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029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颗粒收集池、沉降池、厌氧氨氧化池,所述厌氧池、所述低氧池分别与进液管相连,所述颗粒收集池通过第一回流管与所述厌氧池相连;所述好氧池、缺氧池之间设置第二回流管,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设置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所述颗粒收集池成并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利用颗粒污泥同时进行吸磷、硝化及反硝化以脱氮除磷,同时缺氧池、厌氧氨氧化池进行反硝化以补充脱氮,特别适用于氨氮浓度高的污水;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额外添加碳源,耗氧量仅为常规工艺的80%,运行成本低、处理能力强。处理能力强。处理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由于以土地为基础的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低,在去除氮、磷方面效果显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国家对水环境生态整治日益严格,各省市环保部门逐步提高污水厂入河排污的标准,如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的Ⅳ类水体标准,这给污水厂运营带来极大挑战。
[0003]目前污水厂主流的脱氮除磷工艺都基于反硝化脱氮和聚磷菌除磷理论,培养呈絮状的活性污泥进行新陈代谢来进行处理,缺氧池为创造反硝化条件需投加大量碳源,好氧池通过加大污水曝气量以满足硝化反应和好氧吸磷反应。目前常规的A2O等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若增加深度处理总磷和总氮工艺,则会提高运行成本和工程投资,经济性大打折扣。
[0004]生物处理污水的系统中处理效能的高低主要由微生物的特性及微生物的浓度所决定,反应器内生物量越大,活性越高,沉降性能越好,单位体积反应器的处理效率会越高。研究发现:相比于絮凝污泥,颗粒污泥/絮凝污泥这一组合的MLSS浓度可达8000mg/L,比传统活性污泥去除营养物的能力高约3倍。为此,申请号201610708786.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AAO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工艺,通过促进好氧污泥的颗粒化并为反硝化补充碳源促进脱氮,并强化生物除磷;然而上述工艺系统的运行成本较高且难以高氮源废水的处理。如何利用颗粒污泥进行极限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开发以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便于现有污水厂改造,已成为当今污水处理研究的热点。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颗粒污泥来进行污水生物脱氮除磷以降低运行成本并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颗粒收集池、沉降池、厌氧氨氧化池,所述厌氧池、所述低氧池分别与进液管相连,所述颗粒收集池通过第一回流管与所述厌氧池相连;所述好氧池、缺氧池之间设置第二回流管,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设置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所述颗粒收集池成并联设置。
[0008]该设置可在在好氧池内利用颗粒污泥同时进行吸磷、硝化及反硝化以脱氮除磷,同时通过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利用厌氧氨氧化池进行以脱氮,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额外添加碳源,仅好氧池进行曝气,运行成本低、处理能力强。优选的,所述污水的氨氮浓度为38

42mg/L。
[0009]优选的,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包括低氧池,所述好氧池、颗粒收集池之间设置连接管,所述低氧池位于所述好氧池、颗粒收集池之间且与所述连接管并联设置。该设置可根据需要对好氧池处理后的污水利用铵盐进行反硝化以提高NO2‑
的浓度,并改变NO2‑
与NH
4+
的比例而提高厌氧氨氧化池的脱氮效率;同时可作为好氧池的补充,提高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对水中氮、磷浓度的适用范围。
[0010]优选的,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包括第三回流管,所述第三回流管的进口端与所述沉降池相连,所述第三回流管的出口端与所述颗粒收集池相连。该设置可增加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调节缓冲能力。当进液管的流量较小不能满足颗粒收集池对固体颗粒的分离要求时,则通过开启连通管进行打回流;若因暴雨等原因导致进液管的流量大同样不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则通过开启连通管、第三回流管来满足要求。
[0011]优选的,所述颗粒收集池的中间设置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的周侧分别设置呈环状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颗粒收集池的顶部,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颗粒收集池的底部,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距离所述颗粒收集池侧壁的最小距离分别为L1、L2,其中L1<L2,所述第一挡板和/或第二挡板的两侧分别子形成分离室、澄清室,所述澄清室位于所述分离室的外侧。该设置使从分离组件的底部进入的流出液从颗粒收集池的顶部向下流出,在分离室内经池底阻挡后再向上流动,同时满足颗粒污泥、絮凝污泥的分离要求。
[0012]优选的,所述分离室呈圆形设置,所述分离室、颗粒收集池的直径分别为D1、D2,其中D2=(4.0

4.7)*D1。该设置可使所述颗粒收集池同时满足分离颗粒污泥、絮凝污泥的需要。
[0013]优选的,所述颗粒收集池内设置第一收集管、第二收集管、排出管,且所述第一收集管位于所述分离室的最低点,用于输送颗粒污泥;所述第二收集管位于所述澄清室靠近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用于输送絮凝污泥。该设置可依靠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重力向池底靠中心位置集中,收集效率高。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的下端设置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呈环形性且向所述分离组件一侧倾斜;所述第二挡板的上端设置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呈环形且向远离所述分离组件的一侧倾斜。该设置可对进入澄清室的处理液进行导流,水流阻力小,能耗低。
[0015]优选的,所述分离组件包括顶板、底板,所述顶板、底板之间设置多个内挡板,所述内挡板在所述顶板的投影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底板远离所述顶板一侧设置进水管,用于向分离组件输送处理液;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顶板的外周侧且向所述进水管的一侧倾斜,用于使改变处理液的流向。该设置可通过内挡板耗散部分能量,使处理液缓慢并均匀的流动,通过导流板来改变处理液的流向,使其向下向外流动。
[0016]优选的,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外挡板,所述外挡板位于所示内挡板的外周侧且与相邻所述内挡板之间的间隙相对应。该设置可确保内挡板、外挡板相互偏移,以提供增加的能量消耗和最佳流动模式,以破坏颗粒/絮体基质,有利于实现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分离。实际上,处理液经过分离组件时,由于颗粒污泥本身具有良好的沉降特性而易受到内挡板、外挡板的阻挡而向下,而絮凝污泥则随水流向外、向下移动,二者在分离室内的流动路径存在差别,在处理液流速、颗粒污泥、絮凝污泥沉降速度的共同作用下使二者有效分离。
[0017]优选的,所述外挡板有多个且相邻所述的外挡板之间向同一侧偏转。该设置可使经分离组件流出的水流发生转动,有利于沉降至分离室底部的颗粒污泥向中心集中并通过第一收集管向外输送。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1)利用颗粒污泥同时进行吸磷、硝化及反硝化以脱氮除磷,同时缺氧池、厌氧氨氧化池进行反硝化以补充脱氮,特别适用于氨氮浓度高的污水;
[0020]2)通过厌氧池、缺氧池的工艺控制使颗粒污泥的粒径与好氧池内的溶解氧浓度形成平衡,脱氮除磷效率高;
[0021]3)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额外添加碳源,耗氧量仅为常规工艺的80%,运行成本低、处理能力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颗粒收集池(5)、沉降池(6)、厌氧氨氧化池(7),所述厌氧池(1)、所述低氧池(4)分别与进液管(11)相连,所述颗粒收集池(5)通过第一回流管(12)与所述厌氧池(1)相连;所述好氧池(3)、缺氧池(2)之间设置第二回流管(13),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设置连通管(17),所述连通管(14)与所述颗粒收集池(5)成并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包括低氧池(4),所述好氧池(3)、颗粒收集池(5)之间设置连接管(16),所述低氧池(4)位于所述好氧池(3)、颗粒收集池(5)之间且与所述连接管(16)并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还包括第三回流管(15),所述第三回流管(15)的进口端与所述沉降池(6)相连,所述第三回流管(15)的出口端与所述颗粒收集池(5)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收集池(5)的中间设置分离组件(51),所述分离组件(51)的周侧分别设置呈环状的第一挡板(52)、第二挡板(53),所述第一挡板(52)位于所述颗粒收集池(5)的顶部,所述第二挡板(53)位于所述颗粒收集池(5)的底部,所述第一挡板(52)、第二挡板(53)距离所述颗粒收集池(5)侧壁的最小距离分别为L1、L2,其中L1<L2,所述第一挡板(52)和/或第二挡板(53)的两侧分别子形成分离室(54)、澄清室(55),所述澄清室(55)位于所述分离室(54)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室(54)呈圆形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小磊韩彦涛陈力辉
申请(专利权)人:臻和慧联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