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433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所述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包括:CST驱动设备;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所述CST驱动设备的内壁上;出水导管,所述出水导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的一端;水箱,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出水导管的一端;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散热铜管,所述散热铜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的一端;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水管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具有能够自动控制冷却水流量、具有水温控制功能、降温效果较好的优点。降温效果较好的优点。降温效果较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矿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煤矿井下胶带运输机CST由风冷改为水冷后,由于不能精确控制冷却水的流量大小与开停,经常因疏忽忘记开停或者将闸阀开至最大造成因井下水压大冲坏密封导致故障频频发生,进一步增加了材料的消耗与检修工作量。为解决此问题,确保CST正常运转,降低成本消耗及检修工作量,结合实际设计了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控制冷却水流量、具有水温控制功能、降温效果较好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包括:CST驱动设备;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所述CST驱动设备的内壁上;出水导管,所述出水导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的一端;水箱,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出水导管的一端;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散热铜管,所述散热铜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的一端;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水管的一端;进水导管,所述进水导管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的出水端,所述进水导管与所述冷却管相连通;第一降温机构,所述第一降温机构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上;多个第二散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均设置的所述水箱上。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降温机构包括散热鳍片和多个第一风扇,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上,多个所述第一风扇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上。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包括矩形槽、半导体制冷片和第二风扇,所述矩形槽开设在所述水箱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所述矩形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相对应。
[0008]优选的,所述CST驱动设备的内壁上设置有油温传感器,所述水箱的内壁上设置有水温传感器。
[0009]优选的,所述水箱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冷却水泵、多个第一风扇、多个半导体制冷片、多个第二风扇、油温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开设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上设置有密封盖。
[0011]优选的,所述进水导管上设置有电磁流量阀,所述电磁流量阀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水箱可以存储冷却水,通过散
热铜管可以将冷却水的热量导入第一降温机构,通过冷却水泵能够使冷却水在该系统内进行循环,通过冷却管可以对CST驱动设备内的冷却油进行降温,通过第一降温机构可以对升温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通过多个第二散热机构可以进一步降低水箱内的冷却水水温,通过散热鳍片和多个第一风扇相配合可以对升温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通过多个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快速的降低水箱内的水温,通过多个第二风扇可以带走多个半导体制冷片背部的热量,通过油温传感器可以对CST驱动设备内冷却油的油温进行监测,通过水温传感器能够对水箱内的水温进行监测,通过控制器可以对该系统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注水口可以向水箱内注入冷却水,通过密封盖可以对注水口进行封闭,通过电磁流量阀可以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所示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所示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1、CST驱动设备;2、冷却管;3、出水导管;4、水箱;5、第一导水管;6、散热铜管;7、第二导水管;8、冷却水泵;9、进水导管;10、散热鳍片;11、第一风扇;12、矩形槽;13、半导体制冷片;14、第二风扇;15、油温传感器;16、水温传感器;17、控制器;18、注水口;19、密封盖;20、电磁流量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请结合参阅图1

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包括:CST驱动设备1;冷却管2,所述冷却管2设置在所述CST驱动设备1的内壁上;出水导管3,所述出水导管3设置在所述冷却管2的一端;水箱4,所述水箱4设置在所述出水导管3的一端;第一导水管5,所述第一导水管5设置在所述水箱4上;散热铜管6,所述散热铜管6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水管5的一端;第二导水管7,所述第二导水管7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6的一端;冷却水泵8,所述冷却水泵8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水管7的一端;进水导管9,所述进水导管9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8的出水端,所述进水导管9与所述冷却管2相连通;第一降温机构,所述第一降温机构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6上;多个第二散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均设置的所述水箱4上,通过水箱4可以存储冷却水,通过散热铜管6可以将冷却水的热量导入第一降温机构,通过冷却水泵8能够使冷却水在该系统内进行循环,通过冷却管2可以对CST驱动设备1内的冷却油进行降温,通过第一降温机构可以对升温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通过多个第二散热机构可以进一步降低水箱4内的冷却水水温。
[0020]所述第一降温机构包括散热鳍片10和多个第一风扇11,所述散热鳍片10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6上,多个所述第一风扇11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10上,通过散热鳍片10和多个第一风扇11相配合可以对升温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
[0021]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包括矩形槽12、半导体制冷片13和第二风扇14,所述矩形槽12
开设在所述水箱4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3设置在所述矩形槽12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风扇14设置在所述水箱4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14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3相对应,通过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3可以快速的降低水箱4内的水温,通过多个第二风扇14可以带走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3背部的热量。
[0022]所述CST驱动设备1的内壁上设置有油温传感器15,所述水箱4的内壁上设置有水温传感器16,通过油温传感器15可以对CST驱动设备1内冷却油的油温进行监测,通过水温传感器16能够对水箱4内的水温进行监测。
[0023]所述水箱4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7,所述控制器17与所述冷却水泵8、多个第一风扇11、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3、多个第二风扇14、油温传感器15和水温传感器16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17可以对该系统进行自动控制。
[0024]所述水箱4的顶部开设有注水口18,所述注水口18上设置有密封盖19,通过注水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CST驱动设备;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所述CST驱动设备的内壁上;出水导管,所述出水导管设置在所述冷却管的一端;水箱,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出水导管的一端;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散热铜管,所述散热铜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的一端;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水管的一端;进水导管,所述进水导管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的出水端,所述进水导管与所述冷却管相连通;第一降温机构,所述第一降温机构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上;多个第二散热机构,多个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均设置的所述水箱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ST冷却水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机构包括散热鳍片和多个第一风扇,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所述散热铜管上,多个所述第一风扇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ST冷却水自动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涛周保勤赵占鹏史磊刘如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黄陵二号煤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