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5211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及使用方法,包括矩形的胶体敷贴层、吸液敷料层和透明薄膜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透明薄膜层,吸液敷料层和胶体敷贴层,所述胶体敷贴层中心为直径1cm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设置有椭圆形放射状的导流压纹,使得渗液通过导流压纹引流至远端的吸液敷料层。所述吸液敷料层介于胶体敷贴层和透明层之间,固定粘贴于胶体敷贴层上,可吸收渗液并有效阻隔周边皮肤与渗液接触,提高皮肤的舒适性;所述透明薄膜层为矩形的透明薄膜,周边与胶体敷贴层周边粘贴连接,薄膜中心有三个圆形洞口,其洞口上有可撕除胶贴,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该敷料既能防止渗液溢出,又能直接观察伤口情况。又能直接观察伤口情况。又能直接观察伤口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伤口敷料,尤其涉及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临床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渗血渗液较多,经常会渗到床单被套上,长期被液体浸渍的皮肤易发生皮炎,每日多次换药不仅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也增加了感染风险,传统的纱布敷料和泡沫敷料只能吸收少量的渗液,且不能直观伤口情况,透明敷料虽然能观察伤口,但却不能吸收渗液,因此设计了这款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该敷料的优点在于其透明直观,方便临床观察伤口及渗液情况,有效引流伤口渗液,减少渗液对皮肤的侵蚀,促进皮肤的愈合,降低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减少敷料更换次数,进而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医护人员多次换药及更换床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它包括矩形的胶体敷贴层、吸液敷料层和透明薄膜层;
[0006]所述透明薄膜层,吸液敷料层和胶体敷贴层为自上而下的结构;
[0007]所述胶体敷贴层中心为直径1cm的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可根据伤口大小进行裁剪,以开口为中心形成8
×
5cm椭圆形放射状的导流压纹;
[0008]所述吸液敷料层位于胶体敷料层和透明薄膜层之间,固定粘贴于胶体敷贴层上;
[0009]所述透明薄膜层为矩形的透明薄膜,周边与胶体敷贴层周边粘贴连接,薄膜中心有三个直径为1cm的圆形引流洞口,引流洞口上有可撕除胶贴,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
[0010]还包括胶体敷贴层下方设有离型纸,所述离型纸底部根据胶体敷贴层的导流压纹部分的大小标注最大剪裁范围标识,剪裁范围内满印1cm2的正方形方格线,并标注可剪裁标识(11)。
[0011]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1)测量伤口直径,根据伤口大小剪裁胶体敷料层开口,开口剪裁范围可适当比伤口直径大0.5~1cm;
[0013](2)剪裁后抚平边缘毛刺,撕掉离型纸,将敷贴的胶体敷贴层开口对准伤口,有引流管的伤口可将引流管从胶体敷贴层开口穿出;
[0014](3)将透明薄膜层合适位置的引流管口上的胶贴撕除后从中穿出,胶体贴敷层由下往上粘贴排气,然后用手按压胶体贴敷层使其妥善固定于伤口上;则完成伤口的处理。
[0015]在使用透明伤口敷料前,先对伤口进行清理,对伤口进行简单的清理,尤其是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洁处理后,再将贴敷层粘贴在皮肤上。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贴在伤口上后,能有效引流并吸收渗液,敷料透明可直观伤口及渗液情况,同时适用于引流管伤口。
附图说明
[00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的敷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透明薄膜层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的吸液敷料层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敷料的胶体敷贴层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敷料的离型纸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吸液敷料层

1、导流压纹

2、圆形开口

3、引流洞口

4、胶体敷料层

5、透明薄膜层

6、可撕除胶贴

7、离型纸

8、最大裁剪范围标识

9、正方形方格线

10、可剪裁标识

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27]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效果将变得更加明显。
[0028]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包括矩形的胶体敷料层5、吸液敷料层1和透明薄膜层6,自上而下分别为透明薄膜层6,吸液敷料层1和胶体敷贴层5,所述胶体敷贴层5中心为直径1cm的圆形开口3,圆形开口3可根据伤口大小进行裁剪,以圆形开口3为中心形成8
×
5cm椭圆形且具有放射状的导流压纹2;所述吸液敷料层1位于胶体敷贴层5和透明薄膜层6之间,固定粘贴于胶体敷料层1上;所述透明薄膜层6为矩形的透明薄膜,周边与胶体敷贴层5周边粘贴连接,薄膜中心有三个直径为1cm的圆形引流洞口4,引流洞口4上有可撕除胶贴7,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
[0029]如图2所示,该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的透明敷料层6有三个散在分布的圆形引流洞口4,分别位于透明敷料层的中心下1/3、左侧中线上1/3处、右侧中线上1/3处,引流洞口4上有可撕除胶贴7,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
[0030]如图3所示,该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的胶体敷料层5中心为直径1cm的圆形开口3,圆形开口3可根据伤口大小进行裁剪,以圆形开口3为中心形成8
×
5cm椭圆形放射状的导流压纹2。
[0031]如图4所示,该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的吸液敷料层1位于胶体敷贴层5和透明薄膜层6之间,由可吸液棉构成。
[0032]如图5所示,该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的离型纸8位于胶体敷贴层5下方,底部根据胶体敷贴层5的导流压纹2部分的大小标注最大剪裁范围标识9,剪裁范围内满印大小为1cm2的正方形方格线10,并标注可剪裁标识11。
[0033]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原理如下:本专利技术自上而下分别为透明薄膜层1、吸液敷料层1、胶体敷料层5以及离型纸,所述吸液敷料层1位于胶体敷贴层5和透明薄膜层6之间,固定粘贴于胶体敷料层1上,内含可吸液材料,用于吸收引流液。所述透明薄膜层6为矩形的透明薄膜,方便观察伤口情况,周边与胶体敷贴层5周边粘贴连接,薄膜中心有三个直径为1cm的圆形引流洞口4,引流洞口4上有可撕除胶贴7,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使用本专利技术粘贴于伤口上时,可先测量伤口直径,根据伤口大小在离型纸8的可剪裁标识11范围内剪裁离型纸8和胶体敷料层5,将剪裁好的本专利技术粘贴于伤口上。如有伤口引流管,可根据需要撕除可撕除胶贴7,将引流管从引流洞口4伸出,方便引流。本专利技术的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贴在伤口上后,能有效引流并吸收渗液,敷料透明可直观伤口及渗液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矩形的胶体敷贴层(5)、吸液敷料层(1)和透明薄膜层(6);所述透明薄膜层(6),吸液敷料层(1)和胶体敷贴层(5)为自上而下的结构;所述胶体敷贴层(5)中心为直径1cm的圆形开口(3),圆形开口(3)可根据伤口大小进行裁剪,以开口为中心形成8
×
5cm椭圆形放射状的导流压纹(2);所述吸液敷料层(1)位于胶体敷料层(5)和透明薄膜层之间,固定粘贴于胶体敷贴层(5)上;所述透明薄膜层(6)为矩形的透明薄膜,周边与胶体敷贴层(5)周边粘贴连接,薄膜中心有三个直径为1cm的圆形引流洞口(4),引流洞口(4)上有可撕除胶贴(7),便于多根引流管从其中穿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渗液的透明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体敷贴层(5)下方设有离型纸(8),所述离型纸(8)底部根据胶体敷贴层(5)的导流压纹(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啸晓章浙忠边雪梅黄艳侠付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