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284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换撑前准备;1、设置传力带,并浇筑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拆除混凝土支撑;2、获取拆撑前的各项原始数据,对基坑进行检测;步骤二:设置传力带;基坑支护桩与主体结构墙之间设置传力带,并在竖托桩位置设置钢管撑支撑主体结构墙体;步骤三:选择吊车站位;步骤四:定位放线;步骤五:割槽;步骤六:固定绳锯机及导向轮;步骤七:安装绳索;步骤八:切割;步骤九:吊运。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缩短主体结构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减少主体结构完成后拆撑倒运和主体结构支撑混凝土外运通道预留洞封堵的二次施工成本。预留洞封堵的二次施工成本。预留洞封堵的二次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超深基坑是指:建筑的基坑深度为22.68m、28.13m,局部集水坑区域基坑深度29.18m,场地地层以细砂、砾砂为主,地层渗透系数大,透水性好。支撑结构内支撑为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传力体系,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需随结构施工进度进行拆换撑工作。
[0003]传统的砂性土内超深基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与内支撑拆换撑相配合的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且施工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解决了砂性土内超深基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与内支撑拆换撑相配合的施工难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换撑前准备;1、设置传力带,并浇筑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拆除混凝土支撑;2、获取拆撑前的各项原始数据,对基坑进行检测;步骤二:设置传力带;基坑支护桩与主体结构墙之间设置传力带,并在竖托桩位置设置钢管撑支撑主体结构墙体;步骤三:选择吊车站位;步骤四:定位放线;步骤五:割槽;步骤六:固定绳锯机及导向轮;步骤七:安装绳索;步骤八:切割;步骤九:吊运。
[0006]所述的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传力带设置在拆除混凝土支撑前需在支护桩与基础底板之间,素土夯实,并浇筑C20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和每道支撑下方支护桩与外墙之间相应标高位置设置300mm后c20混凝土传力带,传力带强度、基础底板强度及外墙强度均达到100%后方可拆除混凝土支撑;步骤三中,根据现场勘察确定吊装点位置,吊车站位15m*10m面积,能放下50吨汽车吊,距离混凝土支撑最远范围在15m以内;步骤四中,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图对混凝土支撑梁的割线位置进行放线,放线工具
采用墨斗,弹线偏差不得超过20mm;步骤五中,在金刚绳挂牢的割线位置用工具掏个能放进金刚绳的小槽,方便切割;步骤六中,根据切割路线,取适当位置安装膨胀螺丝,导向轮安装一定要稳定,且轮的边缘一定要和穿绳孔的中心线对准,以确保切割面的有效切割速度,严格执行安装精度要求;步骤七中,根据已确定的切割形式将金刚石绳索按一定的顺序穿入绳锯切割孔内,然后缠绕在主动轮及辅助轮上,注意绳子的方向应和主动轮驱动方向一致;步骤八中,1、启动电动马达,通过控制盘调整主动轮提升张力,保证金刚石绳适当绷紧,供应循环冷却水,再启动另一个电动马达,驱动主动轮带动金刚石绳索回转切割。切割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机座的稳定性,随时调整导向轮的偏移,以确保切割绳在同一个平面内,将混凝土支撑梁切成3m左右倒八字外型尺寸,在每块支撑梁两端上面保留钢筋;2、切割过程中通过操作控制盘调整切割参数,确保金刚石绳运转线速度在20m/s左右,另一方面切割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冲洗液量,以保证对金刚石绳的冷却,并把磨削下来的粉屑带走。切割操作做到速度稳定,参数稳定、设备稳定;3、如遇到发生卡绳,断绳等现象要有相应措施解决。安全防护措施一定严格、严密,否则断掉的金刚石绳索上的金刚石串珠会像子弹一样飞出伤人。故现场除搞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外,一律谢绝来往无关人员观摩;4、金刚石绳锯使用前须连接一个闭合的循环。其操作方法及步骤为:(1)、两头裸露钢丝绳长度=接头长度;(2)、将两头裸露钢丝绳插入钢质接头,接头和相邻的串珠应无缝隙;(3)、采用金刚石绳锯专用液压钳,将接头扣压紧。扣压时,先将接头中部置于液压钳内扣压,每转动90
°
扣压一次;然后将接头两端置于液压钳中依次扣压;最后,再将接头中部再次置于液压中扣压;(4)、扣压后检查接头,用角磨机等将飞边和毛刺去除干净;步骤九中,将切除的混凝土支撑梁由保留在两端的钢筋上进行固定,直接从马镫上吊起运至基坑上部,及时清运出场。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法改变了原有支护体系先拆换撑后再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的施工顺序,采用主体结构与内支撑拆除工作同时进行的施工方法。采用在支护桩与主体结构外墙间增加传力带、主体结构内增加钢管支撑的方法支撑和传导深基坑外侧水和土的侧压力,传力带和钢管支撑位置设置在原有内支撑位置处。主体结构与内支撑拆除工作同时进行,有效缩短主体结构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减少主体结构完成后拆撑倒运和主体结构支撑混凝土外运通道预留洞封堵的二次施工成本,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基坑侧壁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内支撑拆除第一步示意图;图2为内支撑拆除第二步示意图;图3为内支撑拆除第三步示意图;
图4为步骤三中吊装点位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

3所示: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换撑前准备1、 根据基坑设计图纸,在拆除混凝土支撑前需在支护桩与基础底板之间设置传力带,素土夯实,并浇筑C20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和每道支撑下方支护桩与外墙之间相应标高位置设置300mm后c20混凝土传力带,传力带强度、基础底板强度及外墙强度均达到100%后方可拆除混凝土支撑。
[0010]2、开始拆撑前一天必须对基坑支护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检测,获取反映基坑支护体系在拆撑前的各项原始数据,包括支撑,冠梁及坡顶位移,支护桩测斜及立柱桩抗拔等数据,作为支撑梁拆除后进行检测对比的数据,拆撑过程中应加强对基坑支护体系的检测频率,对基坑进行有效的检测。
[0011]步骤二:设置传力带基坑支护桩与主体结构墙之间设置传力带,并在竖托桩位置设置钢管撑支撑主体结构墙体。
[0012]步骤三:选择吊车站位根据现场勘察确定吊装点位置,吊车站位15m*10m面积,能放下50吨汽车吊,距离混凝土支撑最远范围在15m以内。参见图4。
[0013]步骤四:定位放线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图对混凝土支撑梁的割线位置进行放线,放线工具采用墨斗,弹线偏差不得超过20mm。
[0014]步骤五:割槽在金刚绳挂牢的割线位置用工具掏个能放进金刚绳的小槽,方便切割。
[0015]步骤六:固定绳锯机及导向轮根据切割路线,取适当位置安装膨胀螺丝,导向轮安装一定要稳定,且轮的边缘一定要和穿绳孔的中心线对准,以确保切割面的有效切割速度,严格执行安装精度要求。
[0016]步骤七:安装绳索根据已确定的切割形式将金刚石绳索按一定的顺序穿入绳锯切割孔内,然后缠绕在主动轮及辅助轮上,注意绳子的方向应和主动轮驱动方向一致。
[0017]步骤八:切割启动电动马达,通过控制盘调整主动轮提升张力,保证金刚石绳适当绷紧,供应循环冷却水,再启动另一个电动马达,驱动主动轮带动金刚石绳索回转切割。切割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机座的稳定性,随时调整导向轮的偏移,以确保切割绳在同一个平面内,将混凝土支撑梁切成3m左右倒八字外型尺寸,在每块支撑梁两端上面保留钢筋。...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换撑前准备;1、设置传力带,并浇筑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拆除混凝土支撑;2、获取拆撑前的各项原始数据,对基坑进行检测;步骤二:设置传力带;基坑支护桩与主体结构墙之间设置传力带,并在竖托桩位置设置钢管撑支撑主体结构墙体;步骤三:选择吊车站位;步骤四:定位放线;步骤五:割槽;步骤六:固定绳锯机及导向轮;步骤七:安装绳索;步骤八:切割;步骤九:吊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性土内超深基坑拆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传力带设置在拆除混凝土支撑前需在支护桩与基础底板之间,素土夯实,并浇筑C20混凝土至基础底板顶面,和每道支撑下方支护桩与外墙之间相应标高位置设置300mm后c20混凝土传力带,传力带强度、基础底板强度及外墙强度均达到100%后方可拆除混凝土支撑;步骤三中,根据现场勘察确定吊装点位置,吊车站位15m*10m面积,能放下50吨汽车吊,距离混凝土支撑最远范围在15m以内;步骤四中,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图对混凝土支撑梁的割线位置进行放线,放线工具采用墨斗,弹线偏差不得超过20mm;步骤五中,在金刚绳挂牢的割线位置用工具掏个能放进金刚绳的小槽,方便切割;步骤六中,根据切割路线,取适当位置安装膨胀螺丝,导向轮安装一定要稳定,且轮的边缘一定要和穿绳孔的中心线对准,以确保切割面的有效切割速度,严格执行安装精度要求;步骤七中,根据已确定的切割形式将金刚石绳索按一定的顺序穿入绳锯切割孔内,然后缠绕在主动轮及辅助轮上,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宇迪王飞龙李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