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8580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备方法为: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海岛纤维纤网、机织布、第二海岛纤维纤网,进行针刺制备复合无纺布;然后将得到的复合无纺布进行加热烫平处理,实现复合无纺布的完全收缩;接着将烫平后的复合无纺布浸渍水性聚氨酯调配液,之后进行烘干;再经过开纤工序,制得产品,基布中聚氨酯含量≥10wt%且<25%;应用为:将产品进行染色处理制备低色迁移超纤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工艺简单,制得的产品中聚氨酯含量更低且形变小,尺寸稳定性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产品应用于染色中,染色效果好。染色效果好。染色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性超纤绒面革
,涉及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涤纶超纤革染色时,聚氨酯吸附较多的染料难以清除,是造成产品在后续应用过程中,染料迁移到其他材料表面的主要原因。为了清除聚氨酯内及缝隙间的染料以改善色迁移,则需要进行多次的还原处理,这将带来大量的污水,同时这些污水的COD非常的高,给污水处理带来极大的麻烦。或者减少聚氨酯的量,利于染料的清除(此外,也可能存在其他的设计需求需要降低聚氨酯的用量),但是聚氨酯太少,对纤维的固定束缚较弱,起不到支撑作用,得到的超纤革尺寸稳定性不好。
[0003]专利CN1625626A公开了一种用于伸长率低、柔软度好的人造革的复合片,提供了一种降低聚氨酯浸渍量的新设计,利用纺织织物作为增强材料,插入非织造超细纤维织物层,用针穿刺,用机械方法使非织造织物层的超细纤维和织物层的纱结合。然而,这种方法仅是依靠纺织织物相比于非织造织物的形状更加的硬挺,通过替代一部分非织造织物来提升织物的尺寸稳定性,但是该方法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单一结构的超纤革易变形的特性,其改良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仍然需要填充大量的聚氨酯(25wt%),依旧会导致聚氨酯吸附较多的染料,在后续应用过程中,染料迁移到其他材料表面。
[0004]因此,研究一种聚氨酯含量更低且形变小、尺寸稳定性好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7]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1)复合无纺布的制备;
[0009]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海岛纤维纤网、机织布、第二海岛纤维纤网,进行针刺制备复合无纺布,获得由第一海岛纤维层、机织布层和第二海岛纤维层构成的复合无纺布;第一海岛纤维和第二海岛纤维在刺针的带动下通过机织布层的孔隙,而使得两层纤维纤网上下缠结形成交联点而交织为一体;
[0010](2)热收缩烫平工序;
[0011]对步骤(1)得到的复合无纺布进行加热烫平处理,在此阶段实现复合无纺布的完全收缩,制得烫平的复合无纺布;在烫平的复合无纺布中,第二海岛纤维层与第一海岛纤维层的厚度比为1:1.5~2:1;机织布的厚度占烫平的复合无纺布总厚度的10~20%;第一海岛纤维层的厚度越小,聚氨酯的平面分布就越密集,然而厚度过小会导致第一海岛纤维层
的手感僵硬,因此需要在维持手感的前提下,希望第一海岛纤维层的厚度越小越好,因此,适宜的厚度比控制范围为1:1.5~2:1。若机织布的厚度占总复合无纺布的厚度的比例过小,一方面对提升纤维的缠结和海岛纤维的直立性效果不大,另一方面,无法缓冲上下层海岛纤维层的收缩差异,容易导致基布不平整,机织布厚度占比过大会导致复合无纺布手感僵硬;经热收缩紧固后通过机织布孔隙的纤维,类似贯穿上下三层的“支柱”,使得基布饱满、挺立;
[0012](3)浸渍固化工序;
[0013]将步骤(2)烫平后的复合无纺布浸渍水性聚氨酯调配液(水性聚氨酯调配液为常规的浸渍液,是由水性聚氨酯溶液与增稠剂、消泡剂等调配得到的溶液),之后进行烘干使聚氨酯树脂完全固化;
[0014](4)开纤工序;
[0015]将步骤(3)浸渍并烘干后的复合无纺布经开纤后将海岛纤维中的海相溶出,制得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所述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中的聚氨酯含量≥10wt%且<25wt%,通过控制步骤(3)浸渍水性聚氨酯调配液中聚氨酯的浓度和带液率,使得最终超纤基布中的聚氨酯含量在该范围内;
[0016]水性聚氨酯调配液中聚氨酯的浓度,例如可以是10wt%、13wt%、15wt%、16wt%、17wt%、18wt%、19wt%、20wt%、22wt%、24wt%等,调配液中聚氨酯浓度和带液率的选择并无特别之处,可遵循常规工艺,根据需要控制的最终超纤基布中聚氨酯的含量以及浸渍无纺布的规格,来设定合理的聚氨酯浓度和带液率。通过调节聚氨酯的浓度,来控制聚氨酯在无纺布内的附着量。树脂含量至少为10%,聚氨酯主要附着在上述的“支柱”以及纤维交联点上,起到紧固“支柱”的作用,在后续的开纤过程中,较好保持基布的直立、不塌陷、不易形变。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需要25%以上的聚氨酯,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无纺布的纤维架构,在低聚氨酯用量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超纤革不易变形。然而,至少确保10%的聚氨酯含量(聚氨酯含量/超纤基布的重量比)是必须的,过少的树脂仍然会导致超纤革变形的问题。具体的聚氨酯含量上限值可视具体的需求而定,例如,针对解决色迁移问题,则树脂含量控制在10~15%是适宜的。
[0017]开纤工序是本行业的常规方法,对于采用何种开纤方法、何种后处理方法,可视具体的需求而定,例如当选择海岛纤维的海相为水溶性纤维,则应选择水减量的方法,例如CN113862931A中公开的方法;如果选择LDPE为海相,则可选择甲苯减量的方法。基于环保考虑,优选采用水溶性聚合物作为海相。
[0018]上述超纤基布进一步的还可以进行常规后处理工序获得超纤革,例如经过磨皮、染色、揉纹等工序,得到低聚氨酯含量的水性超纤革。
[0019]如上所述的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铺设在机织布上方的海岛纤维的收缩率为σ1,构成机织布的纤维的收缩率为σ2,铺设在机织布下方的底层海岛纤维的收缩率为σ3,σ2

σ1为4~6%,σ3

σ2为4~6%;
[0020]采用三层不同收缩率的纤维,收缩率呈现递增的趋势,确保了上下层密度差的最大化,同时控制无纺布的平整性;如果仅采用一层高收缩性海岛纤维、一层低收缩性海岛纤维的两层结构,则需要刻意加大上下层的收缩率差,来达到密度差的最大化,收缩时两层边界处的收缩差过大,容易出现无纺布表面起褶皱;此外,如仅采用一层海岛纤维、一层机织
布的两层结构,机织布层往往需要选定特殊的超细纤维,否则机织布层表现为僵硬的手感,与非机织布层产生明显的手感差异;且由于机织布层的厚度受限,实际通过收缩差来获得同一平面上的聚氨酯分布密度提高的效果不大。
[0021]σ1、σ3的选择应基于σ2设定,σ1<σ2<σ3,以获得复合无纺布沿纤维厚度方向呈梯度分布。σ2

σ1≥4%,σ3

σ2≥4%,以此获得的复合无纺布在热收缩后沿纤维厚度方向的织物密度呈现充分的梯度变化趋势,使得在浸渍固化工序中聚氨酯有充分的驱动力在下层沉积,使得同一平面上的聚氨酯分布密度提高,以此进一步提高“支柱纤维”的直立性;σ2

σ1≤6%,σ3

σ2≤6%,σ2

σ1与σ3

σ2的值不能过高,否则过大的纤维收缩率差异会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复合无纺布的制备;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海岛纤维纤网、机织布、第二海岛纤维纤网,进行针刺制备复合无纺布,获得由第一海岛纤维层、机织布层和第二海岛纤维层构成的复合无纺布;(2)热收缩烫平工序;对步骤(1)得到的复合无纺布进行加热烫平处理,实现复合无纺布的完全收缩,制得烫平的复合无纺布;在烫平的复合无纺布中,第二海岛纤维层与第一海岛纤维层的厚度比为1:1.5~2:1;机织布层的厚度占烫平的复合无纺布总厚度的10~20%;(3)浸渍固化工序;将步骤(2)烫平后的复合无纺布浸渍水性聚氨酯调配液,之后进行烘干;(4)开纤工序;将步骤(3)浸渍并烘干后的复合无纺布经开纤后将海岛纤维中的海相溶出,制得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所述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中的聚氨酯含量≥10wt%且<25w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聚氨酯含量的超纤基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铺设在机织布上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明兵张其斌杨银龙刘宇航程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峰超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