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318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包括V型换热器和设置在其上方的冷凝风机,V型换热器包括左右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V型换热器分为靠近冷凝风机的换热段和远离冷凝风机的过冷段。制冷剂通过汇集管进行联通,汇集管包括位于换热段的排气汇集管、集液汇集管以及管位于过冷段的过冷汇集管、回液汇集。制冷剂由排气汇集管流入集液汇集管,再依次流入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过冷段将已经冷却为液态的制冷剂液体进一步过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V型冷凝器的制冷剂流程,将远离风机空气流量偏低区域设计为过冷段,可有效的提高系统过冷度,增强制冷剂冷凝效果,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比。冷系统的能效比。冷系统的能效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属于机房空调


技术介绍

[0002]在数据中心制冷行业,房间级变频空调机一般采用分散设置的风冷型空调机组,风冷型空调机组可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又称冷凝器),风冷型机房空调易于安装和布局,方便灵活,可将室外机安装在屋顶或者悬挂在建筑外墙,所以使用量很多。室外机根据结构型式分为普通型(立式或卧式)和紧凑型(V型或U型等)两种型式,由于中大型数据中心往往室外机安装空间有限,能够节省占地面积的紧凑型冷凝器应用越来越广泛。
[0003]V型紧凑式冷凝器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采用V型模块化结构设计,可节省70%的占地面积,同时可有效降低冷凝压力和室外风机功耗,具有不错的节能效果。紧凑型室外机采用侧面进风、上出风的进出风方式,气流从V型换热器两侧进入,经过气流转弯吹出,在换热器底部远离风机区域,空气流量偏低,冷凝器内部制冷剂换热效果差,换热器面积利用效果差。因此,现有V型冷凝器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包括冷凝风机和V型换热器。所述V型换热器落地安装,包括左右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通过结构件连接固定为整体,便于运输和搬运。所述冷凝风机设置在V型换热器的顶部上方,所述冷凝风机为V型换热器提供空气流动,空气从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再由冷凝风机吹出。所述冷凝风机采用无级调速控制装置或EC电子换向直流变频控制,可根据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机的转速,以保证系统冷凝压力的稳定,并降低室外机噪音。
[0006]所述V型换热器的底部远离风机区域,空气流量偏低,根据实际测试及理论计算,所述V型换热器分为A、B、C和D四个区域:A区域为换热器一远离冷凝风机的低风速区,B区域为换热器一靠近冷凝风机的高风速区,C区域为换热器二远离冷凝风机的低风速区,D区域为换热器二靠近冷凝风机的高风速区。所述B和D区域为换热段,所述A和C区域为过冷段。
[0007]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通过汇集管进行联通,所述汇集管包括排气汇集管、集液汇集管、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所述排气汇集管和集液汇集管位于换热段,所述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位于过冷段。所述制冷剂由排气汇集管流入集液汇集管,再依次流入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所述过冷段将已经冷却为液态的制冷剂液体进一步过冷。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汇集管包括排气汇集管一、排气汇集管二、排气汇集管三和排气汇集管四,所述排气汇集管一和排气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内侧,所述排气汇集管三的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一,另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二,中部连通排气汇集管四的一端,所述排气汇集管四的另一端连通压缩机。
[0009]进一步的,所述集液汇集管包括集液汇集管一与集液汇集管二,所述集液汇集管一与集液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外侧。所述过冷汇集管包括过冷汇集管一与过冷汇集管二,所述过冷汇集管一与过冷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内侧。位于同一侧的集液汇集管与过冷汇集管采用铜管一体弯制成型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回液汇集管为“Y”形结构,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进液管和一个连通室内机的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外侧,且皆与出液管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位于换热段内同一侧的排气汇集管和集液汇集管之间通过9路换热流程连通,每路所述换热流程皆由12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
[0012]进一步的,所述位于过冷段内同一侧的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之间通过3路过冷流程连通,每路所述过冷流程皆由4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
[0013]所述集液汇集管收集换热段内的18个换热流程的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汇集管,过冷汇集管将制冷剂平均分配给过冷段内的6个换热流程。制冷剂从换热段的内侧进入、外侧排出,再进入过冷段的内侧,从过冷段的外侧排出,所述换热段和过冷段采用均匀换热流程,制冷剂流向与空气流向呈逆流形式。
[0014]进一步的,所述V型换热器采用3排内径7mm内螺纹换热管,孔距19.05mm,排距16mm,齿底厚0.24mm,齿高0.14mm。
[0015]进一步的,所述V型换热器采用铝翅片,翅片壁厚0.105mm,翅片间距1.5mm,片型为波纹片。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通过改变V型冷凝器的制冷剂流程,将远离风机空气流量偏低区域设计为过冷段,可有效的提高系统过冷度,增强制冷剂冷凝效果,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没有增加冷凝面积的前提下,仅通过对制冷剂流程的调整,可提高制冷剂内部换热效果,有效提高换热器面积利用率,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和C为过冷段,B和D为换热段,虚线为空气流动迹线;
[0020]图2是本技术的汇集管设置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制冷剂流向图;
[0022]图中,1

冷凝风机,2

V型换热器,2a

换热器一,2b

换热器二,3

排气汇集管,3a

排气汇集管一,3b

排气汇集管二,3c

排气汇集管三,3d

排气汇集管四,4

集液汇集管,4a

集液汇集管一,4b

集液汇集管二,5

过冷汇集管,5a

过冷汇集管一,5b

过冷汇集管二,6

回液汇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4]如图1所示,包括冷凝风机1和V型换热器2。其中,V型换热器2落地安装,包括左右
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通过结构件连接固定为整体,便于运输和搬运。V型换热器2采用3排内径7mm内螺纹换热管,孔距19.05mm,排距16mm,齿底厚0.24mm,齿高0.14mm。V型换热器2采用铝翅片,翅片壁厚0.105mm,翅片间距1.5mm,片型为波纹片。
[0025]冷凝风机1设置在V型换热器2的顶部上方,冷凝风机1为V型换热器2提供空气流动,虚线为空气流动的迹线,空气从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再由冷凝风机1吹出。冷凝风机1采用无级调速控制装置或EC电子换向直流变频控制,可根据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机1的转速,以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式V型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风机(1)和V型换热器(2),所述V型换热器(2)落地安装,包括左右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所述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通过结构件连接固定,所述冷凝风机(1)设置在V型换热器(2)的顶部上方,所述V型换热器(2)分为A、B、C和D四个区域:A区域为换热器一(2a)远离冷凝风机(1)的低风速区,B区域为换热器一(2a)靠近冷凝风机(1)的高风速区,C区域为换热器二(2b)远离冷凝风机(1)的低风速区,D区域为换热器二(2b)靠近冷凝风机(1)的高风速区,所述B和D区域为换热段,所述A和C区域为过冷段,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通过汇集管进行联通,所述汇集管包括排气汇集管(3)、集液汇集管(4)、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所述排气汇集管(3)和集液汇集管(4)位于换热段,所述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位于过冷段,所述制冷剂由排气汇集管(3)流入集液汇集管(4),再依次流入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汇集管(3)包括排气汇集管一(3a)、排气汇集管二(3b)、排气汇集管三(3c)和排气汇集管四(3d),所述排气汇集管一(3a)和排气汇集管二(3b)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内侧,所述排气汇集管三(3c)的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一(3a),另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二(3b),中部连通排气汇集管四(3d)的一端,所述排气汇集管四(3d)的另一端连通压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迪许赛陈进耀潘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