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2344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包括塔釜单元、一组设施单元、除沫单元、废气引管、补液管、循环管、废液外排管以及净化气体外排管;塔釜单元上部通过法兰依次安装一组设施单元,且形成上下贯穿的气体通道;除沫单元通过法兰连接在设施单元顶部,气体外排管连接在除沫单元顶部;废气引管连接在塔釜单元的底部;塔釜单元、各设施单元内部均分成反应腔和集液腔,并通过物料填层隔开;补液管一端与外部的中间罐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分别配有循环管,循环管从各单元的集液腔引出后连接至反应腔内;废液外排管一端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的集液腔底部,另一端连接至外部。部。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气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工业企业VOCs往往排放量大,异味明显,一方面造成大气环境的一次和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极易造成异味扰民、异味投诉等不良社会效应,工业企业集中区域的相关投诉占比高达到54%以上,为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民生问题。工业VOCs来源较广泛,包括化工、制药、炼油、涂装、饲料加工、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等,其中含有发臭基团的硫醇类、硫醚类、胺类、醛类、硫化物、酮类等VOCs,在非常低浓度时就可刺激嗅觉器官并引起人们不愉快。
[0003]末端治理目前最常见的VOCs治理措施,我国2019年颁布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中进一步提出“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工业企业常用的末端治理技术从原理上分为回收和销毁两种方式,其中,受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因素影响,吸附和吸收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治理效率普遍较低,通过同技术或不同技术的串联使用可明显提升VOCs的去除率。企业治理采用技术串联时(如多级活性炭吸附,多级水喷淋等),设施往往为水平安装,之间通过管道相连。上述方式一方面导致治理设施占地面积过大,另一方面管道输送废气时易发生泄露等问题。此外,企业废气治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往往依据较明确的废气特征(含组分、浓度、风量等),而很多精细化工企业非连续性生产或切换生产内容,其废气特征存在变化,导致原有治理设施处理余量过剩,能耗物耗浪费。并且,当废气组分发生变化时,导致针对某些物质的去除率不佳,环境异味明显。因此,急需对传统废气治理设施原理、结构、布置方式进行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多级废气治理设施布设和非连续生产废气处理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小、操作简单、去除率高、可结合废气特征(组分、浓度、风量、温度等)灵活选择和调整治理单元的废气治理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包括塔釜单元、一组设施单元、除沫单元、废气引管、补液管、循环管、废液外排管以及净化气体外排管;
[0007]所述的塔釜单元上部通过法兰依次安装一组设施单元,且形成上下贯穿的气体通道;所述的除沫单元通过法兰连接在最上方的设施单元顶部,所述的净化气体外排管连接在除沫单元的顶部;所述的废气引管连接在塔釜单元的底部侧方;
[0008]所述的塔釜单元、各设施单元内部均分成上部的反应腔和下方的集液腔,且反应腔和集液腔之间通过物料填层隔开;所述的补液管一端与外部的中间罐连接,另一端通过并联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将中间罐内储存的药液通过补液管送入各单元;所述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分别配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从各单元的集液腔引出,
然后向上连接至该单元的反应腔内,将药液重新送入反应腔与废气混合反应;所述的废液外排管一端通过并联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的集液腔底部,另一端连接至外部的废液处理装置。
[0009]优选地,所述的塔釜单元中,反应腔的高径比为3

10,集液腔的高径比为2

4;所述的各设施单元中,集液腔的高径比为1

3。
[0010]优选地,所述的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中,反应腔和下方的集液腔之间通过法连连接,所述的物料填层设置在反应腔的底部。
[0011]具体地,所述的各设施单元中,集液腔底端封口并在底部设置一组气升管,所述气升管上下开口,底部开有与下方单元连接,顶部开口处设置帽罩,以防治液体逆流进气升管;所述气升管的高度高于集液腔内药液的常液位,与集液腔的直径比为0.8

2,气升管的内径为5

3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中,各补液管、循环管和废液外排管上分别设置有流量控制阀进行单独控制;所述的补液管上设置有液体泵;各循环管上设置有独立的循环泵。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废气引管上还设置有换热器,以降低废气温度,回收热量可用于生产处理工艺加热环节。
[0014]进一步地,所述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的反应腔顶部设置有雾化喷嘴,所述雾化喷嘴与进入反应腔内的循环管连接,将集液腔中的药物经循环管送入上方反应腔内,通过雾化喷嘴将药液喷淋与废气充分接触反应。
[0015]优选地,所述的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雾化喷嘴为三个以上,呈环向均匀设置。
[0016]优选地,所述的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内物料填层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多孔吸附材料以及催化剂填充,与废气充分接触并反应。
[0017]进一步地,所述的补液管出液口连接至进入各单元反应腔的循环管上,这样可将补液和循环液共用一段管道。
[0018]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废气治理系统通过塔釜单元和各设施单元相对独立,均由各自流量控制阀、液体循环泵控制,根据待处理废气的组分、浓度、风量、温度等,灵活选用处理。
[0020](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多塔连用相比,针对废气排放特点,采用多段废气治理布置方式,各设施处理单元下端设有集液腔,确保施处理单元的独立使用和与其他设施处理单元的联用。根据待处理废气的组分、浓度、风量等,灵活选用处理单元,节能降耗,提升特定组分的去除效率。并且,装置站占地小,设施处理单元之间无管道连接,大幅减少异味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废气治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塔釜单元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单个设施单元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雾化喷嘴分布示意图。
[0026]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27]10塔釜单元;20、30、n设施单元;
[0028]A液体循环泵;B1、B2、B3、B4流量控制阀;C2、C3法兰;E物料填层;F雾化喷嘴;V0集液腔;V1反应腔;1、1

1、1

2补液管,2、2

1、2

2废液外排管,3、3

1、3

2液体循环管。
[0029]A

n液体循环泵;B1

n、B2

n、B3

n、B4

n流量控制阀;C1

n、C2

n、C3

n法兰;E

n物料填层;F

n雾化喷嘴;V1

n反应腔;V2

n集液腔;D

n气升管;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塔釜单元(10)、一组设施单元、除沫单元(4)、废气引管(7)、补液管、循环管、废液外排管以及净化气体外排管(8);所述的塔釜单元(10)上部通过法兰依次安装一组设施单元,且形成上下贯穿的气体通道;所述的除沫单元(4)通过法兰连接在最上方的设施单元顶部,所述的净化气体外排管(8)连接在除沫单元(4)的顶部;所述的废气引管(7)连接在塔釜单元(10)的底部侧方;所述的塔釜单元(10)、各设施单元内部均分成上部的反应腔和下方的集液腔,且反应腔和集液腔之间通过物料填层隔开;所述的补液管一端与外部的中间罐(5)连接,另一端通过并联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10)和各设施单元内,将中间罐(5)内储存的药液通过补液管送入各单元;所述塔釜单元(10)和各设施单元分别配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从各单元的集液腔引出,然后向上连接至该单元的反应腔内,将药液重新送入反应腔与废气混合反应;所述的废液外排管一端通过并联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塔釜单元(10)和各设施单元内的集液腔底部,另一端连接至外部的废液处理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釜单元(10)中,反应腔的高径比为3

10,集液腔的高径比为2

4;所述的各设施单元中,集液腔的高径比为1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OCs的废气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釜单元(10)和各设施单元中,反应腔和下方的集液腔之间通过法连连接,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玲玲章许云陈飞吴剑张亚一盛夏周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