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670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将高边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坡顶区、坡面区、坡底区和地平面区后先进行工程改造再种植植物;坡面区和坡底区均包括平面和坡面,坡顶区外侧种植攀缘植物,内侧种植乔木类;坡面区的平面种植灌木,坡面种植攀缘植物;坡底区的平面种植乔木类,坡面种植攀缘植物;地平面区种植喜阳、耐旱、耐寒的乔木类树苗。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五采区高边坡分为四个区域进行分区治理,从高到低分别是坡顶区、坡面区、坡底区和地平面区,首先对四个区域采用一些工程措施进行坡面修整、树穴修筑、稳固危石等改造,再运用林业与园建技术手段,实施造林及坡面复绿,整体高低搭配组成群落式,以实现修复的近期景观和远期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恢复
,具体涉及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长期以来,由于石料、砂土、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面山采挖,致使“五采区”(指采石、采砂、采矿、取土、砖瓦窑)原有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土壤板结,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丧失了应有的调节功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影响了城市形象,制约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五采区”植被恢复治理,是创建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
[0003]经过石场的长年采石作业,原有植被、土壤等已基本不存在,主要现状为:

立地条件差。区域内大面积岩石裸露、地层瘠薄,原有成土已基本消失,不具备直接造林条件。

水土流失严重。大量采石致使原有植被破坏殆尽,土壤结构疏松,面蚀、沟蚀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资源匮乏。区域内及周边没有任何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
[0004]由于采区土层瘠薄,水源匮乏,人为活动频繁,缺乏造林技术,管护责任心不强,造成生态恢复治理时常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克服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将高边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坡顶区、坡面区、坡底区和地平面区后先进行工程改造再种植植物;
[0008]所述坡面区和坡底区均包括平面和坡面,所述坡顶区外侧种植攀缘植物,内侧种植乔木类;所述坡面区的平面种植灌木,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坡底区的平面种植乔木类,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地平面区种植喜阳、耐旱、耐寒的乔木类树苗。
[0009]所述地平面区的工程改造为采用机械对用地进行整理,清除表面杂草,再回填种植土51

1.5m。
[0010]所述坡底区的工程改造为在平面与地平面区之间修筑挡墙一,然后在挡墙一与坡底区的坡面之间回填种植土,在挡墙一顶面和地面之间铺设攀爬网,在坡面根部先铺设三维网固定碎石,再铺设攀爬网。
[0011]在坡底区与坡面区之间修筑挡墙二,所述坡面区的工程改造为在平面采用浆砌片石修筑弧形墙,修筑“燕窝式”树穴,穴内回填种植土。
[0012]所述地平面区种植的乔木类树苗高50

60cm,2

3年生。
[0013]所述坡底区按照长宽相等且均为110

130cm,深为90

100cm的树穴确定挡墙一位置,采用机械开挖挡墙一基础,然后用浆砌片石砌筑挡墙一,挡墙一砌筑完成后在坡面与挡
墙一间回填种植土。
[0014]还包括抚育管养,从种植第二年起连续抚育3~5年,抚育时间为每年5月~6月雨季前,包括割灌除草、树盘松土、灌溉施肥、修建补植。
[0015]还包括修建补植,在种植1~2年内因机械损伤、干旱、霜冻或病虫害而生长不良的,采用平茬复壮措施,对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及时除蘖。
[0016]所述灌溉施肥具体方法为:种植时浇透定根水,种植后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浇水;在治理区域修建永久性蓄水池,铺设管网,或是在种植时铺设地膜;在栽植后1年~3年施用复合肥,施肥量为50g/株~100g/株,施肥后覆土。
[0017]所述树盘松土具体方法为:在幼苗幼树周围45

50cm范围内进行树盘松土,深度20cm~30cm。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将五采区高边坡分为四个区域进行分区治理,从高到低分别是坡顶区、坡面区、坡底区和地平面区,首先对四个区域采用一些工程措施进行坡面修整、树穴修筑、稳固危石等改造,再运用林业与园建技术手段,实施造林及坡面复绿,整体高低搭配组成群落式,以实现修复的近期景观和远期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分区改造后,选择适宜树种,充分发挥当地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绿化效果好的特点优势。因地制宜筑穴,科学地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整地,促进保水保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分区制定治理措施,以近自然的方式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本等群落结构,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后续制定相关抚育管护和封山育林制度,避免因管护力度不够,苗木种植后,无人问津现象发生,确保恢复采石区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示意图。
[0022]图中:1、坡顶区;2、坡面区;3、坡底区;4、地平面区;5、种植土;6、挡墙一;7、攀爬网;8、自然石;9、挡墙二;10、锚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4]现参考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专利技术,并且向所属
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5]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
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0026]实施例1
[002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如图1所示,将高边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坡顶区1、坡面区2、坡底区3和地平面区4后先进行工程改造再种植植物;
[0028]所述坡面区2和坡底区3均包括平面和坡面,所述坡顶区1外侧种植攀缘植物,内侧种植乔木类;所述坡面区2的平面种植灌木,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坡底区3的平面种植乔木类,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地平面区4种植喜阳、耐旱、耐寒的乔木类树苗。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将五采区高边坡分为四个区域进行分区治理,从高到低分别是坡顶区1、坡面区2、坡底区3和地平面区4,首先对四个区域采用一些工程措施进行坡面修整、树穴修筑、稳固危石等改造,再运用林业与园建技术手段,实施造林及坡面复绿,整体高低搭配组成群落式,以实现修复的近期景观和远期效果。
[0030]实施例2
[003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所述地平面区4的工程改造为采用机械对用地进行整理,清除表面杂草,再回填种植土51

1.5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高边坡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坡顶区、坡面区、坡底区和地平面区后先进行工程改造再种植植物;所述坡面区和坡底区均包括平面和坡面,所述坡顶区外侧种植攀缘植物,内侧种植乔木类;所述坡面区的平面种植灌木,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坡底区的平面种植乔木类,坡面种植攀缘植物;所述地平面区种植喜阳、耐旱、耐寒的乔木类树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平面区的工程改造为采用机械对用地进行整理,清除表面杂草,再回填种植土51

1.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底区的工程改造为在平面与地平面区之间修筑挡墙一,然后在挡墙一与坡底区的坡面之间回填种植土,在挡墙一顶面和地面之间铺设攀爬网,在坡面根部先铺设三维网固定碎石,再铺设攀爬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坡底区与坡面区之间修筑挡墙二,所述坡面区的工程改造为在平面采用浆砌片石修筑弧形墙,修筑“燕窝式”树穴,穴内回填种植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平面区种植的乔木类树苗高50

60cm,2

3年生。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五采区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伦田留宝王峰雷艳荣徐财进宋卓郭华阳陈述亮屈兆雄康义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