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换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10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换撑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基坑换撑装置,包括水平梁、斜撑梁及连接面板,水平梁呈水平布置,斜撑梁呈倾斜布置,水平梁的内端与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水平梁的外端与斜撑梁的下部呈连接布置,斜撑梁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斜撑梁与水平梁之间形成镂空区,连接面板填充占据镂空区,连接面板与水平梁和斜撑梁呈连接布置。在水平梁、斜撑梁和连接面板的配合作用下,将灌注桩承受的土压力传递至地下室结构,提高整体的支护强度,同时,有效抬高换撑装置的顶部标高,减小灌注桩的悬臂高度,改善灌注桩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灌注桩深层水平位移及配筋,从而可控制外部地面变形、开裂,并可节省支护工程造价。造价。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换撑装置


[0001]本技术专利涉及基坑换撑的
,具体而言,涉及基坑换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当周边环境复杂且对变形要求严格时,基坑支护常采用灌注桩和内支撑的型式,通过灌注桩结合内撑梁共同抵抗外部土体压力。
[0003]当采用灌注桩结合内支撑的型式时,在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之前,就需要先拆除内支撑,才能不影响地下室侧墙及楼板的施工,并应同时在地下室侧墙及楼板之间设置换撑梁;换撑梁的作用是替换原支护结构中的内撑梁结构,用于控制灌注桩及外部地面的水平变形。
[0004]例如,公开号为CN112593560A的在先专利,公开了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与地下室腰梁模板平行设置的地下室外墙模板;在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
[0005]现有技术中,由于换撑梁呈水平布置,拆除内支撑会导致灌注桩的悬臂高度变大,进而导致灌注桩的内力及桩身深层水平位移增大,影响支护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换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灌注桩的悬臂高度较大的问题。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坑换撑装置,包括水平梁、斜撑梁以及连接面板,所述水平梁呈水平布置,所述斜撑梁呈倾斜布置,所述水平梁的内端与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所述水平梁的外端与所述斜撑梁的下部呈连接布置,所述斜撑梁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所述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所述斜撑梁与所述水平梁之间形成镂空区,所述连接面板填充占据所述镂空区,且所述连接面板与所述水平梁和所述斜撑梁呈固定连接布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面板包括两个钢筋网和混凝土层,两个所述钢筋网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钢筋网包括内网部和外网部,所述内网部与所述外网部呈一体成型布置,所述内网部处于所述镂空区,两个所述外网部夹持所述水平梁和所述斜撑梁布置;所述混凝土层同步包裹所述内网部和所述外网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面板包括多个连接筋,各个所述连接筋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内网部呈垂直连接布置,且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内网部呈连接布置,且所述混凝土层包裹各个所述连接筋布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包括多个纵向筋和多个横向筋,各个所述纵向筋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所述横向筋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纵向筋沿纵向延伸布置,所述横向筋沿横向延伸布置,各个所述纵向筋和各个所述横向筋呈纵横交错连接布置,且所述纵向筋与所述
横向筋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呈焊接布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斜撑梁包括斜梁体和多个斜植筋,各个所述斜植筋处于所述斜梁体的内部布置,所述斜梁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灌注桩和所述水平梁的外端呈连接布置;所述斜植筋包括斜上植段、斜中植段和斜下植段,所述斜上植段、所述斜中植段和所述斜下植段呈一体成型布置,且所述斜中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斜上植段的内端和所述斜下植段的内端呈连接布置,所述斜上植段的外端呈水平延伸嵌设所述灌注桩,所述斜下植段的外端呈竖直朝下延伸且嵌设所述水平梁布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斜上植段植入所述灌注桩形成上植间距,所述上植间距的植入范围为450

550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梁包括水平梁体和多个水平植筋,各个所述水平植筋处于所述水平梁体的内部布置,所述水平梁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灌注桩和所述斜梁体的下部呈连接布置;所述水平植筋呈水平延伸布置,且所述水平植筋的内端延伸嵌设至所述灌注桩的内部布置,所述水平植筋的外端与所述斜中植段或所述斜下植段呈交错或连接布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植筋的内端植入所述灌注桩形成水平植间距,所述水平植间距的植入范围为300

500mm。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面板包括中植筋,所述中植筋处于所述水平植筋的上方布置,且所述中植筋呈水平延伸布置,所述混凝土层包裹所述中植筋布置,且所述中植筋的两端分别嵌设所述灌注桩和所述斜梁体。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基坑换撑装置,在水平梁、斜撑梁和连接面板的配合作用下,将灌注桩承受的土压力传递至地下室结构,提高整体的支护强度,同时,由于斜撑梁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有效抬高换撑装置的顶部标高,减小灌注桩的悬臂高度,改善灌注桩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灌注桩深层水平位移及配筋,从而可控制外部地面变形、开裂,并可节省支护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基坑换撑装置的大样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基坑换撑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2]参照图1和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3]基坑换撑装置,包括水平梁2、斜撑梁1以及连接面板3,水平梁2呈水平布置,斜撑梁1呈倾斜布置,水平梁2的内端与灌注桩4呈连接布置,水平梁2的外端与斜撑梁1的下部呈连接布置,斜撑梁1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灌注桩4呈连接布置;斜撑梁1与水平梁2之间形成镂空区,连接面板3填充占据镂空区,且连接面板3与水平梁2和斜撑梁1呈固定连接布置。
[0024]上述的基坑换撑装置,在水平梁2、斜撑梁1和连接面板3的配合作用下,将灌注桩4承受的土压力传递至地下室结构,提高整体的支护强度,同时,由于斜撑梁1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灌注桩4呈连接布置,有效抬高换撑装置的顶部标高,减小灌注桩4的悬臂高度,改善灌注桩4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灌注桩4深层水平位移及配筋,从而可控制外部地面变形、开裂,并可节省支护工程造价。
[0025]连接面板3包括两个钢筋网31和混凝土层,两个钢筋网31呈间隔对应布置,钢筋网31包括内网部和外网部,内网部与外网部呈一体成型布置,内网部处于镂空区,两个外网部夹持水平梁2和斜撑梁1布置;混凝土层同步包裹内网部和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坑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梁、斜撑梁以及连接面板,所述水平梁呈水平布置,所述斜撑梁呈倾斜布置,所述水平梁的内端与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所述水平梁的外端与所述斜撑梁的下部呈连接布置,所述斜撑梁的上部朝上倾斜延伸至与所述灌注桩呈连接布置;所述斜撑梁与所述水平梁之间形成镂空区,所述连接面板填充占据所述镂空区,且所述连接面板与所述水平梁和所述斜撑梁呈固定连接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板包括两个钢筋网和混凝土层,两个所述钢筋网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钢筋网包括内网部和外网部,所述内网部与所述外网部呈一体成型布置,所述内网部处于所述镂空区,两个所述外网部夹持所述水平梁和所述斜撑梁布置;所述混凝土层同步包裹所述内网部和所述外网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板包括多个连接筋,各个所述连接筋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连接筋与所述内网部呈垂直连接布置,且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内网部呈连接布置,且所述混凝土层包裹各个所述连接筋布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包括多个纵向筋和多个横向筋,各个所述纵向筋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所述横向筋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纵向筋沿纵向延伸布置,所述横向筋沿横向延伸布置,各个所述纵向筋和各个所述横向筋呈纵横交错连接布置,且所述纵向筋与所述横向筋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呈焊接布置。5.如权利要求2

4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坑换撑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勇陈晓晖周为国张成雨袁伟纪嘉伦谢威晨李立华朱康刘太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升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