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9413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包括前片及后片,前片包括前腰部、前腹部及前裆部,后片包括后腰部及后臀上部,前腰部设有腰部粘接区,后腰部设有其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腰部粘接区的第一左带体及第一右带体;前腹部设有腹股沟部粘接区,后臀上部设有其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腹股部粘接区的第二左带体及第二右带体;后臀上部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臀部左粘接区及臀部右粘接区,前裆部的中心处设有前裆部承托区,前裆部承托区的底部左右两侧连接有第三左带体及第三右带体,分别对应地可拆卸式地连接于臀部左粘接区及臀部右粘接区。本装置可以保证使用者在不同身体状态时,都能对腹股沟区域提供稳定的压力,加速康复速度。加速康复速度。加速康复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疝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表现为人体的某个脏器(小肠等)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空隙或筋膜缺损进入另一部位,俗称“疝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唐健雄指出,目前手术是根治疝病的唯一可靠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000万例的疝手术。中国疝病患者人数每年达300

500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腹股沟疝的发病率最高,占整个疝发病数的90%以上。
[0003]成人疝无法自愈,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临床治疗疝气的主要方法,《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明确指出,目前成人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在手术数量方面,2019年我国疝修补手术量超过190万例,同比增长7%。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类门诊和手术的开展受到限制,因此疝修补手术总量出现下滑,为171万例。随着人民生活和各项社会活动回归正常,2021年我国疝修补手术量实现恢复性增长,达到188万例,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手术量为174万例,占疝修补手术总量的92.4%,预计到2025年,疝修补手术数量将高达248万例。据《老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的资料显示,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3.5

,老年腹股沟疝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1.3


[0004]目前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术后患者,其疝气部位容易出现积液和水肿,临床急需能对腹股沟疝术后部位形成持续稳定加压固定的固定带,但是由于腹股沟部位及其结构特殊,疝气部位也会随着身体形态变化而局部位移,传统的疝气带固定区域小且无法对其进行稳定充分的加压固定,同时由于65岁以上男性患者占据了腹股沟疝人群的绝大部分比例,老年男性患者术后常伴有阴囊水肿的现象,而水肿会引起患者强烈的坠胀感,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减缓了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
[0005]现有技术中适用于手术后的疝气固定带存在各种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只能对腹股沟疝气较小的位置(疝气包为腰果型)进行局部的加压固定,其难以对男性患者术后坠胀的阴囊部位进行承托,且材质较硬,穿着舒适性较低;有的虽然既能够对腹股沟疝气较小区域进行局部的加压固定,又能够对男性术后坠胀的阴囊部位进行承托,且材质较软,但是其只能在患者处于平躺或站立静止的状态下对术后部位提供压力支持,在患者处于坐姿状态下时,则无法持续提供腹股沟术后区域的压力。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疝气固定带多为平角裤的设计,这种裤型对患者体型存在较多的局限,极易引起大腿部的不适感。由此可见,目前的疝气带无法满足临床术后患者的各种实际需求。
[0006]由于腹股沟疝患者需要在术后一周的时间内对手术部位提供持续加压固定,因此,急需一款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使得患者在处于不同身体状态下(坐、卧、躺、慢走),都能够对腹股沟手术部区域供稳定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其不仅能够对患者的腰部及腹部进行单独加压,而且还可以对腹股沟疝气部位进行单独加压,同时对男性患者的阴囊部位进行舒适有效的承托,减轻术后阴囊的坠胀感,露臀部设计提高了患者排便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不会因排便时腹腔压力增加对术后区域产生影响,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在处于不同的身体状态下,该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都能够对腹股沟手术部区域提供持续稳定的压力。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包括前片及后片,所述前片的两侧与所述后片的两侧相连接,所述前片自上而下包括前腰部、前腹部以及前裆部,所述后片自上而下包括后腰部及后臀上部;其中,所述前腰部的外表面中心处设有腰部粘接区,所述后腰部的中心处设有分别向两侧延伸的第一左带体及第一右带体,所述第一左带体及所述第一右带体的起点均为后腰部正中的位置,所述第一左带体及所述第一右带体的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腰部粘接区;所述前腹部的外表面设有腹股沟部粘接区,所述后臀上部的中心处设有分别向两侧延伸的第二左带体及第二右带体,所述第二左带体及所述第二右带体的起点为后臀上部正中的位置,所述第二左带体及所述第二右带体的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腹股沟部粘接区,所述后臀上部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臀部左粘接区及臀部右粘接区,所述前裆部的中心处设有前裆部承托区,以对男性使用者的阴囊进行包裹和固定;所述前裆部承托区的底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左带体及第三右带体,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分别对应地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臀部左粘接区及所述臀部右粘接区,以形成露臀结构。
[0009]由此,通过单独腰部高度的设计,不仅实现了高腰结构,还利用第一左带体及第一右带体实现了腰部的单独固定加压,配合前腹部的第二左带体及第二右带体的加压操作,使得使用者无论在卧床状态,还是在坐姿状态,都可以保持装置与手术后腹股沟部位紧贴,便于术后恢复;第三左带体及第三右带体的设置,实现了露臀结构,可以保证使用者穿着状态下的舒适与透气性,减轻使用者在蹲坐状态下由于腹腔压力增加而造成的不适感,在排便时,不需要对本装置进行穿脱操作,不仅避免了发生损伤伤口的情况,还可以为使用者伤口处持续提供压力,更有利于伤口的恢复。
[00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腰部粘接区的面积不小于所述前腰部总面积的30%,所述腹股沟部粘接区的面积不小于所述前腹部总面积的15%。
[001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前裆部承托区与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为一体式连接,一体式连接的方式可以防治由于患者处于不同身体状态时,导致所述前裆部承托区发生位移,且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可以根据患者的身材选择性的调节,扩大了适应范围。
[00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后腰部的底部两侧也分别设有臀部左粘接区及臀部右粘接区,使得所述臀部左粘接区及所述臀部右粘接区延伸至所述后腰部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调节空间,适用范围更广;进一步地,当使用者需要调整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粘贴到后腰部时,所述第一左带体、所述第一右带体、所述第二左带体及所述第二右带体均对应地覆盖于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之上。
[00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前腹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地设置有向下延伸至所述前
裆部的内外双层结构以形成左内兜区及右内兜区,所述左内兜区及所述右内兜区的形状相同,所述左内兜区及所述右内兜区的中部分别设有内兜开口,以自所述内兜开口分别向所述左内兜区和/或所述右内兜区放置疝气加压包。所述左内兜区及所述右内兜区分别对应于使用者的左右腹股沟处,所述疝气加压包放置在靠近使用者皮肤的一侧,当患者仅有一个刀口时,可以在对应位置的内兜区处单独放置一个或者两个疝气加压包,从而为使用者的手术部位提供稳定持久的压力;进一步地,当使用者在腹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片及后片,所述前片的两侧与所述后片的两侧相连接,所述前片自上而下包括前腰部、前腹部以及前裆部,所述后片自上而下包括后腰部及后臀上部;其中,所述前腰部的外表面中心处设有腰部粘接区,所述后腰部的中心处设有分别向两侧延伸的第一左带体及第一右带体,所述第一左带体及所述第一右带体的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腰部粘接区;所述前腹部的外表面设有腹股沟部粘接区,所述后臀上部的中心处设有分别向两侧延伸的第二左带体及第二右带体,所述第二左带体及所述第二右带体的末端分别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腹股沟部粘接区,所述后臀上部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臀部左粘接区及臀部右粘接区,所述前裆部的中心处设有前裆部承托区,所述前裆部承托区的底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左带体及第三右带体,所述第三左带体及所述第三右带体分别对应地可拆卸式地连接于所述臀部左粘接区及所述臀部右粘接区,以形成露臀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腹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地设置有向下延伸至所述前裆部的内外双层结构以形成左内兜区及右内兜区,所述左内兜区及所述右内兜区的形状相同,所述左内兜区及所述右内兜区的中部分别设有内兜开口,以自所述内兜开口分别向所述左内兜区和/或所述右内兜区放置疝气加压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上方的内层底端遮盖住所述左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且与所述左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下方的内层形成重叠区域,所述右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上方的内层底端遮盖住所述右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且与所述右内兜区的内兜开口下方的内层形成重叠区域,所述重叠区域长度设定为3~6厘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股沟疝防治及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疝气加压包设有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田茂霖庄秋林
申请(专利权)人:乐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