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车底盘及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104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底盘及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无人车底盘包括车体框架、悬挂机构、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和轮组,车体框架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悬挂机构,且在每个悬挂机构远离车体框架的一端对应设置有轮组,轮组包括连接架,悬挂机构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第一悬臂的一端铰接于连接架,且另一端铰接于车体框架的上部,第二悬臂的一端铰接于连接架,且另一端铰接于车体框架的下部,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连接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悬臂之间,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上设置有铰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人车底盘,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小了无人车底盘存放时需要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日常储存和批量转场运输时的空间利用率。日常储存和批量转场运输时的空间利用率。日常储存和批量转场运输时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车底盘及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人车底盘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便利。机器人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生产线制造、智能家居、消防系统、深海勘探等,通过机器人完成了许多人类无法完成或者难以完成的工作。
[0003]地面移动机器人通过将具有各种功能的机器人主体设置在底盘运行机构上,通过底盘运行机构驱动机器人主体移动,去完成对应的功能,但是,目前现有底盘运行机构的整体结构尺寸较大且相对固定,故使得无人车底盘存放时需要占用较大空间,降低了日常储存和批量转场运输时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无人车底盘,以减少无人车底盘存放时所占用的空间。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车底盘,包括:车体框架、悬挂机构、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和轮组,所述车体框架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挂机构,且在每个所述悬挂机构远离所述车体框架方向对应设置有所述轮组,所述轮组包括连接架,所述悬挂机构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架,且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框架的上部,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架,且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框架的下部,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连接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悬臂之间,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上设置有铰链,所述铰链用于实现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的折叠和展开动作,当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由水平或倾斜状态向竖直状态折叠时,所述轮组用于朝向靠近所述车体框架方向收拢。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人车底盘,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0007]本技术所述的无人车底盘,使用时,可将具有各种功能的机器人主体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当本无人车底盘处于展开状态时,悬挂机构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处于水平或倾斜状态,当本无人车底盘需要进行折叠时,先使本无人车底盘空载,然后推动轮组朝向靠近车体框架方向移动,此时轮组通过连接架使得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由水平或倾斜状态向竖直状态折叠,即悬挂机构和轮组会向车体框架的下方收拢,使得折叠状态下的无人车底盘投影近似为车体框架外边框的投影,本无人车底盘在折叠或展开动作的过程中,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通过其上的铰链实现折叠和展开动作,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可以在本无人车底盘行驶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本技术的无人车底盘,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小了无人车底盘存放时需要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日常储存和批量转场运输时的空间利用率。
[0008]可选地,所述悬挂机构还包括光轴和铰链座,所述第二悬臂呈Y形结构,所述光轴
设置于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车体框架铰接的两个端部之间,在所述光轴上设置有两个所述铰链座,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连接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悬挂机构的所述铰链座之间。
[0009]可选地,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包括弹簧阻尼避震器、第一方管、第二方管、第三方管、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铰链连接件和第二铰链连接件,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用于分别与两个所述悬挂机构的所述铰链座连接,所述第二方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方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第三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方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方管用于通过所述铰链相对于所述第二方管翻折,以将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方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方管的另一端,所述弹簧阻尼避震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方管位于所述第二方管与所述弹簧阻尼避震器之间,当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受力时,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沿所述第一方管移动,以使得所述弹簧阻尼避震器压缩。
[0010]可选地,当所述弹簧阻尼避震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二方管和所述第三方管受到的旋转力矩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方管和所述第三方管垂直。
[0011]可选地,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方管上,且所述第三连接板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管的运动行程。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连接有两组限位件,且所述第一方管位于两组所述限位件之间。
[0013]可选地,所述轮组还包括车轮和叉臂,所述叉臂的下端与所述车轮的中心轴连接,所述连接架连接于所述叉臂的上端。
[0014]可选地,所述轮组还包括回转支承和转向电机,所述回转支承连接于所述叉臂与所述连接架之间,所述转向电机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且所述转向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回转支承驱动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车体框架呈四边形框架结构,所述悬挂机构、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以及所述轮组分别设置有四组,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车体框架的四角处。
[0016]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如前所述的无人车底盘。
[0017]由于所述机器人的技术改进和取得的技术效果与所述无人车底盘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机器人的技术效果做出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车底盘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车底盘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车底盘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挂机构及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车体框架;2、悬挂机构;21、第一悬臂;22、第二悬臂;23、光轴;24、铰链座;3、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01、铰链;302、弹簧阻尼避震;303、第一方管;304、第二方管;305、第三方管;306、第一连接板;307、第二连接板;308、第一铰链连接件;309、第二铰链连接件;310、第三连接板;311、限位件;4、轮组;41、连接架;42、车轮;43、叉臂;44、回转支承;45、转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框架(1)、悬挂机构(2)、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和轮组(4),所述车体框架(1)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挂机构(2),且在每个所述悬挂机构(2)远离所述车体框架(1)的一端对应设置有所述轮组(4),所述轮组(4)包括连接架(41),所述悬挂机构(2)包括第一悬臂(21)和第二悬臂(22),所述第一悬臂(2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架(41),且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框架(1)的上部,所述第二悬臂(2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架(41),且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框架(1)的下部,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连接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悬臂(22)之间,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上设置有铰链(301),所述铰链(301)用于实现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的折叠和展开动作,当所述第一悬臂(21)和所述第二悬臂(22)由水平或倾斜状态向竖直状态折叠时,所述轮组(4)用于朝向靠近所述车体框架(1)方向收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机构(2)还包括光轴(23)和铰链座(24),所述第二悬臂(22)呈Y形结构,所述光轴(23)设置于所述第二悬臂(22)与所述车体框架(1)铰接的两个端部之间,在所述光轴(23)上设置有两个所述铰链座(24),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连接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悬挂机构(2)的所述铰链座(2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避震弹簧总成(3)包括弹簧阻尼避震器(302)、第一方管(303)、第二方管(304)、第三方管(305)、第一连接板(306)、第二连接板(307)、第一铰链连接件(308)和第二铰链连接件(309),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308)和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309)用于分别与两个所述悬挂机构(2)的所述铰链座(24)连接,所述第二方管(30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06),所述第二方管(30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铰链(301)与所述第三方管(30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309)连接于所述第三方管(305)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方管(305)用于通过所述铰链(301)相对于所述第二方管(304)翻折,以将所述第二铰链连接件(309)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308)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铰链连接件(3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嵛文沈强强韩梓轩彭若愚
申请(专利权)人:鹿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