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594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属于隐身领域,隐身结构包括:光学红外隐身层及毫米波隐身层;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的上表面,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的可见光亮度对比值小于或等于0.15,对近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对中远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用于吸收毫米波,以对毫米波段隐身。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实现了红外与毫米微波隐身,且结构轻薄,可以方便的以粘贴等方式作用到目标表面,以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以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以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隐身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红外辐射是一种位于可见光之外、波长介于0.78~1000μm之间的电磁波,按其波长可分为近红外l~2.7μm、中红外3~5um和远红外8~14μm。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的红外侦察、瞄准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光电成像卫星可获得分辨率为0.1m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并可在全暗的条件下拍摄地面目标,特别适于坦克、装甲车辆、监视机动式弹道导弹的动向,使各种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0003]毫米波是指电磁波谱中频率为30~300GHz的部分,对应波长为l~10mm。毫米波介于红外与微波之间,与微波相比,毫米波波长较短。近年来,随着毫米波器件和毫米波源的迅速发展.毫米波技术在雷达、通信、辐射测量和测量仪表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0004]综上,为了对抗光电侦察制导带来的威胁,需要对军事目标开展在红外和毫米波等多个波段的兼容隐身,而目前的隐身结构一般只能对红外隐身或对毫米波隐身,无法同时兼顾红外和毫米波隐身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可同时实现红外与毫米微波隐身,且隐身结构具有轻薄的特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包括:光学红外隐身层及毫米波隐身层;
[0008]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的上表面,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的可见光亮度对比值小于或等于0.15,对近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对中远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
[0009]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用于吸收毫米波,以对毫米波段隐身。
[0010]可选地,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为光子晶体薄膜。
[0011]可选地,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包括交替叠加设置的YbF3膜及ZnSe膜。
[0012]可选地,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在丛林环境下与背景的色差小于或等于2。
[0013]可选地,所述毫米波隐身层为超材料吸波体。
[0014]可选地,所述超材料吸波体包括柔性导电透明薄膜及柔性透明聚二甲基硅氧烷介质。
[0015]可选地,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的下表面粘贴在待隐身装备的表面。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光学红外隐身层实现红外波段的隐身,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减小红外探测系统对目标的作用距离,通过毫米波隐身层实现毫米波段的隐身,利用不同透过率的毫米波隐身材料和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材料实现复合隐身,在吸收毫米波的同
时,具备红外隐身所需的红外发射率,二者互不干扰,具有薄、轻的特点,可以方便的以粘贴等方式作用到目标表面,从而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的示意图。
[0020]符号说明:
[0021]光学红外隐身层

1,毫米波隐身层

2,待隐身装备

3。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通过光学红外隐身层与毫米波隐身层的配合,在吸收毫米波的同时,具备红外隐身所需的红外发射率,二者互不干扰,具有薄、轻的特点。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包括:光学红外隐身层1及毫米波隐身层2。
[0026]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1设置在所述毫米波隐身层2的上表面。毫米波隐身层2的下表面粘贴在待隐身装备3的表面。显然,毫米波隐身层2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在待隐身装备3的表面,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粘贴的方式。
[0027]红外隐身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低发射率,对于地面目标,主要目的是使其发射率与背景一致。通常采用红外迷彩的形式使目标各斑块的发射率分布与背景一致来实现红外隐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1的可见光亮度对比值小于或等于0.15,对近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对中远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光学红外隐身层1在丛林环境下与背景的色差小于或等于2。
[0028]本专利技术的光学红外隐身层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对可见光亮度对比值小于或等于0.15,对近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对中远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在丛林环境下与背景的色差小于或等于2的红外隐身材料。
[0029]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1为光子晶体薄膜。光子晶体薄膜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的上表面。光学红外复合隐身层是一种光子晶体薄膜结构,通过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制作,具备光谱选择性,不会造成人体热量的积累,而且对毫米波透明,不影响下层毫米波吸波基布的吸收性能。
[0030]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1包括交替叠加设置的YbF3膜及ZnSe膜。
[0031]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1由铝纳米线、透明聚合物、第一分散剂和第二分散剂组成。光学红外隐身层1例如通过喷涂、刮刀涂布、辊涂或直接浸泡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涂覆在毫米波隐身层的上表面,光学红外隐身层1的厚度为5

20um,在涂覆后进行干燥,干燥温度在60℃以下,干燥时间为24~72h。光学红外隐身层1中铝纳米线的直径为5~100nm,长度为5~50um。铝纳米线本身具有优异的透光性,本实施例中,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有利于在低辐射涂料中形成高性能的网络状结构,使光学红外隐身层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大增加,提高其隐身效果。
[0032]由于红外隐身涂层一般很薄,如果其对毫米波能够具有透明性,对毫米波不吸收也不反射,就可以将其涂覆到具有毫米波隐身的目标上,从而实现红外与毫米波复合隐身。
[0033]所述毫米波隐身层2用于吸收毫米波,以对毫米波段隐身。在本实施例中,毫米波隐身层2为超材料吸波体。通过优化设计吸波体的结构单元,实现对毫米波不同波段的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包括:光学红外隐身层及毫米波隐身层;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的上表面,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的可见光亮度对比值小于或等于0.15,对近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对中远红外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毫米波隐身层用于吸收毫米波,以对毫米波段隐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红外隐身层为光子晶体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与毫米微波兼容的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家春赵大鹏时家明陈宗胜李志刚吕相银程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