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059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2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涉及水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其包含步骤:测量待切割钢管桩外直径、以及水面至河床的高度;制造一个套管,套管包含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和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设用于套设钢管桩的开孔;且环形钢管段的长度大于水面至河床的高度,环形钢管段的半径与钢管桩半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6m;将套管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使得锥形钢管段切入河床,在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辅助装置。本申请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辅助实现河床面以下钢管桩切除,提供干区作业面,降低切割安全风险,减少施工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水下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桥梁或结构物在跨越江河湖海的施工过程中,多需要搭建钢管桩支架,工程完工后需对打入河床的钢管桩进行拆除。但是,在拆除钢管桩的过程中,部分工程受水中地质、管桩上方净空限制,无法采用拔桩机或振动锤进行拔桩作业,需进行河床面以下切割作业。
[0003]相关技术中,钢管桩由潜水员进行水中人工切割或机械切割,切割面至少高出河床0.5米左右,在一些通航要求高的水域,切割后的外露桩头无法满足通航要求;且水中切割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施工效率低,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辅助实现河床面以下钢管桩切除,提供干区作业面,降低切割安全风险,减少施工成本。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包含步骤:
[0006]测量待切割钢管桩外直径、以及水面至河床的高度;
[0007]制造一个套管,套管包含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和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设用于套设钢管桩的开孔;且环形钢管段的长度大于水面至河床的高度,环形钢管段的半径与钢管桩半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6m;
[0008]将套管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使得锥形钢管段切入河床,在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环形钢管段和锥形钢管段焊接形成套管。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环形钢管段的尺寸设计满足:
[0011]h1>H+1m;
[0012]D=d+1.2m;
[0013]其中,d为钢管桩的外直径;D为环形钢管段的内直径;h1为环形钢管段的长度;H为水面至河床的高度。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锥形钢管段的尺寸设计满足:
[0015]L=d+2cm;
[0016]h2≥1.5m;
[0017]锥形钢管段的锥角大于等于45
°

[0018]其中,L为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孔直径,h2为锥形钢管段12的长度。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孔和钢管桩之间的缝隙布设防水材料。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套管套入钢管桩,还需借助夹桩机;所述夹桩机夹起套管的顶端,并控制套管从上往下套入钢管桩。
[002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辅助装置,包括:
[0022]套管,其包含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和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所述环形钢管段同轴焊接固定于锥形钢管段;所述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设用于套设钢管桩的开孔,且环形钢管段的半径与钢管桩半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6m;
[0023]防水材料,其布设于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孔和钢管桩之间的缝隙。
[002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环形钢管段的尺寸设计满足:
[0025]h1>H+1m;
[0026]D=d+1.2m;
[0027]其中,d为钢管桩的外直径;D为环形钢管段的内直径;h1为环形钢管段的长度;H为水面至河床的高度。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锥形钢管段的尺寸设计满足:
[0029]L=d+2cm;
[0030]h2≥1.5m;
[0031]锥形钢管段的锥角大于等于45
°

[0032]其中,L为锥形钢管段的底部开孔直径,h2为锥形钢管段12的长度。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辅助装置还包含夹桩机,所述夹桩机用于夹紧套管的顶端,并控制套管从上往下套入钢管桩。
[0034]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35]本申请的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及辅助装置,制造特定的套管,套管包含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和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将套管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向下切入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保证水无法进入,且环形钢管段的半径与钢管桩半径之间的间隙保证能够容纳工人入内操作,通过该施工方法,能够辅助实现河床面以下钢管桩切除,提供干区作业面,降低切割安全风险,减少施工成本;切除后的钢管桩的桩头在河床面以下,满足通航要求,且干区作业面提供安全的施工环境,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套管套入钢管桩后的示意图;
[0038]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9]附图标记:1、套管;11、环形钢管段;12、锥形钢管段;2、钢管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41]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的实施例,包含步骤:
[0042]测量待切割钢管桩2外直径、以及水面至河床的高度,为套管1的尺寸设计提供基础。
[0043]制造一个套管1,套管1包含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11和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12。锥形钢管段12的底部开设开孔,且该开孔用于套设钢管桩2。要求套管1的尺寸设计,满足当锥形钢管段12插入河床以下时,环形钢管段11的长度大于水面至河床的高度,即环形钢管段11的顶口始终高于水面,防止水进入到套管1内;同时,环形钢管段11的半径与钢管桩2半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6m,即形成一个能够容纳操作工人的空腔,便于工人进入操作。
[0044]套管1设计完成后,将套管1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2,使得锥形钢管段12切入河床,在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
[0045]本申请的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先制造特定的套管1,套管1包含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12和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11,之后将套管1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2,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12向下切入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11保证水无法进入,且环形钢管段11的半径与钢管桩2半径之间的间隙保证能够容纳工人入内操作,通过该施工方法,能够辅助实现河床面以下钢管桩切除,提供干区作业面,降低切割安全风险,减少施工成本;切除后的钢管桩的桩头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步骤:测量待切割钢管桩(2)外直径、以及水面至河床的高度;制造一个套管(1),套管(1)包含上半部分的环形钢管段(11)和下半部分的锥形钢管段(12),锥形钢管段(12)的底部开设用于套设钢管桩(2)的开孔;且环形钢管段(11)的长度大于水面至河床的高度,环形钢管段(11)的半径与钢管桩(2)半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6m;将套管(1)的底部开孔从上往下套入待切割的钢管桩(2),使得锥形钢管段(12)切入河床,在河床面以下形成干区作业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钢管段(11)和锥形钢管段(12)焊接形成套管(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钢管段(11)的尺寸设计满足:h1>H+1m;D=d+1.2m;其中,d为钢管桩的外直径;D为环形钢管段(11)的内直径;h1为环形钢管段(11)的长度;H为水面至河床的高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钢管段(12)的尺寸设计满足:L=d+2cm;h2≥1.5m;锥形钢管段(12)的锥角大于等于45
°
;其中,L为锥形钢管段(12)的底部开孔直径,h2为锥形钢管段12的长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床下切割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钢管段(12)的底部开孔和钢管桩(2)之间的缝隙布设防水材料。6.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宇飞陈伟宏代强波李学松缪玉卢戴世立叶世儒黄强标朱茂兵刘俊邓志鸿孙明权袁封钦田光宇尉雪刚宗义郭飞民姜石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东莞滨海湾新区工程建设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