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5881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及施工方法,所述支撑平台包括平台框架、钢套管、钢抱箍、钢管桩、锚杆;所述平台框架上设有钢套管,所述钢套管内下方穿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内下方穿入锚杆;所述钢管桩的下端抵住水下岸坡的岩石;所述锚杆的下端穿入至水下岸坡的岩石内;所述钢管桩内与锚杆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混凝土砂浆;所述平台框架下方设有下钢抱箍,所述下钢抱箍用于锁紧穿入至钢套管的钢管桩的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水下岸坡支撑平台难以安装的难题,支撑平台整体构造简单,能够满足水下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和平整性要求,配合施工方法能够减少潜水员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有效提高水下安装的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工安全。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互联网数据中心是通过大量服务器高速运转进行数据处理和传输,期间会释放大量热量。传统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型直接蒸发式空调机组、水冷型直接蒸发式空调机组、冷冻水型空调系统、双冷源空调系统。传统数据中心冷却方式存在传热效率低、局部热点难以消除以及制冷系统能耗大等问题。针对常规机房能耗较高及使用局限性的问题,数据中心行业新型的冷却方式被越来越开发及使用。新型的自然冷却方式有:风侧自然冷却技术、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和热管自然冷却技术等。
[0003]靠近水库、水电站等水利枢纽选址的数据中心采用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供电优势,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取水库深层冷源为数据中心制冷是最理想、最有效的降耗措施。从水库中取深层冷却水需要建设水下管道,管道的水下支撑平台与岸坡基岩的固定调节方式是取水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既能够保证水下保证结构在岸坡支撑的稳定性,又能够便于水下整体安装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保证结构在岸坡支撑的稳定性,并且便于水下整体安装和调节。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包括平台框架、钢套管、钢抱箍、钢管桩、锚杆;所述平台框架上设有钢套管,所述钢套管内下方穿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内下方穿入锚杆;所述钢管桩的下端抵住水下岸坡的岩石;所述锚杆的下端穿入至水下岸坡的岩石内;所述钢管桩内与锚杆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混凝土砂浆;所述平台框架下方设有下钢抱箍,所述下钢抱箍用于锁紧穿入至钢套管的钢管桩的上端;下钢抱箍处于非锁紧状态时,钢管桩可以再钢套管内上下滑动以用于调节该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的台面水平。
[000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框架包括外框和处于外框内的米字型支撑件。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框和/或米字型支撑件由工字钢焊接而成。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框架为两层,两层之间经钢管套上下焊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框架上方还设有与下钢抱箍相对应的上钢抱箍,所述上钢抱箍用于锁紧穿出平台框架上方的钢管桩的端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钢抱箍包括一对半圆弧形钢板和一对螺栓;一对螺栓设置在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连接处且用于收紧或者放松处于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内部空间以锁紧或者松开钢管桩;通过螺栓收紧一对半圆弧形钢板以提供上钢抱箍与钢管桩两者之间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钢抱箍包括一对半圆弧形钢板和一对螺栓;一对螺栓设置在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连接处且用于收紧或者放松处于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内部空间以锁紧或者松开钢管桩;通过螺栓收紧一对半圆弧形钢板以提供下钢抱箍与钢管桩两者之间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管桩的边壁上预留灌浆孔洞。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穿入至钢管桩的锚杆的边壁上预留灌浆孔洞。
[0014]便于灌注高强度混凝土砂浆时能够将钢套管、钢管桩和锚杆内缝隙连通充填密实。
[0015]本专利技术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前文所述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的施工方法。
[001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根据前文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安装可调节支撑平台:按照所需可调节支撑平台的尺寸下料制作平台框架、钢管套、钢抱箍、钢管桩和锚杆,在岸上根据支撑平台装置中各结构的连接方式安装;S2、水下吊放可调节支撑平台:利用水面浮吊船将可调节支撑平台整体吊起,将可调节支撑平台沉放到岸坡指定位置;S3、可调节支撑平台调平:通过潜水员水下调节钢管桩在钢套管内的高度至可调节支撑平台水平,使钢管桩支腿下端支撑在稳固的岸坡基岩上,然后通过潜水员收紧可调节支撑平台上的钢抱箍,将可调节支撑平台与钢管桩连接牢固;S4、锚、桩钻孔锚固:为稳固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在可调节支撑平台的钢管桩内下伸钻杆钻设锚孔以放锚杆,并在锚杆及钢管桩内充填高强度混凝土砂浆。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及施工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能够在水面上制作完成,仅需水下吊放安装,有效减小潜水员水下工作强度;(2)、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钢管桩与钢套管滑动调节该水下支撑平台台面的水平度,(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结构牢靠,通过锚杆和钢管桩浇筑高强度混凝土砂浆能够与岸坡连接可靠,提高稳固度;(4)、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水下岸坡支撑平台难以安装的难题,支撑平台整体构造简单,能够满足水下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和平整性要求,配合施工方法能够减少潜水员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有效提高水下安装的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的立面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3为钢抱箍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22]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包括平台框架110、钢套管120、钢抱箍130(上文描述为上钢抱箍和下钢抱箍,在具体实施例中,统称为钢抱箍)、钢管桩140、锚杆150。
[0023]平台框架110由工字钢和钢套管120焊接成“米”字型结构,钢管桩140穿入钢套管120中与岸坡岩石接触,并且钢管桩140可在钢套管120内滑动,锚杆150穿入钢管桩140锚入岸坡岩石内,钢抱箍130分布在平台框架110与钢管桩140连接的上下端,通过紧箍将平台框架110和钢管桩140固定为一体,钢管桩140和锚杆150内灌注水下环氧砂浆。
[0024]平台框架110由两层“米”字型I16工字钢、外框和钢套管120组成。
[0025]钢套管120直径为377 mm,钢管桩140直径为325 mm,锚杆150直径为108 mm,钢管桩140穿入钢套管120以及锚杆150穿入钢管桩140均从管中心线穿入。
[0026]钢管桩140穿入钢套管120未固定前能够自由滑动,用于调节支撑平台水平。
[0027]钢抱箍130由半圆弧形钢板131(规格为:φ341 mm
×
8 mm)和M20螺栓132组成,通过紧固螺栓132将半圆弧形钢板131收紧提供管壁间摩擦力。
[0028]钢管桩140和锚杆150边壁预留孔洞φ30 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包括平台框架、钢套管、钢抱箍、钢管桩、锚杆;所述平台框架上设有钢套管,所述钢套管内下方穿入钢管桩,所述钢管桩内下方穿入锚杆;所述钢管桩的下端抵住水下岸坡的岩石;所述锚杆的下端穿入至水下岸坡的岩石内;所述钢管桩内与锚杆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混凝土砂浆;所述平台框架下方设有下钢抱箍,所述下钢抱箍用于锁紧穿入至钢套管的钢管桩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框架包括外框和处于外框内的米字型支撑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和/或米字型支撑件由工字钢焊接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框架为两层,两层之间经钢管套上下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框架上方还设有与下钢抱箍相对应的上钢抱箍,所述上钢抱箍用于锁紧穿出平台框架上方的钢管桩的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下岸坡可调节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抱箍包括一对半圆弧形钢板和一对螺栓;一对螺栓设置在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连接处且用于收紧或者放松处于一对半圆弧形钢板的内部空间以锁紧或者松开钢管桩。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庆超吕延春叶荣伟姚鑫晨赵沈军张圣崔科伟高开徐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云湖数据有限公司杭州国电大坝安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