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778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0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第一电极,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的容纳腔,第一电极包括,第一插接部朝背离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壳体的外表面,第一插接部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用于与凸设在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弹性凸部嵌合卡接;或者,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弹性凸部,第一弹性凸部用于与开设在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凹槽嵌合卡接;通过第一弹性凸部与第一凹槽的嵌合卡接,使得第一插接部插接固定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内,以提高第一电极与外部设备的抓合力及结合强度。强度。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软包装电芯具有容量高、重量轻、性能安全、不易爆炸等优点,基于这些优点,现行使用的移动设备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软包装电芯作为电源。移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充电等常规操作对电芯有较高的刚性要求,而软包装电芯的外壳较软,当电极与外部整机进行连接时,电极难以支撑整个电芯的重量,使得电极与整机连接不稳定,甚至导致电极产生弯折,难以直接与整机实现机械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至少提高电极与外部整机连接的稳定性。
[0004]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壳体和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围合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朝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插接部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用于与凸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弹性凸部嵌合卡接;或者,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弹性凸部,所述第一弹性凸部用于与开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凹槽嵌合卡接。
[0006]以第一插接部上设置第一凹槽为例,当第一插接部朝外部设备的插接孔插接时,第一插接部的头端推抵并挤压第一弹性凸部,第一弹性凸部压缩后使得第一插接部可继续向插接孔内插接,待到第一插接部完全插接于插接孔内时,则第一弹性凸部则刚好嵌合卡接于第一凹槽内,使得第一插接部插接固定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内,以提高第一电极与外部设备的抓合力及结合强度。
[000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朝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插接部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二凹槽用于与凸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二弹性凸部嵌合卡接;或者,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二弹性凸部,所述第二弹性凸部用于与开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二凹槽嵌合卡接。
[0008]以第二插接部上设置第二凹槽为例,当第二插接部完全插接于第二插接孔内时,则第二弹性凸部则刚好嵌合卡接于第二凹槽内,使得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于外部设备的第二插接孔内,以提高第二电极与外部设备的抓合力及结合强度。
[000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圆柱体状或
多棱柱状,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圆柱体状或多棱柱状,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
[0010]第一插接部的整体形状可设置为长条状,如本实施例中的长方体状、圆柱体状或多棱柱状等,以便于第一插接部的插接。相比于第一凹槽开设于插接孔内,第一凹槽开设于插接部的工艺更为简单方便,以便于批量生产;第二插接部同理。
[001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凹槽为弧状。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长度,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高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与弦高的比值为1~20。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插接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001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a、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为1~15毫米;b、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高为0.1~10毫米;c、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高度至少0.1毫米。
[00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所述第二凹槽为弧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长小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长度,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长为1~15毫米,在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高小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高为0.1~10毫米,所述第二凹槽的弦长与弦高的比值为1~20。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高度至少0.1毫米。
[0014]通过将第一凹槽设置为弧状,弧形的第一凹槽便于引导第一弹性凸部沿着弧形面逐步滑移,以压缩第一弹性凸部;在装配置换过程中,当需要拔出第一插接部时,弧形的第一凹槽也可引导第一弹性凸部沿着弧形面逐步滑移,使得第一弹性凸部逐渐脱离第一凹槽,从而确保电化学装置与外部设备装配置换的顺畅作业;第二凹槽为弧状同理。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极包括相连接第一法兰部和第一插接部,第一法兰部连接于电极组件,所述第一法兰部的嵌合卡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法兰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宽度;和/或,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法兰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高度。第二电极还包括相连接第二法兰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二法兰部连接于电极组件,所述第二法兰部的嵌合卡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法兰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宽度;和/或,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法兰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高度。
[0016]两个法兰部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的尺寸大于插接部的尺寸,使得两个法兰部可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以增大上述两个电极与壳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电极与壳体的抓合力及结合强度,从而提高电极与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001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位置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0018](a)、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
[0019](b)、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在第三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
[0020](c)、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在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设置。
[0021]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的位置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对应设置,当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在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时,可仅在外部设备上设置一个插接孔,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均设置于该一个插接孔内。当第一插接部和第一插接部在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设置时,则外部设备需要开设两个插接孔以供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分别插接。
[002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固定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绝缘件抵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之间。
[0023]第一绝缘件用于支撑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两个插接部插接部外部设备时,可有效提高两个插接部整体插接的稳定性。
[002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壳体和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围合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朝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插接部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用于与凸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弹性凸部嵌合卡接;或者,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弹性凸部,所述第一弹性凸部用于与开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一凹槽嵌合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朝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插接部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的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二凹槽用于与凸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二弹性凸部嵌合卡接;或者,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二弹性凸部,所述第二弹性凸部用于与开设在所述插接孔内壁的第二凹槽嵌合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圆柱体状或多棱柱状,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圆柱体状或多棱柱状,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凹槽为弧状;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长度,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高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的弦长与弦高的比值为1~20;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插接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文马武郝胜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