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496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测量箱体,内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将测量箱体隔开的格栅、侧面设有恒温机构、外侧架设能够拍摄测量箱体内部的工业相机,每个格栅下端到测量箱体底端具有一段距离;测量机构,为多组,并对应位于相邻格栅、以及测量箱体内壁与临近格栅之间;每组测量机构包括透明结构且竖直布置的测量管、以及密封位于测量管下端且低于格栅的吸水网;测量管上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传感器;过滤箱体,将水通入测量箱体内并高于吸水网;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实现对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测量多组颗粒德润湿性,实时记录颗粒的润湿性效果。实时记录颗粒的润湿性效果。实时记录颗粒的润湿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物润湿性测量技术,属于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颗粒的润湿性指一种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或倾向性,涉及很多领域,比如矿物和煤炭的分选、石油工业、材料、粉末药物、化妆品等;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中,颗粒的润湿性能够反映着颗粒被润湿的能力。
[0003]矿物颗粒实际输送过程中,常采用露天输送系统,比如通过传送装置、卸料装置使得矿物颗粒输送移动中完成堆垛、取料等工序,此时颗粒将直接与大气接触,导致微小颗粒将大量扩散、污染周边环境,严重时甚至诱发煤尘爆炸事故;通过喷雾降尘技术,增加矿物颗粒的含水量,可以有效地抑制悬浮颗粒的产生,这也是矿业综合开采工作面最有效率的降尘手段之一。因此掌握颗粒的润湿性对喷雾降尘、颗粒浮选至关重要。
[0004]现有颗粒润湿性测量常采用润湿角法、微量热法,这两种方法操作复杂,对实验操作、样品制备的要求较高,只能测定矿物一点的润湿性,且无法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从而得到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实现对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测量多组颗粒德润湿性,实时记录颗粒的润湿性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包括:
[0007]测量箱体,位于支撑平台上方、内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将测量箱体隔开的格栅、侧面设有恒温机构、外侧架设能够拍摄测量箱体内部的工业相机,每个格栅下端到测量箱体底端具有一段距离;
[0008]测量机构,为多组,并对应位于相邻格栅、以及测量箱体内壁与临近格栅之间;每组测量机构包括透明结构且竖直布置的测量管、以及密封位于测量管下端且低于格栅的吸水网;测量管上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传感器;
[0009]过滤箱体,位于支撑平台下方,将水通入测量箱体内并高于吸水网。
[0010]进一步的,所述测量箱体底部设有排水管,一侧下部通过进水管与过滤箱体连接、另一侧下部通过出水管与过滤箱体连接,使得水形成回路;
[0011]进水管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泵体和电磁阀;
[0012]测量箱体上出水管的接口处低于其上进水管的接口处。
[0013]进一步的,所述测量箱体靠近进水管处竖直设有挡水板;
[0014]挡水板下端与测量箱体密封连接、上端高于吸水网。
[0015]进一步的,沿着进水至出水方向,多个测量管的直径逐渐变小,吸水网的直径相应
的变小。
[0016]进一步的,所示测量管上同向设有刻度尺。
[0017]进一步的,所述恒温机构具有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制的制冷组件和加热组件;
[0018]制冷组件和加热组件的输入端均横向贴设在测量箱体内;
[0019]测量箱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0020]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门周侧采用保温材料、中间位置为双层玻璃且之间形成真空结构;
[0021]保温门上位于测量箱体的内部一侧设有灯带、开闭端与测量箱体密封接触的磁块。
[0022]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等间隔开设有长72.5cm、宽30mm的长方形网格,每个格栅50之间相距184mm。
[0023]本专利技术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的使用方法,恒温机构能够保持测量箱体内的温度和湿度不变,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将测量机构放置在测量箱体内,实现实时记录位于测量管内颗粒的润湿性效果,并采集相应数据,处理更加方便;
[0024]不仅实现对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测量多组颗粒德润湿性,实时记录颗粒的润湿性效果,处理更加方便。
[0025]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6]a.启动恒温机构,使得测量箱体内温度维持一定范围内;
[0027]b.使用胶带将吸水网进行密封,向测量管内添加测试用的颗粒,并多次振荡,使得颗粒高度达到测试高度;
[0028]c.将吸水网上的胶带去除,测量管通过支撑架竖直放入测量箱体内,并使得测量管下端的吸水网低于格栅、高于测量箱体底端;当进行多个测量机构测试时,可将不同的测量管放入在相邻格栅、以及测量箱体内壁与临近格栅之间;
[0029]将测量箱体封闭,工业相机放置在测量箱体一侧,并调整好相应高度,使得其对准测量管;
[0030]d.将过滤箱体内的水从进水管先通入测量箱体与挡水板之间的容腔内、溢出后的水再逐渐浸没吸水网、最终从出水管回流至过滤箱体内;
[0031]e.测量箱体下端的水从吸水网进入测量管上升、并使得颗粒润湿,并且工业相机实时拍摄测量管内水与颗粒上升高度;
[0032]f.重复步骤a

e进行多次试验且测量后,分析计算机得到数据取均值和方法,得到颗粒润湿性的测量结果。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将测量机构放置在封闭的测量箱体内,恒温机构能够保持测量箱体内的温度和湿度不变,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将过滤箱体中的水通入测量箱体内并高于吸水网,不仅能够测量多组颗粒德润湿性,而且实时记录位于测量管内颗粒的润湿性效果,并采集相应数据,结构简单紧凑、处理更加方便;
[0034]由于过滤箱体内的水从进水管先通入测量箱体与挡水板之间的容腔内、溢出后的水再逐渐浸没吸水网、最终从出水管回流至过滤箱体内,一方面通过容腔来减少水流进入的冲击,通过溢出水的方式使得水逐渐浸没相应吸水网,避免水流飞溅造成测量管内颗粒润湿性的测量偏差,另一方面实现水的循环、保障位于测量箱体内的水处于稳定动态、且清
洁状态;
[0035]由于沿着进水至出水方向,多个测量管的直径逐渐变小,因此使得测量机构在同一环境下,实现颗粒位于不同直径的测量管内湿润性的测量,方便进行对比。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3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测量箱体内部示意图(忽略保温门);
[003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主视图;
[0039]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右视图(增加工业相机放置位置);
[004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温门示意图;
[0041]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测量机构示意图;
[0042]图中:10、支撑平台,20、测量箱体,21、保温门,22、挡水板,23、排水管,24、磁块,25、灯带;
[0043]30、过滤箱体,31、进水管,32、泵体,33、出水管;
[0044]40、控制器,41、传感器;
[0045]50、格栅,60、测量机构,61、测量管,62、吸水网,63、支撑架,64、刻度尺,70、恒温机构,80、工业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箱体(20),位于支撑平台(10)上方、内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将测量箱体(20)隔开的格栅(50)、侧面设有恒温机构(70)、外侧架设能够拍摄测量箱体(20)内部的工业相机(80),每个格栅(50)下端到测量箱体(20)底端具有一段距离;测量机构(60),为多组,并对应位于相邻格栅(50)、以及测量箱体(20)内壁与临近格栅(50)之间;每组测量机构(60)包括透明结构且竖直布置的测量管(61)、以及密封位于测量管(61)下端且低于格栅(50)的吸水网(62);测量管(61)上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传感器(41);过滤箱体(30),位于支撑平台(10)下方,将水通入测量箱体(20)内并高于吸水网(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箱体(20)底部设有排水管(23),一侧下部通过进水管(31)与过滤箱体(30)连接、另一侧下部通过出水管(33)与过滤箱体(30)连接,使得水形成回路;进水管(31)上设有与控制器(40)连接的泵体(32)和电磁阀;测量箱体(20)上出水管(33)的接口处低于其上进水管(31)的接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箱体(20)靠近进水管(31)处竖直设有挡水板(22);挡水板(22)下端与测量箱体(20)密封连接、上端高于吸水网(6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进水至出水方向,多个测量管(61)的直径逐渐变小,吸水网(62)的直径相应的变小。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测量管(61)上同向设有刻度尺(64)。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矿物颗粒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机构(70)具有均与控制器(40)连接并受控制的制冷组件和加热组件;制冷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道龙金凡博王崧全崔玉明胡宁宁郭永波陈天驰夏友涛段海潮汤金晶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