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处理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3467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浸渍处理槽装置,其包括:浸渍处理槽(100),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限定有用于待处理工件进入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进入区域、以及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进入区域相反的、用于待处理工件离开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离开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处理槽装置还包括:为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配置的槽液循环模块(300),经由所述槽液循环模块(300),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充有槽液的情况下形成槽液中的上层的液体至少一部分离开所述离开区域的液流循环;以及为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配置的槽液回收模块(200),以回收所述槽液中的至少上层的液体并经消泡后供应回到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浸渍处理槽装置


[0001]本申请大体上涉及表面化学处理生产线中采用的浸渍处理槽装置,特别是整车涂装车间中的无磷表面化学处理生产线中采用的浸渍处理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制造中,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整车涂装车间的白车身(BIW)化学表面处理生产线中,无磷化学表面处理药剂替代含磷药剂的处理工艺越来越成为主流。
[0003]白车身的无磷化学表面处理会在车身的金属表面生成一层纳米级的锆盐沉积物,因此又称锆化处理或薄膜处理。这层纳米级的锆盐沉积物也可以称为纳米锆化涂层。在白车身的表面上产生纳米锆化涂层后,会进入涂装车间的电泳槽进行电沉积处理(又称电泳),从而在白车身上产生电泳有机涂层。随后,根据生产制造要求,白车身必须进行耐盐雾腐蚀测试。
[0004]通常,白车身可以由不同的金属板材制成例如Al、HDG、CRS、EG、锌镁铝板材等。不同的金属板材的采用会导致整车制造成本的变化。
[0005]对于上述锆化处理而言,已经发现如果白车身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CRS板材进行锆化处理后,通常无法通过耐盐雾腐蚀测试。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厂商不得不采用成本相对较高的Al、HDG、EG、锌镁铝板材等制造的白车身。除了成本方面的考虑,CRS板材相对于Al、HDG、EG、锌镁铝板材具有后期维护费用低、易于塑形等制造方面的优势。因此,对于采用CRS板材制造的白车身,目前通常会在对其进行锆化处理的槽液中相应地添加各种添加剂或树脂,从而确保白车身能够顺利通过耐盐雾腐蚀测试以满足生产制造要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白车身进入锆化处理的槽液后,由于白车身本身的移动和/或槽液循环搅拌的原因,槽液中容易存在大量泡沫漂浮。因此,在白车身从槽液离开后,这些泡沫非常容易粘挂在白车身的易于容纳液体的角落处例如车顶、车翼、车门、车后盖、车灯孔等处,从而导致在白车身上出现泡沫痕迹。这些泡沫痕迹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后续电泳处理的质量。为了去除这些泡沫痕迹通常需要在白车身从槽液离开后,配备大量人工手动对白车身进行冲洗去除泡沫或者配设专门的冲洗设备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浸渍处理槽,从而待处理工件在经过该浸渍处理槽的槽液处理后,不易在工件表面上残留泡沫痕迹,从而避免人力或专门的冲洗设备。
[0007]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浸渍处理槽装置,包括:
[0008]浸渍处理槽,所述浸渍处理槽限定有用于待处理工件进入所述浸渍处理槽的进入区域、以及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进入区域相反的、用于待处理工件离开所述浸渍处理槽的离开区域,所述浸渍处理槽装置还包括:
[0009]为所述浸渍处理槽配置的槽液循环模块,经由所述槽液循环模块,在所述浸渍处
理槽充有槽液的情况下形成槽液中的上层的液体至少一部分离开所述离开区域的液流循环;以及
[0010]为所述浸渍处理槽配置的槽液回收模块,以回收所述槽液中的至少上层的液体并经消泡后供应回到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
[0011]可选地,所述槽液循环模块包括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布置的多个喷嘴;以及至少第一循环泵,所述至少第一循环泵与各所述喷嘴流体连通,以向所述喷嘴供应槽液以形成构成所述液流循环的射流。
[0012]可选地,所述槽液的上层位置是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充有足以用于对待处理工件处理的量的槽液情况下靠近并位于液面下方的位置。
[0013]可选地,所述槽液回收装置包括第二循环泵、在所述浸渍处理槽中设置的漏液结构、以及消泡罐,所述漏液结构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处设置以接收所述槽液中的至少上层的液体,所述消泡罐经所述第二循环泵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中至少一处布置的多个喷嘴流体连通,以将经消泡后供应回到所述浸渍处理槽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
[0014]可选地,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管架,所述喷嘴在所述管架上布置。
[0015]可选地,每个喷嘴相对于所述浸渍处理槽或者相应的管架能够旋转并保持特定的角度。
[0016]可选地,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沿着从所述进入区域至所述离开区域的方向指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的槽壁设置的喷嘴沿着从槽液的上层朝向槽液的下层的方向指向;和/或靠近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设置的喷嘴沿着从槽液的下层朝向槽液的上层的方向指向;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的喷嘴沿着从所述离开区域至所述进入区域的方向指向,所述漏液结构位于所述进入区域处或附近。
[0017]可选地,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中的第一数量的喷嘴沿着从所述进入区域至所述离开区域的方向指向,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中的第二数量的喷嘴沿着从所述离开区域至所述进入区域的方向指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设置的喷嘴沿着从槽液的下层朝向槽液的上层的方向指向;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的喷嘴中的第一数量的喷嘴沿着从所述离开区域至所述进入区域的方向指向,在所述浸渍处理槽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的喷嘴中的第二数量的喷嘴沿着从所述进入区域至所述离开区域的方向指向,所述漏液结构位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中的第一数量的喷嘴与第二数量的喷嘴之间。
[0018]可选地,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底部形成有凹陷,所述第一循环泵经由管线与所述凹陷流体连通,所述凹陷靠近所述离开区域。
[0019]可选地,在所述浸渍处理槽的底部形成有凹陷,所述第一循环泵经由管线与所述凹陷流体连通,所述凹陷和所述漏液结构分别靠近所述浸渍处理槽的长度中间位置。
[0020]可选地,从所述管线分支另一管线,该另一管线接至所述第二循环泵与所述消泡罐的出口之间。
[0021]可选地,从所述管线分支另一管线,该另一管线接至所述第二循环泵与所述消泡罐的出口之间。
[0022]可选地,所述消泡罐是采用物理方式消泡和/或采用化学方式消泡的消泡罐。
[0023]可选地,所述消泡罐是采用物理方式消泡和/或采用化学方式消泡的消泡罐。
[0024]可选地,浸渍处理槽装置还包括热交换模块,以控制经由所述第一循环泵和/或第二循环泵循环的槽液温度。
[0025]可选地,所述热交换模块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经由所述第一循环泵供应的槽液流经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选择性地供入冷媒或热媒。
[0026]可选地,浸渍处理槽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单元,以控制所述第一循环泵和/或第二循环泵的操作、和/或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内冷媒或热媒的供入、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装置的管线中设置的阀的通断。...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浸渍处理槽装置,包括:浸渍处理槽(100),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限定有用于待处理工件进入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进入区域、以及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进入区域相反的、用于待处理工件离开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离开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处理槽装置还包括:为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配置的槽液循环模块(300),经由所述槽液循环模块(300),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充有槽液的情况下形成槽液中的上层的液体至少一部分离开所述离开区域的液流循环;以及为所述浸渍处理槽(100)配置的槽液回收模块(200),以回收所述槽液中的至少上层的液体并经消泡后供应回到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液循环模块(300)包括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槽液的上层位置布置的多个喷嘴(320);以及至少第一循环泵(310),所述至少第一循环泵(310)与各所述喷嘴(320)流体连通,以向所述喷嘴(320)供应槽液以形成构成所述液流循环的射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液的上层位置是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充有足以用于对待处理工件处理的量的槽液情况下靠近并位于液面下方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液回收模块(200)包括第二循环泵(311)、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中设置的漏液结构(G1)、以及消泡罐(210),所述漏液结构(G1)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处设置以接收所述槽液中的至少上层的液体,所述消泡罐(210)经所述第二循环泵(311)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槽液的上层位置中至少一处布置的多个喷嘴流体连通,以将经消泡后供应回到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以形成所述液流循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槽底处或附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和/或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管架(B1、B11、B12、B2、B3、B4),所述喷嘴(320)在所述管架(B1、B11、B12、B2、B3、B4)上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喷嘴(320)相对于所述浸渍处理槽(100)或者相应的管架能够旋转并保持一角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320)沿着从所述进入区域至所述离开区域的方向指向;和/或靠近所述进入区域的槽壁设置的喷嘴(320)沿着从槽液的上层朝向槽液的下层的方向指向;和/或靠近所述离开区域的槽壁设置的喷嘴(320)沿着从槽液的下层朝向槽液的上层的方向指向;和/或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内槽液的上层位置设置的喷嘴(320)沿着从所述离开区域至所述进入区域的方向指向,所述漏液结构(G1)位于所述进入区域处或附近。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渍处理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浸渍处理槽(100)的槽底处或附近设置的喷嘴(320)中的第一数量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林军
申请(专利权)人:汉高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