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065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河道底泥稀释搅拌,去除有机质,获得粗砂;2)对粗砂进行0.1mm分级,将大于0.1mm的岩粒球磨粉碎;3)将粉碎后的岩粒和小于0.1mm的分级粗砂混合,用盐酸浸泡;4)将盐酸浸泡后的颗粒进行低温焙烧,焙烧温度为250℃~350℃,时间为2~4h;5)将低温焙烧的粉末冷却,加入过量热盐酸的进行搅拌浸泡;6)水洗至pH大于5后干燥,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的原材料是河道底泥,属于大宗固废,利用河道底泥进行提纯制备高纯度SiO2是一条底泥利用的新途径,提纯出来的高纯度SiO2是工业上常用的原材料,能够变废为宝,缓解石英砂的短缺,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温室其他排放。降低温室其他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废的分离和提纯,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建筑垃圾和其它固体废弃物被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恶化和底泥堆积,影响河道发挥正常的社会和生态功能。河道底泥是土壤、岩石的自然侵蚀产物,含有砂、粘土、有机质和其他物质的松散颗粒集合体,沉积于河道、湖泊及水利工程的底部。河道底泥主要源于土壤岩石的侵蚀作用、动植物机体的分解、人类生产过程的排放,因此河道底泥中含有多种无机矿物、有机物,并且常含有重金属元素和营养元素。
[0003]自2015年2月国家发表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全国掀起河道生态治理的高潮,各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环境治理,目前最常见的河道治理的方法就是底泥疏浚。底泥疏浚是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的方法,把富含有机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的河道沉积物清除,达到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在疏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清淤出来的河道底泥,河道底泥数量常常达到数千万方,甚至上亿方。河道底泥的处理,传统方法是进行脱水、干燥,之后用于进行堆放、吹填、海洋抛泥和焚烧。但是这些传统处理方法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0004]为了实现河道底泥的的资源化利用,不少学者对于河道底泥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其价值。总体分为土地利用、建材利用、填方利用、能源化利用。河道底泥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和成分,作为辅助材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河道底泥的土地利用,不仅能起到缓解土壤资源紧张的情况,还可以充分利用河道底泥。河道底泥中含有较多的SiO2、Al2O3和Fe2O3,以硅酸盐为主,可以通过调整配比、生产工艺等,替代粘土制备水泥、砖、陶瓷等建筑材料。将河道底泥经脱水固化处理后,用于筑路、矿区回填、修坝等工程也是常用的底泥处理方法。河道底泥中可能会含有一定的有机质,将河道底泥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有机质开始热裂解,生成热解油、热解气等材料。市政污泥采用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较多,对于河道底泥,由于其有机质含量少,进行能源化处理的较少。
[0005]底泥含有大量无机质如SiO2、CaCO3、Al2O3、Fe2O3、CaO、MgO,其中SiO2的含量最大,约为60

80%。SiO2是自然界最常见和研究最最多的非金属矿物,用途广泛。自然界中含有SiO2常见的矿物是石英砂,由于形成温度不同,分为6种晶型,α、β石英,α、β白硅石,α、β磷石英,最常见的为α石英。工业上将石英砂常分为普通石英砂、精制石英砂、高纯石英砂、熔融石英砂及微硅粉。石英砂作为一种大宗非金属矿物,用途非常广泛,是近百种工业产品的原料,主要用于玻璃工业、填料领域、铸造业、有机硅化合物以及生产电子元器件的金属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类大宗工业原材料陷入短缺,包括石英砂,尽管硅元素丰富到足以占到地壳组成的28%,但该材料的供应正变得极为紧张,因此对河道底泥提纯制备高纯度SiO2成为一种可能。常见的石英砂提纯一般以除铁为主要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物理

机械方
法、化学方法和微生物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SiO2需求紧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以提供一种高纯SiO2的新来源。本专利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1)将河道底泥稀释搅拌,去除有机质,获得粗砂;
[0008]2)对粗砂进行0.1mm分级,将大于0.1mm的岩粒球磨粉碎;
[0009]3)将粉碎后的岩粒和小于0.1mm的分级粗砂混合,用盐酸浸泡;
[0010]4)将盐酸浸泡后的颗粒进行低温焙烧,焙烧温度为250℃~350℃,时间为2~4h;
[0011]5)将低温焙烧的粉末冷却,加入过量热盐酸的进行搅拌浸泡;
[0012]6)水洗至pH大于5后干燥,即得。
[0013]具体地,步骤1)中,稀释比例为水:底泥=(1~5):1;步骤3)中,盐酸浓度为0.5~1mol/L,浸泡时间为2~5h;步骤5)中,热盐酸浓度为1~3mol/L,温度为55~75℃。
[0014]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原材料是河道底泥,属于大宗固废,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清淤出来的底泥越来越多,如何避免传统堆放带来的污染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河道底泥进行提纯制备高纯度SiO2是一条底泥利用的新途径。提纯出来的高纯度SiO2是工业上常用的原材料,能够变废为宝,缓解石英砂的短缺,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温室其他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6]实施例1
[0017]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一、选取济南市小清河河道底泥,位于11#弃土场,取土点位于东经117.183965
°
,北纬36.803841
°

[0019]步骤二、对所取河道底泥进行清洗,加入可饮用的淡水,选取的河道底泥和水的质量比为1:3,进行搅拌,采用离心机使悬浊液沉淀,去除上层漂浮物和水,留取下层河道底泥沉淀物;重复河道底泥清洗步骤4次,去除可溶性的盐和漂浮物;
[0020]步骤三、对清洗后的河道底泥进行分级,分选出颗粒粒径大于0.1mm的岩粒和粒径小于0.1mm的岩粒和粘土矿物;
[0021]步骤四、对分离出的粒径大于0.1mm的岩粒进行球磨,使其颗粒直径小于0.1mm,并能通过200目筛子;粒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小清河河道底泥中大于0.1mm的岩粒很少,需要球磨处理的工作量小,表1是小清河清淤出来的河道底泥的粒度分布;
[0022]表1.小清河河道底泥的粒度分布(东经117.183965
°
,北纬36.803841
°
)
[0023][0024]步骤五、将步骤三选出的粒径小于0.1mm的岩粒和粘土矿物和步骤四球磨出的能通过200目筛的物料混合并在100℃温度下干燥,直至重量不再变化,用1mol/L的盐酸浸泡,盐酸和河道底泥的质量比为10:1,用搅拌机进行搅拌河道底泥和盐酸的混合物2小时,搅拌过程是加速去除河道底泥中可以被酸溶解的CaCO3,以及各种氧化物,包括Al2O3、TiO2、MnO、Fe2O3等;
[0025]步骤六、将步骤五酸洗过的河道底泥进行低温焙烧,温度为330℃,焙烧时间为2小时,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
[0026]步骤七、将步骤六低温焙烧过的河道底泥用1mol/L的热盐酸进行浸泡,盐酸的温度为60℃,1mol盐酸和底泥的质量比为10:1,溶解低温焙烧时底泥分解出的Al2O3、Mg(OH)2、K2O、Na2O、CaO、Fe2O3等可被酸溶解的物质;在热酸浸的过程中,采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加速物质的溶解;
[0027]步骤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高纯度SiO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河道底泥稀释搅拌,去除有机质,获得粗砂;2)对粗砂进行0.1mm分级,将大于0.1mm的岩粒球磨粉碎;3)将粉碎后的岩粒和小于0.1mm的分级粗砂混合,用盐酸浸泡;4)将盐酸浸泡后的颗粒进行低温焙烧,焙烧温度为250℃~350℃,时间为2~4h;5)将低温焙烧的粉末冷却,加入过量热盐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雪涛唐宇晗张志斌赵友帅王国栋丁彦霞李帅刘欣栾艺娜王梦鑫赵海洋朱建平辛自洁张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