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900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包括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撑起结构,所述撑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连接的凹陷部;所述管状主体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便于进镜以及退镜,提高内窥镜下病变检出率,增加操作便利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且能够避免在内窥镜上出现移位或脱落的现象。脱落的现象。脱落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

技术介绍

[0002]内窥镜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内窥镜能够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对难以触及的身体部位进行检查,能够用于对隐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内窥镜所具有摄像功能能够实现人体内部管腔的实时可视化,例如食道、胃、肠道等。
[0003]随着内窥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下复杂的诊疗操作使得人们对内窥镜硬件设施及其附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需要在导管窥镜的端部安装透明帽以便于内镜医师进行内窥镜诊疗操作。目前,在使用内窥镜对人体肠道等管腔进行检查时,内窥镜下腺瘤检出率成为评价检查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有的一些透明帽虽然能够与导管窥镜稳固连接,但不便于管腔黏膜皱褶部位的暴露,不利于病变检出;还有一些透明帽虽然具有提高内窥镜下腺瘤检出率的设计,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容易发生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能够便于进镜以及退镜,提高内窥镜下病变检出率,增加操作便利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且能够避免在内窥镜上出现移位或脱落的现象。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包括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撑起结构,所述撑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连接的凹陷部;所述管状主体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
[0007]本技术为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管状主体外壁上设置的撑起结构能够为进镜以及退镜提供便利,其中,第一凸起部的设置能够在进行进镜操作时对管状主体起到挤压的作用进而减少透明帽的进镜阻力,凹陷部的设置则能够在进行退镜操作时扩大检查部位的管腔内径以展开黏膜皱褶,提高病变检出率;管状主体内壁设置的第二凸起部能够增大透明帽与内窥镜侧壁的结合紧密性,防止在诊疗过程中出现透明帽与内窥镜之间发生移位或者脱落的现象。本技术能够应用于肠道检查,当进行肠镜检查时,撑起结构作用于肠道内壁。
[0008]优选地,所述撑起结构设置多个,多个撑起结构沿所述管状主体的圆周方向进行布置。撑起结构沿圆周方向进行布置的设置,使得透明帽在进行进镜操作时,管状主体能够受到均匀的作用力;在进行退镜操作时,撑起结构能够均匀地对管腔内径施加相对作用力。
[0009]优选地,多个撑起结构呈层状布置于所述管状主体上并组成层状撑开组,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一层;当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两层时,所述层状撑开组沿所述管状主体的延伸方向进行布置。撑起结构呈层状布置的设置能够增大其与管腔之间的接触
面积,提高操作便利性。
[0010]优选地,当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两层时,层与层之间的所述撑起结构交错布置。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部为凸片,所述凹陷部为凹片,所述凸片的一端与管状主体外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凹片相连接;所述凹片的末端设有第一圆角结构。凹片末端的第一圆角结构的设置,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凹片与管腔之间能够保持平滑接触,避免进退镜过程应力局部集中对粘膜组织造成损伤。
[0012]优选地,所述凹片的宽度从靠近所述凸片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凸片的一端逐渐增大。凹片的宽度设置能够增大凹片与管腔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操作便利性。
[0013]优选地,所述管状主体上设有通孔。通孔的设置能够用于透明帽内积液的排出。
[0014]优选地,所述管状主体用于与内窥镜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圆角结构,所述管状主体的另一端设有倒角。第二圆角结构的设置能够便于透明帽与内窥镜相连接,还能够避免管状主体在进退镜时对管腔造成不必要的刮擦;倒角的设置也能够用于避免管状主体在进退镜时对管腔造成不必要的刮擦。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部为凸环结构。
[0016]优选地,所述管状主体、撑起结构均为弹性结构。弹性结构的设置使得透明帽能够在进镜或退镜时适应管腔发生适当弹性形变,减少对管腔黏膜的刺激或是刮伤。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为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管状主体外壁上设置的撑起结构能够为进镜以及退镜提供便利,其中,第一凸起部的设置能够在进行进镜操作时对管状主体起到挤压的作用进而减少透明帽的进镜阻力,凹陷部的设置则能够在进行退镜操作时扩大检查部位的管腔内径以展开黏膜皱褶,提高病变检出率;管状主体内壁设置的第二凸起部能够增大透明帽与内窥镜侧壁的结合紧密性,防止在诊疗过程中出现透明帽与内窥镜之间发生移位或者脱落的现象。本技术能够应用于肠道检查,当进行肠镜检查时,撑起结构作用于肠道内壁。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的主视图;
[0021]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0024]1‑
管状主体,11

通孔,12

第二圆角结构,13

倒角,2

撑起结构,21

第一凸起部,22

凹陷部,221

第一圆角结构,3

第二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
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用透明帽,包括管状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主体(1)的外壁设有若干撑起结构(2),所述撑起结构(2)包括第一凸起部(21)和与所述第一凸起部(21)相连接的凹陷部(22);所述管状主体(1)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透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起结构(2)设置多个,多个撑起结构(2)沿所述管状主体(1)的圆周方向进行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透明帽,其特征在于,多个撑起结构(2)呈层状布置于所述管状主体(1)上并组成层状撑开组,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一层;当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两层时,所述层状撑开组沿所述管状主体(1)的延伸方向进行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透明帽,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层状撑开组设置有至少两层时,层与层之间的所述撑起结构(2)交错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鸿武尹健宇刘向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