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瑞斌专利>正文

一种微创导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231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微创导线装置,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右侧设置有穿线机构,所述穿线机构包括:弧形杆一,所述把手的右侧与弧形杆一的左侧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一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弧形杆一的内壁顶部与弧形杆二的顶部表面固定。该微创导线装置,通过设置了穿线机构,生理盐水在弧形杆二的内壁通过压力推动弧形杆三,弧形杆三与弧形杆二相对弧形转动,生理盐水此时同时推动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通过弧形杆四顶部的锥形块破开阻碍,当弧形杆三挤压弹簧一到极限,生理盐水继续推动弧形杆四,弧形杆四推动弹簧二,直到弧形杆四进入定位槽的内壁,实现了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的功能。不需二次勾线的功能。不需二次勾线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创导线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微创导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小儿斜疝,俗称“疝气”,大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最为安全可靠,复发率也较低。但是传统手术方法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和精索各层均造成损伤,而且切口瘢痕明显,目前已逐渐被腹腔镜微创手术取代,腹腔镜微创手术需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扎线需环绕内环口一周(360度)才能完成结扎。目前导引结扎线的导线针均为直针,无法一次完成360度环绕内环口:必须将带有结扎线的导线针,先绕内环口180度后刺破腹膜,使导引线停留在原位;然后退出导线针,将其沿反方向再绕180度,勾取导引线,退出导线针才能完成结扎线360度环绕内环口。该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需二次进针;而且勾取导引线时需较高精确度及稳定性,有时需反复尝试多次才能勾住,延长了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需刺破腹膜才能使导引线停留在原位,明显增加了手术损伤和手术时长,增加了斜疝的复发率,对病人的治疗造成了不利。因此急需一种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的导线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创导线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创导线装置,用于微创治疗小儿斜疝,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右侧设置有穿线机构,所述穿线机构包括:
[0005]弧形杆一,所述把手的右侧与弧形杆一的左侧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一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弧形杆一的内壁顶部与弧形杆二的顶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二的内壁顶部与弹簧一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一的另一端与弧形杆三的底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三的内壁顶部与弹簧二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二的另一端与弧形杆四的底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四的顶部表面开设有穿线孔,所述弧形杆四的顶部为锥形,所述弧形杆四的顶部表面与弧形杆二的内壁活塞连接,将把手的左侧对接到生理盐水的输出管道上,用手拿住把手,将把手右侧的弧形杆一的上端对准进针的地方,将弧形杆一的下端的定位槽对准需要出针的地方,生理盐水通过把手的内壁,然后进入弧形杆一的内壁,生理盐水充满弧形杆一的内壁,然后进入弧形杆二的内壁,生理盐水在弧形杆二的内壁通过压力推动弧形杆三,使得弧形杆三挤压弹簧一,弧形杆三与弧形杆二相对弧形转动,生理盐水此时同时推动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通过弧形杆四顶部的锥形块破开阻碍,当弧形杆三挤压弹簧一到极限,生理盐水继续推动弧形杆四,弧形杆四推动弹簧二,弧形杆四继续做弧形移动,直到弧形杆四进入定位槽的内壁,实现了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的功能,同时定位槽的设置还能定位出针的位置,使得穿线更加精准,有利于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时间,有利于减少斜疝的复发率。
[0006]优选的,所述把手的内壁上设置有止回机构,所述止回机构包括固定环,所述把手的内壁与固定环的表面固定,所述把手的内壁与固定板的表面固定,所述固定板靠近固定环的一侧与弹簧三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三的另一端与小球靠近固定板的一侧固定,所述小球靠近固定板的一侧与传动件固定,所述把手的内壁与弹簧四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四的另一端与挤压件的顶部表面固定,所述挤压件的顶部与传动杆固定,将导线穿过穿线孔,打开生理盐水的输出管道,生理盐水经过固定环的地方,生理盐水的压力将小球向弹簧三的方向推动,由于小球右侧固定的传动件与固定板滑动连接,使得小球不会因为弹簧被生理盐水冲击而带的抖动,小球与固定环的通孔间隙使得生理盐水通过,当使用过程中,因为失误导致生理盐水的供给水压不足时,小球在弹簧三的作用下回位抵触固定环的通孔,使得把手内壁右侧和弧形杆一的内壁生理盐水不会回流,避免因为生理盐水的回流导致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不受控制的复位,影响手术的进程,甚至造成患者手术中的二次损伤,起到了保护患者的作用,当需要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复位时,按动传动杆,传动杆挤压弹簧四,传动杆向下带动挤压件,挤压件抵触传动件向远离固定环的方向移动,传动件带动小球向远离固定环的方向移动,小球与固定环的通孔之间打开间隙,此时可以通过输送管道将生理盐水抽出,使得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复位,起到了方便回位的作用。
[0007]优选的,所述弧形杆一的内壁与弧形杆二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把手为圆柱型,所述把手的内壁开设有空腔,所述把手的左侧表面开设有螺纹,所述弧形杆一的内壁开设有空腔,所述把手的内壁空腔与弧形杆一的内壁空腔连通,所述定位槽为弧型,所述弧形杆二的内壁与弧形杆三的表面活塞连接,所述弧形杆三的底部为凸出块。
[0008]优选的,所述把手内壁的空腔与弧形杆一、弧形杆二之间的空腔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小球贯穿固定环的通孔,所述小球抵触固定环的通孔。
[0010]优选的,所述传动件的右侧固定有三棱柱体,所述传动件的右侧贯穿固定板的中部,所述传动件与固定板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挤压件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挤压件的左侧与固定板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顶部贯穿把手,且传动杆的顶部与把手活塞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顶部固定有圆盘。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创导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微创导线装置,通过设置了穿线机构,生理盐水在弧形杆二的内壁通过压力推动弧形杆三,使得弧形杆三挤压弹簧一,弧形杆三与弧形杆二相对弧形转动,生理盐水此时同时推动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通过弧形杆四顶部的锥形块破开阻碍,当弧形杆三挤压弹簧一到极限,生理盐水继续推动弧形杆四,弧形杆四推动弹簧二,直到弧形杆四进入定位槽的内壁,实现了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的功能。
[0016]2、该微创导线装置,通过设置了穿线机构,定位槽的设置还能定位出针的位置,使得穿线更加精准,有利于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时间,有利于减少斜疝的复发率。
[0017]3、该微创导线装置,通过设置了止回机构,当使用过程中,因为失误导致生理盐水的供给水压不足时,小球在弹簧三的作用下回位抵触固定环的通孔,使得把手内壁右侧和弧形杆一的内壁生理盐水不会回流,避免因为生理盐水的回流导致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不
受控制的复位,影响手术的进程,甚至造成患者手术中的二次损伤,起到了保护患者的作用。
[0018]4、该微创导线装置,通过设置了止回机构,按动传动杆,传动杆挤压弹簧四,传动杆向下带动挤压件,挤压件抵触传动件向远离固定环的方向移动,传动件带动小球向远离固定环的方向移动,小球与固定环的通孔之间打开间隙,此时可以通过输送管道将生理盐水抽出,使得弧形杆三与弧形杆四复位,起到了方便回位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创导线装置,包括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右侧设置有穿线机构(2),所述穿线机构(2)包括:弧形杆一(21),所述把手(1)的右侧与弧形杆一(21)的左侧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一(21)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22),所述弧形杆一(21)的内壁顶部与弧形杆二(23)的顶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二(23)的内壁顶部与弹簧一(24)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一(24)的另一端与弧形杆三(25)的底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三(25)的内壁顶部与弹簧二(26)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二(26)的另一端与弧形杆四(27)的底部表面固定,所述弧形杆四(27)的顶部表面开设有穿线孔(28),所述弧形杆四(27)的顶部为锥形,所述弧形杆四(27)的顶部表面与弧形杆二(23)的内壁活塞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导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内壁上设置有止回机构(3),所述止回机构(3)包括固定环(31),所述把手(1)的内壁与固定环(31)的表面固定,所述把手(1)的内壁与固定板(32)的表面固定,所述固定板(32)靠近固定环(31)的一侧与弹簧三(33)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三(33)的另一端与小球(34)靠近固定板(32)的一侧固定,所述小球(34)靠近固定板(32)的一侧与传动件(35)固定,所述把手(1)的内壁与弹簧四(36)的一端固定,所述弹簧四(36)的另一端与挤压件(37)的顶部表面固定,所述挤压件(37)的顶部与传动杆(38)固定。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斌
申请(专利权)人:李瑞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