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62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所述支护保护结构包括置于管道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的支护桩结构和布设在管道与基坑交叉区域的加强梁、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泄水孔,所述加强梁分别位于管道上方及下方,每根加强梁的两端分别嵌入管道两侧的支护桩结构内,并在每根加强梁上设有多根第二锚索;所述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布设在管道周围,并将管道两侧的支护桩之间间隙位于基坑内部位完全覆盖,所述泄水孔分散设置在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布设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支护桩和交叉管线的冲突,解决了由于管道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支护桩和锚索间距增大、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导致交叉部位侧壁稳定性不足、侧壁土体易垮塌的问题。体易垮塌的问题。体易垮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星月异,推动了大量的市政、房建等工程项目,不可避免的对工程周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基坑支护工程往往面临着待建场地深基坑同周边已建市政管线线路交叉的问题,且交叉部位多为市政管线主管网规划预留给待建场地的接口,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需要保障交叉管道接驳口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均不受影响。由于市政管道类型较多,包括电力、电信、燃气管道以及大直径的雨污水管道等,如果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交叉管道接驳口处理不当,往往给后期管道的正常运行和商家、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或生命损失。特别此种情况,往往对交叉管道接驳口部位较大范围进行专门的开挖支护设计,由于受地方经验和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接驳部位支护方案要么过于保守,造成支护成本的较大浪费,要么过于冒进,引起较大的安全风险,如基坑接驳部位侧壁垮塌、管道基础发生位移沉降,严重的导致临近道路管线破坏造成二次风险,往往产生较多的返工和相关措施费用。因此,研究在不需要大改原有基坑支护方案和节约工期费用的前提下如何一次性将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部位保护到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工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既可以避免支护桩和交叉管线的冲突,解决由于管道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支护桩和锚索间距增大、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导致交叉部位侧壁稳定性不足、侧壁土体易垮塌的问题;又可以保证了桩间侧壁土体和交叉管道接驳口的加固效果。
[0004]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所述支护保护结构包括桩锚支护体系,所述桩锚支护体系包括置于管道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的支护桩结构、设置在支护桩结构顶部的冠梁和位于基坑中部的腰梁,并在冠梁和腰梁部位设有第一锚索,所述支护桩结构还包括布设在管道与基坑交叉区域的加强梁、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和泄水孔,所述加强梁至少设有两根,分别位于管道上方及下方,每根加强梁的两端分别嵌入管道两侧的支护桩结构内,并在每根加强梁上设有多根第二锚索,所述第二锚索锚入基坑外土体内;所述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布设在管道周围,并将管道两侧的支护桩之间间隙位于基坑内部位完全覆盖,所述泄水孔设有多个,分散设置在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布设区域。
[0005]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护桩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和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邻近管道的桩体为钢筋混凝土支护桩,两钢筋混凝土支护桩紧贴于管道基础的侧边。
[0006]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桩锚支护体系的冠梁、腰梁和第一锚索结构避开管道及管道基础位置范围,第一锚索设置于两钢筋混凝土支护桩之间的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中轴线上。
[0007]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梁两端通过植筋与两侧钢筋混凝土支护桩连接,所述第二锚索竖向距离约2~3m,水平距离为1.8~2.2m,分别布置于管道及管道基础位置范围上下方。
[0008]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包括钢筋网片和混凝土面层,所述钢筋网片通过多个挂网短钉固定于管道两侧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支护桩之间。
[0009]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制作简单、方便,在采用传统的桩锚支护体系基础上,结合桩间土层性状、交叉管道及基础位置范围和具体开挖工况下的稳定性及位移控制情况,调整支护桩的平面位置布置,在交叉管道两侧支护桩间增设腰梁、锚索及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和泄水孔等,避免了支护桩和交叉管线的冲突,解决了由于管道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支护桩和锚索间距增大、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导致交叉部位侧壁稳定性不足、侧壁土体易垮塌的问题,避免发生坑顶土体塌陷、临近坡顶的道路或建构筑物开裂沉降等安全事故,并保证了桩间侧壁土体和交叉管道接驳口的加固效果,特别适用于基坑深度较深、交叉管道管径较大、坑壁土质为软弱土或较松散的砂土的基坑支护工程,并且该结构成本较低、现场易操作、可实现快速推广。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管道与基坑交叉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2]图3是本技术支护桩间挂网喷砼示意图;
[0013]图4是挂网短钉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钢筋混凝土支护桩,2—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3—冠梁,4—第一锚索,5—腰梁,6—加强梁,7—第二锚索,8—管道,9—管道基座,10—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10

1—挂网短钉,10

2—钢筋网片,10

3—混凝土面层,11—桩间泄水孔,12—基坑坑底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至图3均为实施例的附图,采用简化的方式绘制,仅用于清晰、简洁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以下对在附图中的展现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7]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护保护结构包括基坑自身的桩锚支护体系,所述桩锚支护体系包括置于管道8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的支护桩结构、设置在支护桩结构顶部的冠梁3和位于基坑中部的腰梁5,并在冠梁3和腰梁5部位设有第一锚索4,所述支护桩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和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2组合而成,两根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之间设有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2,邻近管道8的桩体为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两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紧贴于管道基础9的侧边。所述桩锚支护体系的冠梁3、腰梁5和第一锚索4结构避开管道8及管道基础9位置范围,第一锚索4设置于两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之间的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2中轴线上。
[0018]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护桩包括结构还包括布设在管道8与基坑交叉区域的加强梁6、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10和泄水孔11,所述加强梁6至少设有两根,分别位于管道8上方及下方,每根加强梁6的两端分别嵌入管道8两侧的支护桩结构内,并在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所述支护保护结构包括桩锚支护体系,所述桩锚支护体系包括置于管道(8)与基坑交叉部位两侧的支护桩结构、设置在支护桩结构顶部的冠梁(3)和位于基坑中部的腰梁(5),并在冠梁(3)和腰梁(5)部位设有第一锚索(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结构还包括布设在管道(8)与基坑交叉区域的加强梁(6)、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10)和泄水孔(11),所述加强梁(6)至少设有两根,分别位于管道(8)上方及下方,每根加强梁(6)的两端分别嵌入管道(8)两侧的支护桩结构内,并在每根加强梁(6)上设有多根第二锚索(7),所述第二锚索(7)锚入基坑外土体内;所述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10)布设在管道(8)周围,并将管道(8)两侧的支护桩之间间隙位于基坑内部位完全覆盖,所述泄水孔(11)设有多个,分散设置在桩间挂网喷砼支护结构(10)布设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交叉管道接驳口支护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和素混凝土咬合止水桩(2),邻近管道(8)的桩体为钢筋混凝土支护桩(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伟邵振臣庞成立陈学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