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736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包括壳体,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腔装有红外热像仪和测距传感器,安装槽内腔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散热风扇,安装槽左右两侧均装有远红外辐射板,安装槽上下两侧均装有红外灯,安装槽四个侧边均装有反射板;壳体内部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红外热像仪和测距传感器相连,控制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散热风扇、远红外辐射板和红外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将远红外辐射板与红外灯和红外热像仪相结合,从而既可以对疼痛部位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又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对皮肤温度进行信号反馈,既而再通过控制器对红外辐射板或红外灯的功率进行自动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


[0001]本技术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红外治疗仪,具体是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

技术介绍

[0002]红外治疗仪是采用红外线被人体组织吸收后主要引起温热反应来针对性的治疗部分疾病,红外治疗仪具有消炎、止痛、抗痉挛等作用。用于治疗非急性炎症和外伤、瘢痕、粘连、神经痛等病症。目前红外治疗仪在部分临床科室属于必备医疗器械,较常见的有远红外线和红外灯两种设备。在临床上特别是疼痛疾病,目前主要依据病人主诉为主,医生依据病人的主诉进行诊断,诊断需要临床足够经验临床医生才能诊断基本准确。随着医用红外热像仪不断的发展,用于疼痛疾病的诊断,精确的定位疼痛部位。是目前B超、x光、CT等形态影像设备所达不到的。
[0003]医用红外热成像用于疼痛方面的诊断,相当于现代疼痛医生的另一双眼睛。目前临床上都是治疗仪与医用红外热像仪独立分开使用,大大的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特别是医生采用治疗仪的时候需要非常的谨慎,因为治疗仪的温度控制大部分都采用常规的温度传感器,所测到的温度并不是很准确的治疗部位皮肤温度,治疗的医生很难精准把控,治疗仪离治疗部位近了,担心被治疗仪灼伤,远了又达不到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将远红外辐射板与红外灯和红外热像仪相结合,从而既可以对疼痛部位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又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对疼痛部位在治疗时的皮肤温度进行信号反馈,既而再通过控制器对红外辐射板或红外灯的功率进行自动调节,以对照射部位的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为方形槽结构,所述安装槽内腔中间固定安装有红外热像仪和测距传感器,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远红外辐射板,所述安装槽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红外灯,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安装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分别与远红外辐射板和红外灯相对应;
[0007]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红外热像仪和测距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散热风扇、远红外辐射板和红外灯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通过电源适配器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端通过第一管道与冷却泵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冷却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制冷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
述制冷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散热通道的入口端相连接,所述散热通道内填充有冷却液;所述冷却泵和制冷器均各自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壳体外表面固定套接有防护罩。
[0010]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前表面的侧边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分别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
[0011]本技术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远红外辐射板与红外灯和红外热像仪相结合,从而既可以对疼痛部位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又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对疼痛部位在治疗时的皮肤温度进行信号反馈,既而再通过控制器对红外辐射板或红外灯的功率进行自动调节,以对照射部位的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测距传感器为治疗医生提供了精确的治疗仪与治疗部位之间的距离,以便为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治疗距离,也更好的减轻了治疗医生的工作量,也更有效的增加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患者被灼伤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3]图1 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 本技术的信号控制框图;
[0015]图中标号说明:
[0016]1、壳体;2、红外热像仪;3、测距传感器;4、散热风扇;5、远红外辐射板;6、反射板;7、红外灯;8、控制器;9、电源适配器;10、散热通道;11、第一管道;12、冷却泵;13、制冷器;14、第二管道;15、第三管道;16、防护罩;17、温度传感器;18、振动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8]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包括壳体1,壳体1的前表面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为方形槽结构,安装槽内腔中间固定安装有红外热像仪2和测距传感器3,安装槽内腔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散热风扇4,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远红外辐射板5,安装槽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红外灯7,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安装有反射板6,反射板6分别与远红外辐射板5和红外灯7相对应;
[0019]壳体1内部安装有控制器8,控制器8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红外热像仪2和测距传感器3信号连接,控制器8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散热风扇4、远红外辐射板5和红外灯7信号连接;控制器8的电量输入端通过电源适配器9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0020]工作原理:
[0021]当需要治疗时,先打开设备,并输入患者相关信息,并设定好治疗所需辐射温度与治疗时间与患处的距离,此时,可以选择远红外治疗或红外灯治疗,也可以同时打开远红外与红外灯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时,远红外辐射板5和红外灯7的红外光谱会通过反射板6的
反射作用,将红外光谱反射到需治疗的部位上。而红外热像仪2会实时的对治疗部位进行辐射温度跟踪,并将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8,当辐射温度达到所设定的温度时,由控制器8开始控制降低远红外辐射板5或红外灯7的功率。当辐射温度低于所设定的温度时,控制器8开始增加远红外辐射板5或红外灯7的功率,从而保证设备一直保持恒定温度进行治疗。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8可与PC端进行信号连接,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根据需要可持续性的对治疗过程的红外热图进行录像或间断的拍摄图谱,并且生成热图曲线数据。
[0022]本技术通过将远红外辐射板5与红外灯7和红外热像仪2相结合,并可通过测距传感器3进行测距,从而既可以对疼痛部位用红外热像仪2进行检测;又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2对疼痛部位在治疗时的皮肤温度进行信号反馈,既而可通过控制器8对红外辐射板5或红外灯7的功率进行自动调节,以对照射部位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可根据治疗医生的需要,可以独立的采用远红外辐射板5照射或独立的红外灯7照射,也可以采用远红外辐射板5与红外灯7同时使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测距传感器3为治疗医生提供了精确的治疗仪与治疗部位之间的距离,以便为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治疗距离,也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红外智能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前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为方形槽结构,所述安装槽内腔中间固定安装有红外热像仪(2)和测距传感器(3),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散热风扇(4),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远红外辐射板(5),所述安装槽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固定安装有红外灯(7),所述安装槽内腔的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均分别各自安装有反射板(6),所述反射板(6)分别与远红外辐射板(5)和红外灯(7)相对应;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有控制器(8),所述控制器(8)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红外热像仪(2)和测距传感器(3)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8)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散热风扇(4)、远红外辐射板(5)和红外灯(7)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8)的电量输入端通过电源适配器(9)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曜菘葛馥毓
申请(专利权)人:匠橙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