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0770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方法繁琐且无法直接在车外获取车内颗粒物浓度的问题。包括:分别检测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以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为自变量,以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线性回归方程,从而获得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评估车内驾乘人员健康风险:获取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根据得到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并基于计算所得车内颗粒物浓度评估车内驾乘人员的健康风险。该方法简单可行。该方法简单可行。该方法简单可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健康风险评估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上升,居民机动车使用频率和出行时间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公众的特别关注。虽然,机动车排污治理通过统筹“油、路、车”的管理方式,提升了机动车排放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在机动车管理方面收效甚大,但由于道路机动车通行量较大、且车辆密封程度及运行工况(如空气外循环等)等影响,道路交通相关污染物会不同程度渗透到车内,不可避免地给机动车驾乘人员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颗粒物作为道路交通污染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之一,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一类致癌物”,其化学成分众多,除影响空气能见度外,人体短期内吸入会产生急性健康危害,长期暴露会诱发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患者对其更为敏感。因此,如何科学、准确评估机动车驾乘人员面临的道路交通污染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合理引导机动车企业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引导驾乘人员合理进行健康防护、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0003]现有的方法通常是直接对车内颗粒物浓度进行检测,然后通过检测的车内颗粒物浓度来评估车内人员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险,该方法每次评估都需要检测车内颗粒物浓度,比较繁琐,且需要进入车内进行检测,无法在车外直接获取车内颗粒物浓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用以解决现有的方法繁琐且无法直接在车外获取车内颗粒物浓度的问题。
[0005]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6](1)获得车辆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分别检测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以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为自变量,以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如式(I)所示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获得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
[0007]C
in
=F
in
C
out
+C
s
ꢀꢀꢀ
式(I)
[0008]其中,C
in
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μg/m3;C
out
为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μg/m3;F
in
为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C
s
为车内源颗粒物浓度,μg/m3;
[0009](2)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C
out
,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C
out
,根据步骤(1)得到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F
in
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C
s
,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C
in

[0010]优选地,步骤(1)中,采用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检测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包括:
[0011]在车内和车外的多个采样点分别放置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并开展同时监测,根据车内的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即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C
in

[0012]根据车外的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车外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即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C
out

[0013]以车外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为自变量,以车内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如式(I)所示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回归系数为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回归截距为车内源颗粒物浓度。
[0014]优选地,车内的采样点包括:每个座位头枕前10
±
2cm且距离头枕上边缘15
±
2cm处,操作面板平台中心点处,以及后座平台内饰板中心点处;
[0015]车外的采样点包括:前挡风玻璃与前车盖交接处的中间位置,以及后挡风玻璃与后车盖交界处的中间位置。
[0016]优选地,步骤(1)中,分别获得车辆不同状态下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所述状态包括车辆静止状态和车辆行驶状态。
[0017]优选地,所述车辆静止状态的监测过程包括车辆平衡阶段、车辆封闭阶段、车辆内循环阶段和车辆外循环阶段。
[0018]优选地,所述车辆内循环阶段的监测过程包括平衡阶段、封闭阶段、内循环阶段。
[0019]优选地,所述平衡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0.5h,所述封闭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4h,所述内循环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1h。
[0020]优选地,所述车辆外循环阶段的监测过程包括平衡阶段、封闭阶段、外循环阶段。
[0021]优选地,所述平衡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0.5h,所述封闭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4h,所述外循环阶段的监测采样时间为不少于1h。
[0022]优选地,所述车辆行驶状态的监测过程包括平衡阶段、不循环阶段、内循环阶段、内循环后通风阶段和通风后外循环阶段。
[002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在在车外评估车内人员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险中的应用。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25]1、本专利技术提出车辆颗粒物渗透系数的概念,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得车内驾乘人员空气颗粒物暴露浓度。对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进而获得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则在已知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时,即可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该方法简单可行,适用于各种车型,应用广泛。
[0026]2、本专利技术在获得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后,根据已知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即可直接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即可实现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得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
[0027]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在车外评估车内人员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险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得到的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评估车内驾乘人员的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
险,从而实现在车外评估车内驾乘人员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险。
[0028]4、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车辆不同状态下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而用于评估车内驾乘人员在车辆不同循环状态下的空气颗粒物暴露健康风险,为科学、准确评价机动车驾乘人员的环境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0029]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1)获得车辆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分别检测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以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为自变量,以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如式(I)所示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获得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C
in
=F
in
C
out
+C
s
ꢀꢀꢀꢀ
式(I)其中,C
in
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μg/m3;C
out
为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μg/m3;F
in
为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C
s
为车内源颗粒物浓度,μg/m3;(2)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内颗粒物浓度:获取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C
out
,基于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C
out
,根据步骤(1)得到的空气颗粒物渗透系数F
in
和车内源颗粒物浓度C
s
,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C
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采用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检测所述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和车外空气颗粒物浓度,包括:在车内和车外的多个采样点分别放置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并开展同时监测,根据车内的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车内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即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C
in
;根据车外的实时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车外空气颗粒物逐时分钟浓度均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秀阁王丹璐丁焰宫宝利李琦何海峰李政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