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306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根据串珠在叠前倾角道集响应中,层状反射能量强的倾角角度范围,确定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分别在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针对倾角道集进行能量加强;叠加倾角道集,获得最终成像数据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叠前倾角散射道集信号处理,能够加强串珠类异常体的成像反射,凸显串珠的构造特征,从而对串珠位置确认、弱串珠是否存在、凸显串珠目标等方面,作出成像改进。作出成像改进。作出成像改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理论与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埋深都超过6000米,串珠异常的地震成像难度大。此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岩溶孔缝洞结构与分布规律复杂,孔缝洞尺度不一,填充物类型多样,几何形状不规则,空间变化剧烈。因而地震成像中具备明显的波场信号散射特征,岩溶缝洞体的大小充填形态与绕射波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震剖面上,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串珠状异常信号。
[0003]在反射地震数据中,反射波是地下层状地层界面形态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连续性特征,而绕射波则反映地下介质不规则异常体的重要信息。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特征。串珠储层作为地下不规则的地质异常体,特别是针对塔河深层复杂非均质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地震成像,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注重应用绕射波信息并使其精确成像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数据中,绕射与反射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很难从反射地震记录中严格地将绕射波分离出来,进行绕射波分离只能是加强源于横向非连续性的反射信息,而压制连续反射界面的反射信号。对于在散射波(也成为绕射波)成像方面,Baneroft和Geiger等(1994)最早提出了等效偏移距的概念,并利用等效偏移距形成的共散射点(CSP)道集进行了叠前偏移,并提出基于CSP道集的转换波叠前偏移和速度分析方法;之后Baneroft等人(1999)不断完善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偏移成像方法;Bancroft研究了CSP道集对速度的敏感性问题,并指出CSP道集对初始速度不敏感,1996年他又研究指出CSP道集具有自然抗假频的作用;Geiger和Lithoprobe(1996)提出了基于等效偏移距的起伏地形直接偏移方法;Margrave和Bancroft等(1999)年提出了基于等效波数的叠前偏移方法;Dell和Gajewski等人(2010)提出基于CSP道集的自适应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成像方法。在国内,王勇(2000)、王伟(2007)等研究了基于等效偏移距的叠前偏移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苟丽敏(2007)研究了CSP道集的散射成像方法在金属矿等低信噪比资料中的应用策略;沈鸿雁(2010)研究了散射波直接成像算法,并总结了处理流程。朱生旺(2015)等提出局部倾角滤波和频率空间域预测反演联合的绕射波分离技术,该技术能比较有效地克服仅靠单一的倾角差异进行绕射波分离时存在低倾角信息失真或缺失的问题,所得到的绕射信息相对完整从而使绕射波成像结果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散射成像技术对串珠类异常体较为适用,但在叠前散射道集上的针对性串珠加强技术有待完善。
[000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0005]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其能够通过叠前倾角散射道集信号处理,能够加强串珠类异常体的成像反射,凸显串珠的构造特征,从而对串珠位置确认、弱串珠是否存在、凸显串珠目标等方面,作出成像改进。
[0007]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包括:
[0008]根据串珠在叠前倾角道集响应中,层状反射能量强的倾角角度范围,确定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
[0009]分别在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针对倾角道集进行能量加强;
[0010]叠加所述倾角道集,获得最终成像数据体。
[0011]优选地,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
[0012]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
[0013]当所述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时,则确定该倾角角度信号道对应的倾角角度为第一门槛值倾角;
[0014]以倾角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门槛值倾角的角度范围,为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
[0015]优选地,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
[0016]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
[0017]当所述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的设定倍率时,则确定该倾角角度信号道对应的倾角角度为第二门槛值倾角;
[0018]以倾角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门槛值倾角的角度范围,为第二目标倾角角度范围。
[0019]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对倾角道集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进行加强处理。
[0020]优选地,在所述第二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对倾角道集进行常规能量加强。
[0021]优选地,叠加所述倾角道集,获得最终成像数据体包括:
[0022]将全倾角角度范围的道集进行常规叠加,得到叠后数据体E0;
[0023]将能量加强后的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的倾角道集进行叠加,得到叠后数据体E1;
[0024]将能量加强后的第二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的倾角道集进行叠加,得到叠后数据体E2;
[0025]叠加上述所有倾角道集,获得所述最终成像数据体。
[0026]优选地,最终成像数据体为:
[0027]E=e0*E0+e1*E1+e2*E2
ꢀꢀꢀ
(1)
[0028]其中,E为最终成像数据体,e0、e1、e2分别为E0、E1、E2对应的调节参数。
[0029]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0030]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串珠成像加强装置,包括:
[0031]目标倾角角度范围确定模块,根据串珠在叠前倾角道集响应中,层状反射能量强的倾角角度范围,确定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
[0032]能量加强模块,分别在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针对倾角道集进行能量加强;
[0033]叠加模块,叠加所述倾角道集,获得最终成像数据体。
[0034]优选地,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
[0035]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
[0036]当所述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时,则确定该倾角角度信号道对应的倾角角度为第一门槛值倾角;
[0037]以倾角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门槛值倾角的角度范围,为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
[0038]优选地,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
[0039]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串珠在叠前倾角道集响应中,层状反射能量强的倾角角度范围,确定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分别在两个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针对倾角道集进行能量加强;叠加所述倾角道集,获得最终成像数据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当所述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时,则确定该倾角角度信号道对应的倾角角度为第一门槛值倾角;以倾角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门槛值倾角的角度范围,为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包括:针对含有串珠的成像点的倾角道集的倾角角度信号道,确定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与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当所述串珠地质体对应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层状地质体对应的双曲线同相轴能量的设定倍率时,则确定该倾角角度信号道对应的倾角角度为第二门槛值倾角;以倾角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门槛值倾角的角度范围,为第二目标倾角角度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对倾角道集的水平同相轴的能量进行加强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珠成像加强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目标倾角角度范围内,对倾角道集进行常规能量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远莫延刚谭未一徐凯钱恪然刘军龚伟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