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5493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包括:蓄热模块,设置第一热流体通道和第一冷流体通道;第一蓄冷模块,设置第二热流体通道、第二冷流体通道和第三冷流体通道,第一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二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第二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一冷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第二蓄冷模块,设置第三热流体通道和第四冷流体通道,第一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三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通,第四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三冷流体通道的出口均和第一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有效降低工质存储成本以及适用于包括CO2在内的多种工质,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效率优化的可能性。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效率优化的可能性。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效率优化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能源与环境
,具体涉及一种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储能效率相对较高和设备使用寿命长等显著优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降低大规模高压压缩空气存储成本,通常利用地下盐穴作为其储气空间,带来了对特殊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限制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将压缩空气降温液化形成液态空气进行存储,则可有效解决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对地下盐穴储气的依赖性,但是由于液态空气温度过低,在储能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冷蓄冷以提高其储能效率,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液态CO2储能可显著提升蓄冷温度区间,具有提升蓄冷和储能效率的潜力。与压缩或液态空气储能不同,CO2无法从环境中直接获取,因此液态CO2储能需要采用闭式循环,目前常规思路是提升CO2储能整体循环的操作压力以实现对释能后CO2的高密度存储,但是如此会显著提高CO2的存储成本,与压缩空气储能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0003]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模块(2),设置第一热流体通道和第一冷流体通道;第一蓄冷模块(3),设置第二热流体通道、第二冷流体通道和第三冷流体通道,所述第一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第二蓄冷模块(10),设置第三热流体通道和第四冷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四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冷流体通道的出口均和所述第一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压缩机(6),所述第三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增压压缩机(6)的入口连接;主压缩机(1),所述第四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冷流体通道的出口均和主压缩机(1)的入口连通,主压缩机(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设置入口、液体出口和蒸汽出口,所述第二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的入口连通,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的液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冷流体通道的入口连通,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的蒸汽出口与所述第三冷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体膨胀机(4),所述第二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一液体膨胀机(4)的入口连接,第一液体膨胀机(4)的出口与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的入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态工质泵(7),第一液态工质储罐(5)的液体出口与第一液态工质泵(7)的入口连接,第一液体膨胀机(7)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冷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平(8)和冷却器(9),所述第一冷流体通道的出口与透平(8)的入口连接,透平(8)的出口与冷却器(9)的入口连接,冷却器(9)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热流体通道的入口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液体膨胀机(11)和制冷模块(12),所述第三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二液体膨胀机(11)的入口连接,第二液体膨胀机(11)的出口与制冷模块(12)的入口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闭式压缩液态工质储能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嘉祥陈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