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823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7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端子位于对接舌板的两侧,金属壳体至少包括包覆在第一、第二侧壁的外侧面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第一侧板设有第一扣持孔,第二侧板设有第二扣持孔,至少一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对接舌板具有一纵长中心线,导引槽具有一纵长中心线,对接舌板的纵长中心线与导引槽的纵长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不仅能够通过导引槽具有防呆导引作用,而且电连接器结构紧凑,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置。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置。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新型专利第CN212571495U号公开了一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包括设有纵长插槽的插入部以及位于插入部一侧且与插入部间隔设置的两防呆导引柱,板端连接器设置有供导引柱配接的导引槽,如此线端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在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尺寸均会较大,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置。
[0003]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呆作用且结构更紧凑的电连接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所述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端子位于所述对接舌板的两侧,所述金属壳体至少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的外侧面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扣持孔,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扣持孔,至少一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对接舌板具有一纵长中心线,所述导引槽具有一纵长中心线,所述对接舌板的纵长中心线与所述导引槽的纵长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0006]优选地,两个所述端壁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之高度。
[0007]优选地,所述导引槽具有临近第一侧壁的第一内壁面以及临近第二侧壁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内壁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0008]优选地,所述导引槽之第一、第二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但小于第一距离。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的顶缘的对应所述第一、第二扣持孔处具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自所述第一、第二侧壁顶缘向下凹陷而形成,所述第一、第二侧板具有向内倾斜延伸至所述凹陷部的抵挡部,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与第一、第二侧板的顶缘至少部分重叠。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的外侧面在对应所述第一、第二扣持孔处具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遮挡所述第二凹陷部。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为1.075毫米,所述第二距离2.35为毫米,所述第三距离为1.8毫米。
[0012]优选地,所述导引槽沿纵长方向贯穿所述端壁,且所述端板在纵长方向上密封所
述导引槽。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侧板紧密贴覆在第一、第二侧壁的外侧。
[0014]优选地,一种用来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电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设置于本体一侧的扣持件以及第二端子,所述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下凸伸并收容于收容腔内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纵长插槽,所述第二端子排列于所述插槽两侧,所述舌板收容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本体之端部设有收容于所述导引槽内的导引柱;所述扣持件包括卡扣头,所述卡扣头外自外向内延伸并扣持于对应的第一或第二扣持孔内。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不仅具有防呆作用,且电连接器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板端连接器的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1板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9]图4是图1沿虚线A

A的剖面图。
[0020]图5是图1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6是图5板端连接器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7是图6板端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8是图6中端子模组与接地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9是图8端子模组与接地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5]图10是图1板端连接器与与之对接的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线端连接器未插接于板端连接器。
[0026]图11是图8中线端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27]图12是图11中线端连接器的仰视图。
[0028]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其中,板端连接器配接于线端连接器。
[0029]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其中,金属壳体被去除。
[0030]图15是图13沿虚线B

B的剖面图。
[0031]图16是图14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角立体图。
[0032]图17是图11中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33]图18是图17中线端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0034]图19是图17中连接有线缆的端子模组的进一步分解图。
[0035]图2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配接立体图,其中线缆被去除。
[003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7]【元件符号说明】
[0038][0039]【具体实施方式】
[0040]请参考图13

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板端连接器100,或者称为电连接器,以及线端连接器200,或者称为对接连接器,板端连接器100系安装在一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线端连接器200的后端则连接有线缆80。在两个连接器对接后,完成高频信号的传输,线端连接器200通过其扣持件61扣持于板端连接器100,通过直接按压扣持件61或拉动拉带(图中未示出)解除扣持件61的扣持。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0041]结合图1

图5,板端连接器100包括座体10、两排端子21及金属壳体40。座体10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连接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两个端壁103以及对接舌板104。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两端壁103以及对接舌板104形成用于收容线端连接器200的收容腔11,为方便在插接时对线端连接器200形成导引,两端壁103的高度高于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高度。结合图8所示,端子21包括接触部211及接脚213,以及连接于接触部211与接脚213之间的中间部212,两排所述端子的接触部211为平板状,分别排列在对接舌板104的相对表面。
[0042]参见图5

图8,金属壳体40包括分别包覆在第一、第二侧壁101、102外侧面的第一侧板401与第二侧板402以及包覆在两端壁103外的端板403。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以及端板403均紧密地包覆在相应的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以及端壁103的外侧面,如此,板端连接器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两个端壁103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之高度,第一、第二侧板4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所述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端子位于所述对接舌板的两侧,所述金属壳体至少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的外侧面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扣持孔,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扣持孔,至少一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对接舌板具有一纵长中心线,所述导引槽具有一纵长中心线,所述对接舌板的纵长中心线与所述导引槽的纵长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壁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之高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具有临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内壁面以及临近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内壁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之第一、第二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一距离但小于第二距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的顶缘的对应所述第一、第二扣持孔处具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子耀
申请(专利权)人: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