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500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板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叠合板的支撑立杆,所述叠合板的边缘处搭接在叠合梁上,在所述支撑立杆上设置有斜撑组件,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延伸至叠合板与叠合梁的搭接处,在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密封垫,所述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板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上的搭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撑立杆上设置斜撑组件,利用斜撑组件将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板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上的搭接处,这样在叠合板搭接时,能够将已放置在叠合梁上的密封垫压紧固定在叠合板与叠合梁之间,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即形成了对叠合板与叠合梁连接部的有效密封,而且密封效果稳定可靠。定可靠。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板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支架。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分为全装装配建筑和部分装配建筑两大类,全装配建筑一般为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部分装配建筑的主要构件一般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形成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建筑物。
[0003]其中,叠合板属于上述两类通用的构件,构件通常厚度12

20mm,在安装完毕后浇筑几公分厚的混凝土约束固定。通常叠合板的边缘与叠合梁搭接并连接,连接部分容易漏浆影响浇筑质量。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均是在叠合板与叠合梁完成搭接后,再在连接部位嵌入密封条形成密封,由于在实际施工中,连接部形成的缝隙大小不一,在叠合板与叠合梁完成搭接后,密封条的嵌入施工不方便,且密封条嵌入的深度不可控,造成密封的效果不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叠合板与叠合梁搭接处形成有效密封的叠合板支架。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叠合板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叠合板的支撑立杆,所述叠合板的边缘处搭接在叠合梁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立杆上设置有斜撑组件,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延伸至叠合板与叠合梁的搭接处,在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密封垫,所述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板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上的搭接处。
[0007]通过在支撑立杆上设置斜撑组件,利用斜撑组件将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板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上的搭接处,这样在叠合板搭接时,能够将已放置在叠合梁上的密封垫压紧固定在叠合板与叠合梁之间,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即形成了对叠合板与叠合梁连接部的有效密封,而且密封效果稳定可靠。
[0008]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斜撑组件包括支座、斜撑杆以及模板,所述支座与支撑立杆连接固定,所述斜撑杆的一端与支座铰接,所述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模板铰接,所述可拆卸密封垫设置在模板端面。
[0009]通过斜撑组件的具体结构设计,利用斜撑杆两端的铰接动作,能够大大提高斜撑组件在使用中的适应性,尤其对于预制的叠合板和叠合梁设计不够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对斜撑组件的转动调整,以满足现场的施工需求。
[0010]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模板整体呈L形,所述模板的水平段外表面用于与叠合板的底面贴合,所述模板的竖向段外表面用于与叠合梁的内侧面贴合。
[0011]通过对模板形状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梁上设置位置的准
确性,并以模板两个方向与叠合板及叠合梁对应端面的贴合,作为斜撑组件转动调整的依据。
[0012]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模板的水平段外表面与模板的竖向段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渗胶垫,所述可拆卸密封垫设置在模板的水平段外表面。
[0013]通过防渗胶垫的设置,在模板与叠合板和叠合梁接触时,避免对模板表面的损伤,从而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0014]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可拆卸密封垫一端与模板连接,其另一端向叠合梁一侧延伸形成悬挑段,所述可拆卸密封垫的悬挑段设置在叠合板与叠合梁的搭接处。
[0015]通过可拆卸密封垫悬挑段的设置,能够便于将密封垫置于叠合梁的搭接处,在叠合板与叠合梁搭接后,悬挑段被压紧在叠合板与叠合梁之间,叠合梁之外的部分切割掉即可。
[0016]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斜撑杆通过斜撑轴杆与支座铰接,所述斜撑杆以斜撑轴杆为铰接点,带动模板转动,并在转动至所需位置后,通过斜撑约束套杆进行约束固定。
[0017]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斜撑杆上设置有与斜撑约束套杆对应的斜撑约束孔,在所述支座上设置有与斜撑约束孔对应配合的第一调节孔,所述斜撑约束套杆穿过第一调节孔和对应的斜撑约束孔,将所述斜撑杆与支座连接固定。
[0018]通过斜撑杆的转动能够有效调整斜撑组件的布置位置,以适应现场施工需求,通过斜撑约束套杆能够确保斜撑杆在转动至所需位置后形成有效的支撑固定。
[0019]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斜撑杆通过模板轴杆与模板铰接,所述模板以模板轴杆为铰接点转动,并在转动至所需位置后,通过模板约束套杆进行约束固定。
[0020]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所述斜撑杆上设置有与模板约束套杆对应的第二调节孔,在所述模板上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自由端通过模板约束套杆与斜撑杆连接固定。
[0021]通过模板的转动能够确保模板外表面与叠合板和叠合梁的表面贴合匹配,以适应现场施工需求,通过模板约束套杆能够确保模板在转动至所需位置后形成有效的支撑固定。
[0022]本技术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在所述支撑立杆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箍套,所述固定箍套与斜撑组件的支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杆顶端设置有托杆,所述托杆的端部设置有底托,所述底托用于支撑叠合板下方的工字钢。
[0023]通过托杆能够调节底托的支撑高度,从而形成对叠合板的有效支撑,并通过固定箍套将斜撑组件连接在支撑立杆上。
[0024]本技术通过在支撑立杆上设置斜撑组件,利用斜撑组件将可拆卸密封垫在叠合板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上的搭接处,这样在叠合板搭接时,能够将已放置在叠合梁上的密封垫压紧固定在叠合板与叠合梁之间,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即形成了对叠合板与叠合梁连接部的有效密封,而且密封效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9]图中标记:1为叠合板,2为支撑立杆,3为叠合梁,4为可拆卸密封垫,5为支座,6为斜撑杆,7为模板,8为防渗胶垫,9为斜撑轴杆,10为斜撑约束套杆,11为第一调节孔,12为模板轴杆,13为模板约束套杆,14为第二调节孔,15为固定箍套,16为托杆,17为底托,18为工字钢,19为锚固件,20为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叠合板(1)的支撑立杆(2),所述叠合板(1)的边缘处搭接在叠合梁(3)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立杆(2)上设置有斜撑组件,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延伸至叠合板(1)与叠合梁(3)的搭接处,在所述斜撑组件的自由端端部设置有可拆卸密封垫(4),所述可拆卸密封垫(4)在叠合板(1)搭接之前设置于叠合梁(3)上的搭接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组件包括支座(5)、斜撑杆(6)以及模板(7),所述支座(5)与支撑立杆(2)连接固定,所述斜撑杆(6)的一端与支座(5)铰接,所述斜撑杆(6)的另一端与模板(7)铰接,所述可拆卸密封垫(4)设置在模板(7)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7)整体呈L形,所述模板(7)的水平段外表面用于与叠合板(1)的底面贴合,所述模板(7)的竖向段外表面用于与叠合梁(3)的内侧面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7)的水平段外表面与模板(7)的竖向段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渗胶垫(8),所述可拆卸密封垫(4)设置在模板(7)的水平段外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密封垫(4)一端与模板(7)连接,其另一端向叠合梁(3)一侧延伸形成悬挑段,所述可拆卸密封垫(4)的悬挑段设置在叠合板(1)与叠合梁(3)的搭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支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胡申林杨宇李阳汪亦烨李鹏宇魏黎马亮黄芳高原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