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1017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回收系统,包括:输送单元、换热单元、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用于向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输送待处理介质;换热单元分别与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连接;其中,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回收单元,分离出的待处理介质流入制冷单元;制冷单元利用燃烧输送单元输送的部分待处理介质产生的热能来制备冷量,冷凝待处理介质,经过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燃烧部分待处理介质产生的高温热能来驱动制冷机提供低温环境,以实现对剩余待处理介质的液化,满足对待处理介质内的待回收介质回收需求。待回收介质回收需求。待回收介质回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
,尤其涉及一种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其排放控制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VOCs的排放。
[0003]现有VOCs的末端治理技术主要分为销毁技术和回收技术。前者主要包括热氧化、催化氧化等;后者主要包括吸收、吸附、膜分离和冷凝。对于具有高价值的废气组分,采用销毁技术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吸收、吸附以及膜分离回收技术会产生二次污染以及成本较高等问题;传统冷凝法制冷温度通常在

80℃,难以满足现有排放浓度限制标准,达到更低温度则需要设计成多级复叠形式,导致系统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回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VOCs的末端治理技术难以满足现有排放浓度限制标准,达到更低温度则需要设计成多级复叠形式,导致系统结构复杂的缺陷,通过利用燃烧部分待处理介质产生的高温热能来驱动制冷机提供低温环境,以实现对剩余待处理介质的液化,满足对待处理介质内的待回收介质回收需求,并且避免消耗额外的电力,具有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收系统,包括:输送单元、换热单元、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
[0006]所述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输送待处理介质;
[0007]所述换热单元分别与所述制冷单元和所述回收单元连接;
[0008]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分离出的所述待处理介质流入所述制冷单元;
[0009]所述制冷单元利用燃烧所述输送单元输送的部分所述待处理介质产生的热能来制备冷量,冷凝所述待处理介质,经过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
[001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提供能够有效回收高价值的VOCs,具有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气液分离器;
[0012]所述回收单元包括:冷凝液储罐;
[0013]所述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单元的入口端连接;
[0014]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
[0015]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
[0016]所述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0017]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
[0018]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后,进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所述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冷凝液储罐,分离出的所述待处理介质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0019]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制冷单元以实现制备冷量,所述冷量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所述待处理介质进行换热,冷凝后的所述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
[002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单元和回收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气液分离器和冷凝液储罐,实现了对待回收介质的回收。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制冷单元包括:燃烧室、热端和冷端;
[0022]所述燃烧室、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依次连接设置;
[0023]其中,所述燃烧室与所述输送单元连接;
[0024]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0025]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燃烧室,实现了部分待处理介质在燃烧室内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热能传递给热端,热端的热能则驱动冷端进行制冷,冷端的冷量通过第二换热器与流经的待处理介质进行热交换,实现对流经的待处理介质冷凝液化。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
[0027]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
[0028]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与所述冷量进行换热后,进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所述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冷凝液储罐。
[0029]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气液分离器,实现了对在第二换热器内被低温冷凝后的待处理介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待回收介质依靠自重流入冷凝液储罐。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连接;
[0031]其中,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后的待处理介质进入第一换热器内,并与来自所述输送单元的待处理介质进行换热。
[0032]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实施方式,经过第二气液分离器之后的待处理介质还携带有一定程度的冷量,通过将第二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待处理介质引入第一换热器内,实现了对冷量的重复利用,提升了系统效率。
[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设置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制冷单元的管路上;
[0034]其中,气液分离后的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与流经的所述待处理介质进行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阀体的调节,回流至所述制冷单元,以实现为所述制冷单元制备所述冷量进行供能。
[0035]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阀体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阀体,实现了将第一换热器内换热后的待处理介质输送至制冷单元的燃烧室内,进而实现对制冷单元制
冷的供能。
[003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外界环境的管路上;
[0037]其中,气液分离后的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与流经的所述待处理介质进行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二阀体的调节,实现排放至所述外界环境。
[0038]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阀体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阀体,实现了将第一换热器内换热后,且净化的待处理介质排出至大气。
[003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回收单元还包括:第三阀体和排液泵;
[0040]所述排液泵和所述第三阀体串联设置于所述冷凝液储罐和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的管路上;
[0041]其中,所述冷凝液储罐内存储的液态所述待回收介质,通过所述排液泵和所述第三阀体输送至所述制冷单元,以实现为所述制冷单元提供冷量。
[0042]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单元的实施方式,排液泵的设置,实现了将冷凝液储罐内的部分待回收介质输送至制冷单元中,进而经过燃烧后对制冷单元提供冷量,冷却冷凝待处理介质,实现待处理介质的零排放。
[0043]需要说明的是,回收冷量后,将满足排放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单元、换热单元、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所述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输送待处理介质;所述换热单元分别与所述制冷单元和所述回收单元连接;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分离出的所述待处理介质流入所述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利用燃烧所述输送单元输送的部分所述待处理介质产生的热能来制备冷量,冷凝所述待处理介质,经过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回收单元包括:冷凝液储罐;所述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和所述制冷单元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所述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后,进入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所述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冷凝液储罐,分离出的所述待处理介质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制冷单元以实现制备冷量,所述冷量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所述待处理介质进行换热,冷凝后的所述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元包括:燃烧室、热端和冷端;所述燃烧室、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依次连接设置;其中,所述燃烧室与所述输送单元连接;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接;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嘉许浩陈六彪王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