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8644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包括:具有pH或ROS触发电荷反转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包覆于该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表面的细胞膜以及附着于细胞膜上具有可逆屏蔽作用的双靶向配体分子;其中,双靶向配体分子由第一靶向配体分子和第二靶向配体分子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具有较好的胶体粒子稳定性,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摄取,促进药物在细胞内的释放,能够实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恶性肿瘤(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88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占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的近1/6。在我国,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慢性病之一。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然而,不管是临床上鼻咽癌治疗金标准的铂基放化疗,还是手术联合替莫唑胺口服治疗脑胶质瘤的标准疗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脱靶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其两个重要限制因素,严重影响了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因此,寻找治疗恶性肿瘤并改善其预后的有效策略已经刻不容缓。
[0003]癌症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将足够量的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同时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这也是解决脱靶毒性的关键。然而,绝大部分治疗药物并不具有肿瘤特异性。纳米载体可提高药物荷载,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EPR)效应将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维度,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策略[Biomed Mater 2021;16:042010]。但由于网状内皮系统(RES)的识别和各种生物和病理屏障的阻碍,纳米载体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0004]进入血液循环是纳米载体到达肿瘤部位的第一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避免快速清除,是其到达肿瘤部位的必要条件。用亲水高分子(如PEG)修饰载体表面是延长其血液循环的常用方法[JACS 2015;137:3686]。但PEG化同样抑制了静电细胞相互作用和载体的摄取,且多次注射会产生“加速血液清除”现象。近期研究表明,细胞膜可被提取并重组到纳米载体表面,细胞膜表面的大量“自我标记物”可抑制免疫攻击,有效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Science2000;288:2051]。
[0005]在血液循环中通过EPR效应到达肿瘤部位的纳米载体,只有被摄取到肿瘤细胞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富集。基于配体修饰的靶向纳米载体是提高肿瘤富集率的有效方法[Chem Rev2018;118:6844]。然而,靶向配体可能导致RES的意外免疫识别。肿瘤响应的配体屏蔽/去屏蔽策略可增强载体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促进肿瘤细胞的摄取[Mol Pharmaceut2018;15:2900]。但并非所有在肿瘤部位去屏蔽的粒子都能被肿瘤细胞有效内化,未被摄取的粒子会回到血液循环中。而屏蔽基团在肿瘤部位被去除后,很难在血液中实现配体的再屏蔽。
[0006]纳米载体进入肿瘤细胞后,需在细胞内释放药物才能发挥其疗效。而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对其细胞内释药是不利的。因此,在保证纳米粒子血液循环稳定性的前提下,促进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药物释放至关重要。利用内涵体/溶酶体与细胞质及血液的pH差异,实现药
物在细胞内的pH响应性释放是促进细胞内释药的有效方法。
[0007]多药耐药性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肿瘤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Nat Rev Clin Oncol 2017;14:463]。由于免疫原性差、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影响,肿瘤免疫反应率低,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尽管很多化疗药物都能够引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但由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限制,其治疗效果受到强烈影响。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重构肿瘤免疫微环境已成为新的治疗靶点[Chem Eng J 2021;412:128659]。
[0008]因此,将药物精准递送到肿瘤细胞内,并保障其有效治疗,需要纳米载体同时具有延长血液循环、提高肿瘤细胞摄取、促进细胞内药物释放等特性,以提高药物体系的抗肿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以细胞膜包覆具有pH或ROS触发电荷反转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并在细胞膜表面插入两种具有可逆相互作用的靶向配体分子,制备得到一种能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提高细胞摄取和促进细胞内药物释放的纳米载体。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包括:具有pH或ROS触发电荷反转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包覆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表面的细胞膜以及附着于所述细胞膜上具有可逆屏蔽作用的双靶向配体分子;
[0012]所述双靶向配体分子由第一靶向配体分子和第二靶向配体分子组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聚合物纳米粒子为PLGA(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MA(2,3

二甲基马来酸酐)共修饰的羟乙基壳聚糖、DA(脱氧胆酸)和His(L

组氨酸)共修饰的聚

L

赖氨酸、DA(脱氧胆酸)和PBA(苯硼酸)共修饰的聚

L

赖氨酸、PLGA(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PBA(苯硼酸)共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DA(脱氧胆酸)和PBA(苯硼酸)共修饰的羟乙基壳聚糖中的一种。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和/或免疫治疗药物。
[0015]进一步地,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药物为阿霉素(DOX)、紫杉醇(PTX)、奥沙利铂(Oxa)或瑞格菲尼(Reg)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为阿霉素和紫杉醇中的一种与奥沙利铂和瑞格菲尼中的一种组成的混合物。
[0017]进一步地,所述细胞膜为红细胞膜。
[0018]进一步地,所述具有可逆屏蔽作用的双靶向配体分子为PBA和Man组成的双靶向配体分子、PBA和Gal组成的双靶向配体分子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将所述双靶向配体分子和所述细胞膜进行共孵育,得到表面接有双靶向配体分子的细胞膜;
[0021]将所述表面接有双靶向配体分子的细胞膜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混合,挤
出,得到所述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
[0022]进一步地,所述共孵育的温度为37℃。优选共孵育时间为30min。
[0023]优选的,纳米载体制备过程中,在所述混合后还包括超声的步骤。
[002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上述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在制备治疗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中的应用。
[0025]本专利技术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包括具有pH或ROS触发电荷反转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表面包覆的细胞膜以及细胞膜上具有可逆相互作用的两种靶向配体分子。该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pH或ROS触发电荷反转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包覆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表面的细胞膜以及附着于所述细胞膜上具有可逆屏蔽作用的双靶向配体分子;所述双靶向配体分子由第一靶向配体分子和第二靶向配体分子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聚合物纳米粒子为PLGA和MA共修饰的羟乙基壳聚糖、DA和His共修饰的聚

L

赖氨酸、DA和PBA共修饰的聚

L

赖氨酸、PLGA和PBA共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DA和PBA共修饰的羟乙基壳聚糖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和/或免疫治疗药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屏蔽双靶向/电荷反转纳米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中的药物为阿霉素、紫杉醇、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玲玲赵四方戴范佳陈凤娇梁洪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