会影响铣床铣刀的转动速度进而影响铣床的加工速度,同时也会导致铣床精度下降,并降低铣床的使用寿命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结构包括底座、加工台、移动台、控制板,所述底座顶面与加工台底面焊接连接,所述移动台内层与加工台底部活动连接,所述控制板嵌入于移动台正面;所述移动台包括移动框、移动轮、侧向板、加工头,所述移动框内层底面通过移动轮与加工台底部活动连接,所述侧向板底面与移动框顶面焊接连接,所述侧向板正面与加工头背面活动连接,所述移动轮设有三个,三个移动轮间隙均匀地分布于移动框内层底面。
[0005]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工头包括移动板、动力机、铣刀头,所述移动板背面与侧向板正面活动连接,所述动力机右侧与移动板左侧焊接连接,所述铣刀头顶面与动力机底面嵌固连接,所述铣刀头外层设有四条倾斜的弧形凹槽结构。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包括转动机、侧框、挤压块、中轴,所述转动机底面与中轴顶面嵌固连接,所述挤压块左侧与侧框内层嵌固连接,所述中轴底面与铣刀头顶面嵌固连接,所述中轴外层与挤压块右侧相互接触,所述侧框顶面与转动机底面焊接连接,所述侧框
底部设有两个镜像分布的倒立直角三角形片结构,且三角形片结构的斜边上设有两个间隙均匀分布的半心状凹槽结构。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挤压块包括内陷槽、支撑片、压盘、油液仓、贴合架,所述内陷槽左侧嵌入于侧框内层,所述压盘上下端与油液仓内层活动连接,所述油液仓顶面与贴合架左侧底面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压盘左侧通过支撑片与内陷槽内层活动连接,所述支撑片为聚丙烯材料制造的空心半球体结构。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贴合架包括收集管、输入管、中心管、贴合柱,所述收集管底面与油液仓顶面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输入管左侧底面与收集管顶面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中心管顶面与输入管右侧底面相互接通并通过活动卡合,所述贴合柱内层与中心管外层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输入管内层设有每组两个镜像分布且一共三组的光滑三角形块结构。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贴合柱包括挤压管、复原架、吸收环、压片,所述挤压管底面与中心管外层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复原架顶面嵌入于吸收环内层,所述吸收环外层与压片两侧嵌固连接,所述压片底面与挤压管顶面嵌固连接,所述吸收环为海绵材料制成,所述压片为橡胶材料制造的弧形薄片结构。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挤压管包括下压块、弹力框、输出块、上升管,所述下压块顶面与压片底面嵌固连接,所述弹力框顶面与下压块底面嵌固连接,所述输出块嵌入于弹力框右侧,所述上升管顶面与弹力框底面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弹力框采用弹力橡胶材料制造,且内层嵌入有两个镜像分布的尖端朝上的鳍状片结构。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输出块包括连接块、变形块、堵塞架、弹力架,所述连接块嵌入于弹力框右侧,所述变形块顶面与连接块内层嵌固连接,所述堵塞架左侧与变形块右侧相互接触,所述堵塞架右侧通过弹力架与连接块内层活动连接,所述堵塞架为表面粗糙的弧形片结构,且左侧设有两个镜像分布的梯形硅胶块结构。
[0012]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需要加工的工件放置在加工台上并固定,随后通过控制板输入加工程序,即可通过移动轮带动加工头来进行移动,对工件进行开槽加工,在过热产生中轴膨胀的现象的时候,膨胀产生的侧向推力会施加在贴合架上,进而导致贴合柱通过输入管来推动油液仓,并使压盘在支撑片的支撑作用下与油液仓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由此来将油液压入到收集管内,并通过输出管输出给中心管并通过中心管扩张输出给贴合柱,由此来使贴合柱吸收油液并涂抹给中轴,由此来对中轴进行冷却同时进行有效润滑,避免中轴由于长时间工作和外界温度过高而产生的膨胀摩擦现象,保障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
[0015]2.本专利技术贴合柱在接触到膨胀的中轴后,首先中轴产生的压力会输出给吸收环,并同步输出给压片,进而导致压片向下挤压挤压管,并导致复原架同时受到挤压产生弹力,挤压管受到挤压后,导致油液被挤入并一步步进入到上升管内并输出给弹力框,由此来使弹力框内层含有大量的润滑油液,同时由于受到压片向下的挤压,导致下压块快速向下挤压弹力框,由此来将油液在弹力框内层设有的两个鳍状片的导向下快速输出给输出块,由此来使输出块的连接块将油液导向到变形块内,并通过挤压使其通过口径变大,并挤压堵塞架,将其向右侧推动,挤压弹力架,同时失去与变形块的封闭效果,使油液被顺利送入出,
同时在挤压结束后,弹力架快速反推堵塞架,使其重新贴合于变形块,由此来进行封闭避免油液倒流,使吸收环可以获得更多的油液输出进行涂抹,进一步增强对于中轴的冷却和润滑油涂抹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台左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加工头右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动力机正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挤压块正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贴合架正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贴合柱俯视截面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结构包括底座(Q)、加工台(W)、移动台(E)、控制板(R),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Q)顶面与加工台(W)底面焊接连接,所述移动台(E)内层与加工台(W)底部活动连接,所述控制板(R)嵌入于移动台(E)正面;所述移动台(E)包括移动框(EQ)、移动轮(EW)、侧向板(EE)、加工头(ER),所述移动框(EQ)内层底面通过移动轮(EW)与加工台(W)底部活动连接,所述侧向板(EE)底面与移动框(EQ)顶面焊接连接,所述侧向板(EE)正面与加工头(ER)背面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头(ER)包括移动板(SQ)、动力机(SW)、铣刀头(SE),所述移动板(SQ)背面与侧向板(EE)正面活动连接,所述动力机(SW)右侧与移动板(SQ)左侧焊接连接,所述铣刀头(SE)顶面与动力机(SW)底面嵌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SW)包括转动机(G1)、侧框(G2)、挤压块(G3)、中轴(G4),所述转动机(G1)底面与中轴(G4)顶面嵌固连接,所述挤压块(G3)左侧与侧框(G2)内层嵌固连接,所述中轴(G4)底面与铣刀头(SE)顶面嵌固连接,所述中轴(G4)外层与挤压块(G3)右侧相互接触,所述侧框(G2)顶面与转动机(G1)底面焊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龙门立式高速数控铣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块(G3)包括内陷槽(W1)、支撑片(W2)、压盘(W3)、油液仓(W4)、贴合架(W5),所述内陷槽(W1)左侧嵌入于侧框(G2)内层,所述压盘(W3)上下端与油液仓(W4)内层活动连接,所述油液仓(W4)顶面与贴合架(W5)左侧底面相互接通并通过嵌固连接,所述压盘(W3)左侧通过支撑片(W2)与内陷槽(W1)内层活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美安
申请(专利权)人:张美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