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德隆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411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包括两外框架、两交叉折叠结构、两坐垫支撑杆、坐垫、两靠背支撑杆和靠背,各外框架分别由两水平杆与两垂直杆所组成口字状,各垂直杆皆设有一凸伸的限位块,位于前侧的两垂直杆套合有前移动件,位于后侧的两垂直杆套合有后移动件;两交叉折叠结构设置于两外框架之间,每一交叉折叠机构上面的枢接端分别枢接于两前移动件和两后移动件,下面的枢接端对应枢接于各垂直杆近下端部;各坐垫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移动件和后移动件上;两靠背支撑杆分别连接于两外框架后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稳固、简单、椅背支撑杆可随交叉折叠结构的折叠而自动快速收合、符合人体乘坐姿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折叠椅,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
技术介绍
参照图1至图5,为原先的可横向收合的折叠椅结构,主要包括两主框架61、两内 框架62与四个弓型弹片63,其中,该两主框架61外观呈"口"字状并竖直设置于左右两侧, 而两内框架62外观为"n "字状,该两内框架62的四纵边两两相互成一角度交错,其四纵 边上端的适当处分别通过一弓型弹片63与两主框架61四纵边的中段部位活动连接,两内 框架62四纵边的下端则与两主框架61四纵边的底端枢接,而坐垫64则直接装设于两内框 架62顶部横边之间。 上述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具有以下缺点 —,在展开时,参照图1、图2,并配合图3、图4,必须两手握住内框架62上端的横 边,然后施力下压,通过弓型弹片63的弹性位移将位移点一 71的位置移动到位移点二 72 的位置,在位移点二 72的位置到位移点三73的位置时,因弓型弹片63的弹性,将会瞬间移 动到位移点73的位置,此时弓型弹片63与内框架62上段部份所形成的夹角74则由大变 小,此夹角74将为成为夹断手指的隐形杀手,即当要撑开折叠椅时,在正常的使用时,两手 必须要握住两内框架62上端横边中央处再下压,如此才能避开夹角74夹断手指的危险,问 题是使用者有可能会握在两内框架62上端横边的前缘处,此时,部份手指将落入此夹角74 间,如此将造成可怕的断指后果,此种暇疵的设计结构,实为一大缺失。 二,在收合时,参照图1、图2,并配合图3、图4,因弓型弹片63的关系,为了让位移 点三73的位置移动到位移点二72的位置,须用相当大的力量来向内收合内框架62,因此必 须借脚底部来踏住主框架61的底部横边作为稳定的基础,以方便对两内框架62向内施力, 此收合动作不但复杂,且当两手握住两内框架62上端的横边时,手背亦会受主框架61的碰 撞,将导致收合时施力受限,而产生收合的困难等情况。 三,在组装时,四支弓型弹片63的两端分别与主框架61及内框架62相互枢接,因 此每个枢接点的位置须相当的精准,只要有一个弓型弹片63的枢接点有误差,将会影响到 其它三支弓型弹片63的运作,如此精准的四支弓型弹片63组装要求,会导致生产效率大大 降低,从而大大影响市场竞争力。 四,参照图l和图4,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其使用者的重量完全靠四支弓型弹片63 的支撑,而每个弓型弹片63以近水平的方式承受竖直方向上的力,极易变形,将导致整个 机构的瘫痪。 五,坐垫64直接装设于两内框架62之间,而两内框架62则被两主框架61包括于 其间,因此其坐垫面积与长度受内框架62限制,而无法延伸出去,使乘坐者双腿容易碰撞 到两内框架62的前端缘(如图5所示),而无舒适感。 参照图6、图7,为申请人为了改善上述以往折叠椅结构,于本申请之前所申请的 台湾申请案号第097211655号的新型专利"一种导演椅结构",其结构主要包含有扶手杆01、脚杆02、导杆03、靠背支撑杆04与连接板05,其中,扶手杆01与脚杆02通过内部穿设导杆03而串联,于扶手杆01与脚杆02杆身上各固定套设有一固定套06,而连接板05两两交叉连接,而组成U字型与倒U字型交错的连动结构,该连动结构的两端连接于固定套06上,当整体结构收合时,连动结构带动扶手杆Ol上提,导杆03即外露并提供收合时所上升的长度,使扶手杆01与脚杆02仍保持连接状态,而靠背支撑杆04则通过手动旋转靠合于扶手杆01上而完成收合。 然而,申请人认为上述结构仍未能达到尽善尽美,故申请人对该方案作了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原先的可横向收合的折叠椅结构的各种缺陷,并对申请人的先前申请案进行改进。 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包括两外框架、两交叉折叠结构、两坐垫支撑杆和连接于该两坐垫支撑杆之间的坐垫、两靠背支撑杆和连接于该两靠背支撑杆之间靠背,各外框架分别由两水平杆与两垂直杆所组成口字状,各垂直杆适当处皆设有一凸伸的限位块,位于前侧的两垂直杆于对应限位块上方可滑动地套合有前移动件,位于后侧的两垂直杆则于对应限位块上方可滑动地套合有后移动件;两交叉折叠结构设置于两外框架之间,每一交叉折叠机构具有上下两对枢接端,上面的枢接端分别枢接于两前移动件和两后移动件,下面的枢接端对应枢接于各垂直杆近下端部;各坐垫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移动件和后移动件上;两靠背支撑杆分别连接于两外框架后侧。 所述交叉折叠机构包括四根曲杆,该四根曲杆形成左右排列的两个交叉结构,其中,两根互相连接的、且分别位于不同交叉结构中曲杆的连接端呈弯曲状,使连接部分形成圆角,组成一个U字形与一个倒U字形交错的结构。 所述坐垫支撑杆的前端部向前延伸,该延伸部形成一斜向下的弯折部。 所述各外框架上端水平杆的下方近后侧转角处凸设有一靠背支撑杆连接块,各靠背支撑杆包括一装置座及连接于该装置座上并向上延伸的支撑杆,该装置座设有一可半包围于对应垂直杆近上端部后侧的定位槽以及位于该定位槽两侧并向前延伸与所述靠背支撑杆连接块连接的两个摆臂。 上述装置座的两摆臂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靠背支撑杆连接块连接,该连接件为"门"形,其两端部与所述靠背支撑杆连接块枢接,其中间部分的两端与所述装置座的两摆臂枢接。 上述装置座的两摆臂也可直接枢接于所述靠背支撑杆连接块上,该装置座与对应的后移动件之间通过一连杆连接,该连杆一端与装置座枢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移动件可转动并可滑动地连接。 上述装置座及其两摆臂的底面形成一由后下方朝前上方延展的斜面。 所述前侧的交叉折叠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低于后侧的交叉折叠机构。 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本专利技术的外框架一体成型,较为稳固;二,本专利技术的前移动件与后移动件可直接于垂直杆上下滑动,以便于两交叉折叠机构折合,而不需再另设导杆,使结构更加简化;三,本专利技术折叠椅收合时时,因后移动件上升而碰触椅背支撑杆底端的装置座的斜面,使椅背支撑杆往前旋转靠合于外框架上,从而可自动快速收合;四,本专利技术后侧的交叉折叠机构高于前侧的交叉折叠机构,而形成一后高前低的结构,符合人体乘坐姿势,使乘坐者大腿部下方不易碰撞前侧的交叉折叠机构而产生不适感。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横向收合椅拆除坐垫及靠背后的立体展开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横向收合椅拆除坐垫及靠背后的立体收合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横向收合椅拆除坐垫及靠背后的收合动作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横向收合椅拆除坐垫及靠背后的展开动作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的横向收合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申请人的先前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097211655号"一种导演椅结构"拆除坐垫及椅背后的立体展开图; 图7为申请人的先前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097211655号"一种导演椅结构"拆除坐垫及椅背后的立体收合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展开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前视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及椅背;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椅背支撑杆与外框架的连接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横向收合的折叠椅,包括两外框架、两交叉折叠结构、两坐垫支撑杆和连接于该两坐垫支撑杆之间的坐垫、两靠背支撑杆和连接于该两靠背支撑杆之间靠背,其特征在于:各外框架分别由两水平杆与两垂直杆所组成口字状,各垂直杆适当处皆设有一凸伸的限位块,位于前侧的两垂直杆于对应限位块上方可滑动地套合有前移动件,位于后侧的两垂直杆则于对应限位块上方可滑动地套合有后移动件;两交叉折叠结构设置于两外框架之间,每一交叉折叠机构具有上下两对枢接端,上面的枢接端分别枢接于两前移动件和两后移动件,下面的枢接端对应枢接于各垂直杆近下端部;各坐垫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移动件和后移动件上;两靠背支撑杆分别连接于两外框架后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隆
申请(专利权)人:陈德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