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871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室漏水修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包括:连续墙、后浇带、连接带;连接带内侧布设有类V型结构的集水槽,集水槽内中部安装有一个竖直的主注浇管,主注浇管顶端连通有延伸至混凝土层,主注浇管底端延伸至集水槽底部且朝向两侧下部分别连通有多个设置在连接带内部的辅注浇管,辅注浇管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扩散孔,连接带两侧安装布设有竖直的金属加固板,金属加固板两侧均匀安装有多个锥形结构的浇注加固杆,本修补结构可充分将连接带内部的间隙进行浇注填充,保证整体的密实性,同时将其与两侧连续墙与后浇带进行稳固连接,以及设置对下渗的水分进行充分吸收处理。以及设置对下渗的水分进行充分吸收处理。以及设置对下渗的水分进行充分吸收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地下室漏水修补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地下室的渗漏问题居高不下,尤其是地下室后浇带连接处的渗漏成为地下室一个渗漏重点部位,对地下室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0003]现有专利授权号为:CN207959289U,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包括V型槽,两个V型槽分别设置在后浇带与两侧连续墙之间的接缝处;止水条,止水条埋设于V型槽中;注浇孔,多个注浇孔呈梅花型布设在V型槽两侧的后浇带和连续墙上;注浆,注浆通过注浇孔填充在后浇带和连续墙中;涂膜层,涂膜层涂覆于后浇带和连续墙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通过注浆堵漏与防水涂料的有效结合,为地下空间结构渗漏维修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维修办法,同时不会造成因明水窜流而引起的二次渗漏问题,经过对上述结构分析后可知,其布设的呈梅花型分布的注浇孔分布在V型槽的内侧壁上,然后将注浆灌入到注浇孔内,实现封堵的目的,但是设置的注浇孔结构相对单一,其只是简单的柱形结构,且内部深度有限,对于地下室后浇带部分,在初始浇筑时,深度较高,且内部极易混合有大量的间隙,若只是简单的布设几个注浇孔,存在内部的多个区域内的间隙无法充分填实的情况,便会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侧集水的不断下渗,进入到间隙内,从而影响连续墙与地下室地面连接的稳固性,而且现有的连续墙与后浇带连接处浇筑的混凝土,由于两侧结构与材质的不同,导致用于连接的浇注的混凝土无法与两侧的结构充分连接,时间一长,极易出现裂缝等问题;
[0004]因此,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新的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包括:连续墙、后浇带、连接带;连接带置于连续墙与后浇带的连接处,连续墙、后浇带、连接带顶外部均浇注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内侧铺设有一层防水层,防水层用于降低混凝土层顶部水的下渗漏水情况发生的概率,连接带内侧布设有类V型结构的集水槽,集水槽内中部安装有一个竖直的主注浇管,主注浇管顶端连通有延伸至混凝土层、防水层内的注浆进口,注浆进口顶端对应的混凝土层内部设置有一层厚度小于混凝土层的薄混凝土连接层,薄混凝土连接层顶部与混凝土层顶部水平一致,利用薄混凝土连接层低于混凝土层厚度结构,保证后续在对主注浇管内部进行注浆时,可准确的找到注浆进口顶部,然后将注浆浇注到主注浇管,主注浇管底端延伸至集水槽底部且朝向两侧下部分别连通有多个设置在连接带内部的
辅注浇管,辅注浇管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扩散孔,沿着主注浇管浇注流动的注浆朝向辅注浇管内部流动,流动的同时经过辅注浇管上扩散孔朝向连接带内部扩散,一旦遇到间隙,注浆便会迅速地将其浇灌进行密封,由此保证连接带内部的充分密实性,由此阻止上侧液体下渗时,在连接带内部的扩散,对连接带内部的腐蚀影响;
[0007]所述连接带两侧安装布设有竖直的金属加固板,金属加固板两侧均匀安装有多个锥形结构的浇注加固杆,利用金属加固板将连接带与两侧的连续墙、后浇带分隔,然后通过浇注加固杆的加固,在将连续墙、后浇带、连接带之间进行浇注时,可充分保持浇注的稳固性。
[000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通过在连接带内顶部设置一组主注浇管,然后在主注浇管底部连通多个开设有扩散孔的辅注浇管,从而将注浆沿着主注浇管,经过辅注浇管的传输,而后通过扩散孔扩散到连接带内部的间隙内,由此将连接带内部进行充分的浇注固定,并且在连接带顶部开设有集水槽,利用集水槽的结构以及内部的干燥棒与止水条配合,对下渗的水分进行充分的吸收处理,降低漏水产生的危害,然后与浇注后的连接带配合,充分解决连接带处的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中集水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图1中A1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图1中A2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中: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混凝土层13,防水层14,集水槽15,阻水层16,主注浇管17,干燥棒18,注浆进口19,薄混凝土连接层20,辅注浇管21,扩散孔22,连通管23,金属加固板24,浇注加固杆25。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5]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16]如图1

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的结构图,包括: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连接带12置于连续墙10与后浇带11的连接处,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顶外部均浇注有混凝土层13,混凝土层13内侧铺设有一层防水层14,防水层14用于降低混凝土层13顶部水的下渗漏水情况发生的概率,连接带12内侧布设有类V型结构的集水槽15,集水槽15内中部安装有一个竖直的主注浇管17,主注浇管17顶端连通有延伸至混凝土层13、防水层14内的注浆进口19,注浆进口19顶端对应的混凝土层13内部设置有一层厚度小于混凝土层13的薄混凝土连接层20,薄混凝土连接层20顶部与混凝土层13顶部水平一致,利用薄混凝土连接层20低于混凝土层13厚度结构,保证后续在对主注浇管17内部进行注浆时,可准确的找到注浆进口19顶部,然后将注浆浇注到主注浇管17,主注浇管17底端延伸至集水槽15底部且朝向两侧下部分别连通有多个设
置在连接带12内部的辅注浇管21,辅注浇管21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扩散孔22,沿着主注浇管17浇注流动的注浆朝向辅注浇管21内部流动,流动的同时经过辅注浇管21上扩散孔22朝向连接带12内部扩散,一旦遇到间隙,注浆便会迅速地将其浇灌进行密封,由此保证连接带12内部的充分密实性,由此阻止上侧液体下渗时,在连接带12内部的扩散,对连接带12内部的腐蚀影响;
[0017]所述连接带12两侧安装布设有竖直的金属加固板24,金属加固板24两侧均匀安装有多个锥形结构的浇注加固杆25,利用金属加固板24将连接带12与两侧的连续墙10、后浇带11分隔,然后通过浇注加固杆25的加固,在将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之间进行浇注时,可充分保持浇注的稳固性。
[00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相邻辅注浇管21之间连通有多个连通管23,通过连通管23将不同位置辅注浇管21内部的注浆能够相互流动,保证注浆能够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包括: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连接带(12)置于连续墙(10)与后浇带(11)的连接处,连续墙(10)、后浇带(11)、连接带(12)顶外部均浇注有混凝土层(13),混凝土层(13)内侧铺设有一层防水层(14),所述连接带(12)内侧布设有类V型结构的集水槽(15),集水槽(15)内中部安装有一个竖直的主注浇管(17),主注浇管(17)顶端连通有延伸至混凝土层(13)、防水层(14)内的注浆进口(19),注浆进口(19)顶端对应的混凝土层(13)内部设置有一层厚度小于混凝土层(13)的薄混凝土连接层(20),薄混凝土连接层(20)顶部与混凝土层(13)顶部水平一致,主注浇管(17)底端延伸至集水槽(15)底部且朝向两侧下部分别连通有多个设置在连接带(12)内部的辅注浇管(21),辅注浇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庆灯李娟冉从霞徐亚君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蓝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