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及其缓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隔震
,具体为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及其缓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一般指人们或为了其可观赏之形象、或为了其可使用之空间的,相对于地面固定且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人造物,隔震缓冲结构作为一种提高建筑物地震灾害下安全性能的主要方式,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的某一层,通常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把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离开”,用以改变结构体系振动特性,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通过隔震层的水平大变形消耗掉大部分地震能量,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输入,从而有效降低地震作用所引起的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减小层间剪力及相应的剪切变形,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8105560U,授权公告日为2018年11月16日,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包括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底部支座,所述上部结构底部开设有梯形结构的凹槽,底部支座顶部设置有与凹槽相匹配的凸棱,上部结构通过凹槽坐设在底部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包括支撑底座(1),其特征在于:装配腔(2),其设置在所述支撑底座(1)的上端,所述支撑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建筑物主体(3),所述建筑物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钢结构连接座(6),所述钢结构连接座(6)与建筑物主体(3)之间设置有锚固栓组件(11),所述钢结构连接座(6)与建筑物主体(3)之间通过锚固栓组件(11)连接为一体,所述建筑物主体(3)和钢结构连接座(6)与装配腔(2)均对应设置;凸起连接块(7),其设置在所述装配腔(2)的底部,凸起连接块(7)设置有三个,且凸起连接块(7)与支撑底座(1)设置为一体,三个所述凸起连接块(7)在装配腔(2)的底部等距设置,所述钢结构连接座(6)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凹槽(8),连接凹槽(8)设置有三个,且三个连接凹槽(8)在钢结构连接座(6)的下端等距设置,所述凸起连接块(7)与连接凹槽(8)对应设置且凸起连接块(7)和连接凹槽(8)的截面均呈梯形设置,所述凸起连接块(7)的上方设置有隔震缓冲连接板(9),且隔震缓冲连接板(9)与支撑底座(1)、钢结构连接座(6)和凸起连接块(7)均连接为一体;复位拉杆组件(10),其设置在所述钢结构连接座(6)的外部,复位拉杆组件(10)设置有至少六个,且复位拉杆组件(10)设置在装配腔(2)的内部,所述复位拉杆组件(1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底座(1)和钢结构连接座(6)连接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缓冲连接板(9)包括复合橡胶板(18)、不锈钢板(19)和铅芯件(20),所述不锈钢板(19)设置在复合橡胶板(18)的内部,不锈钢板(19)设置有至少两个,且不锈钢板(19)在复合橡胶板(18)的内部等距镶嵌设置,所述不锈钢板(19)和复合橡胶板(18)的内部均设置有铅芯件(20),且铅芯件(20)与不锈钢板(19)和复合橡胶板(18)均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隔震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26),安装槽(2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安装槽(26)设置在隔震缓冲连接板(9)的两侧,所述钢结构连接座(6)的下端设置有承重板(12),承重板(1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承重板(12)设置在钢结构连接座(6)的两侧,所述承重板(12)与钢结构连接座(6)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安装槽(26)的内部均设置有连接杆(15),且连接杆(15)的两端均与支撑底座(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承重板(12)的下端均设置有转动槽(14),转动槽(14)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槽(26)的内部设置有联动支撑架(16),联动支撑架(16)设置有两个,且联动支撑架(16)的一端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昊,颜桂云,刘如月,黄莉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