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风噪的换气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355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风噪的换气扇,包括风筒,风筒内设有扇叶,风筒的前侧设有面板,面板形成有进风口,进风口位置对应扇叶,面板在进风口处形成有风扇罩部,扇叶的前端与风扇罩部的后端之间形成有气流缓冲空间,面板的后部形成有进风连接管,进风连接管的前端与进风口的边缘部连成一体,进风连接管的后端与风筒的前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气扇运行时的风噪较小,而且能效较高。而且能效较高。而且能效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风噪的换气扇


[0001]本技术涉及换气扇
,具体涉及一种低风噪的换气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换气扇包括风筒,风筒用于插入到墙壁内,风筒内设有轴流式的扇叶,扇叶为向外排风设置,为避免大件的杂物被吸入换气扇,或者避免老鼠进入换气扇,换气扇的前端设有风扇罩,风扇罩形成有条状孔或网孔结构,为了使换气扇结构紧凑,现有技术的换气扇的扇叶的前端靠近风扇罩设置;举例地说,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208124488U的一种通风系统的风门及设置该风门的通风机:包括覆盖于进风口的格栅状的面板,起机械危险防护和装饰作用;在叶轮(即是说“扇叶”)运转时,叶轮是先切向推动进入换气扇内的空气,然后通过叶轮的导向作用,结合风筒的导流作用,使得空气转为轴向流动,于是当叶轮推动进入风筒内的空气切向运动时,就会对叶轮的前端与面板的后端之间的空气形成挤推作用,使得这部分空气快速撞击面板的格栅状结构,导致在面板的格栅状结构位置的空气发生剧烈的湍流,从而产生较大的噪声,所以将叶轮靠近面板设置是弊大于利,现有技术的换气扇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换气扇,它运行时的风噪较小。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技术公开的低风噪的换气扇,包括风筒,所述风筒内设有扇叶,所述风筒的前侧设有面板,其中,所述面板形成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置对应所述扇叶,所述面板在所述进风口处形成有风扇罩部,所述扇叶的前端与所述风扇罩部的后端之间形成有气流缓冲空间。
[0006]优选地,所述气流缓冲空间在平行于所述扇叶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设为大于10毫米。
[0007]优选地,所述风扇罩部包括导风板条,所述导风板条间隔排列布置。
[0008]优选地,所述导风板条的厚度为从后至前逐渐变小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面板的后部形成有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的前端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部连成一体,所述进风连接管的后端与所述风筒的前端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进风连接管的前端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部之间形成有导风圆角。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扇叶的前端与风扇罩部的后端之间形成有气流缓冲空间,减轻了风扇罩部处的湍流,从而有利于减小换气扇运行时的风噪。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换气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换气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的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面板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面板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标号说明:风筒1;扇叶2;电机组件3;面板4;风扇罩部40;进风口401;导风圆角4011;导风板条41;进风连接管42;气流缓冲空间5;逆止阀门6。
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9]本技术的低风噪的换气扇,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风筒1,风筒1内设有扇叶2,扇叶2属于轴流式,扇叶2与风筒1为同轴线设置,风筒1还设有电机组件3,电机组件3驱动扇叶2旋转,风筒1的后端部铰接有逆止阀门6,风筒1的前侧设有面板4,在实际应用中,风筒1插入到墙壁内,面板4设于墙壁前侧。如图4所示,面板4形成有进风口401,进风口401位置对应扇叶2,于是当扇叶2运转时,气流经过进风口401进入到风筒1内并经过逆止阀门6排出。如图1所示,面板4在进风口401处形成有风扇罩部40,风扇罩部40起到阻挡人手伸入到风筒1内接触扇叶2的作用,但是气流能够通过风扇罩部40。如图2所示,扇叶2的前端与风扇罩部40的后端之间形成有气流缓冲空间5,换句话说,扇叶2的前端与风扇罩部40的后端并不是靠近设置的,于是当扇叶2旋转工作时,扇叶2的叶片的背向进风口401的一面切向运动推动风筒1内的在轴向上位于扇叶2范围内的空气从偏向于切向运动转向为偏向于轴向运动,即是说空气通过扇叶2的叶片的曲面的引导作用转向为偏向于轴向运动,便使得扇叶2的叶片的向着进风口401的一侧形成负压,于是室内空气就会被从前至后吸入到进风口401继而进入到风筒1内;而被扇叶2的前端部切向挤推的少量空气(这些空气没能被扇叶2向后刮推)能够在气流缓冲空间5内减速缓冲,也可以理解为,靠近面板2后侧的空气缓冲了靠近扇叶2前端的空气的动能,使得上述被扇叶2的前端部切向挤推的空气实际流动到达风扇罩部40的速度大幅降低,从而减轻了风扇罩部40处的湍流,从而有利于减小换气扇运行时的风噪。
[0020]进一步地,气流缓冲空间5在平行于扇叶2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即是说图2中的尺寸“D”)设为大于10毫米;当尺寸“D”小于10毫米设置时,由于位于气流缓冲空间5的空气层厚度不足,所以起不到十分明显的缓冲效果,减风噪效果就不明显。为了使换气扇具有较为紧凑的外形,尺寸“D”可以设为11毫米至20毫米。
[0021]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风扇罩部40包括导风板条41,导风板条41间隔排列布置,于是风扇罩部40的结构简单,气流能够从相邻的导风板条41之间通过,当换气扇运转时,空气从室内被吸入到风筒1内,期间,导风板条41对进气流起到分割作用,有利于减轻进风口401处的湍流。
[0022]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导风板条41的厚度为从后至前逐渐变小设置,于是导风板条41的截面呈楔形,于是能减小导风板条41的前端对气流的风阻,又可以使导风板条41具有足够的强度。图3中的角度尺寸“X”可以设为4
°
至6
°

[0023]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面板4的后部形成有进风连接管42,进风连接管42的前端与
进风口401的边缘部连成一体,如图3所示,进风连接管42的后端与风筒1的前端连接,风筒1与进风连接管42为同轴线设置,具体是风筒1的前端套在进风连接管42的后端外,通过设置进风连接管42,有利于使进入进风口401的气流能够平缓过渡到风筒1,有利于减小进风气流所受的风阻,有利于提高换气扇的能效。
[0024]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进风连接管42的前端与进风口401的边缘部之间形成有导风圆角4011,于是有利于进风口401周边的气流能够平缓流入到进风口401,有利于减小进风气流所受的风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风噪的换气扇,包括风筒(1),所述风筒(1)内设有扇叶(2),所述风筒(1)的前侧设有面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4)形成有进风口(401),所述进风口(401)位置对应所述扇叶(2),所述面板(4)在所述进风口(401)处形成有风扇罩部(40),所述扇叶(2)的前端与所述风扇罩部(40)的后端之间形成有气流缓冲空间(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风噪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缓冲空间(5)在平行于所述扇叶(2)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设为大于10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风噪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支峻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俊朗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