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409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属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彼此连接的主浮体、多个采集网以及配重块,采集网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浮体与配重块之间,任一采集网在其上方浮动连接有副浮体,所述采集网包括其内侧固定的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所述采集网上端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对石块固定且相对采集网转动连接,相邻所述采集网之间设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上滑动连接有清污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对水下着生生物实现准确、稳定采集,且具有操作便利性,提高了采集效率。提高了采集效率。提高了采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监测
,具体涉及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着生藻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也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可将无机营养元素转移至更高级的有机生命体,担负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任务,其主要附着在石头、水生植物、沉积物、砂粒、水生动物等基质上,受外来干扰敏感性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水域水质状况,着生藻类是评价水域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
[0003]目前,着生藻类的采集主要是将生活在石头、木头或植物等基质上的藻类用牙刷等工具刷入样品瓶,然后加甲醛溶液固定。而这类采集方法和装置不能很好地测量着生藻的采样面积,也无法浓缩样品至固定的体积,在操作过程中难以快捷、准确地采集样品;且部分水域存在暗流,容易造成非藻类物质和其他生物附着装置入水部分,降低采集准确度的同时增大了回收人员落水危险。
[0004]申请号为US13330355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藻类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过滤系统,过滤系统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包括引导流体通过的渗透物通道,第二流体通路包括截流物通路,截流物通路绕过过滤器,过滤系统包括推动流体通过过滤器的活塞系统。该专利技术能实现对藻类的分流过滤以及采集,解决了水流将藻类从筛网移除时对藻类造成的严重稀释问题,且通过活塞作用水与空气刮除并收集藻类,提高了收集效率。但该专利技术在无法实现对水中着生藻类集中采样,容易因为采样时浓度问题降低准确度,同时采集量也无法得到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且集采集、清洗、浓缩于一体的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包括:主浮体和上下间隔设置的采集网,采集网上端开口且固定石块,任一采集网上方连接有副浮体,顶部的副浮体与主浮体之间固定有主绳体,任一采集网底部固定有连接绳,底部的连接绳在下方末端固定有配重块。主浮体漂浮于水面,配重块提供装置下沉重力,采集网通过副浮体在水下稳定悬浮,着生藻类可透过采集网附着在固定石块上,且采集网对外部生物阻拦降低着生藻类脱落可能,呈串联布设的采集网提高了多深度采集范围,扩大了采集效率的同时,实现一次采集获得同一水域的多深度数据,以便形成对照组来提高数据测算准确度。
[0007]优选地,采集网内设有上下间隔的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第一橡胶圈与第二橡胶圈的外侧边缘均与采集网网体内侧固定,第一橡胶圈与第二橡胶圈之间固定有多条弹性绳,弹性绳连接有浮球。第一橡胶圈与第二橡胶圈实现采集网内部支撑,保持采集网扩展形态,避免采集网自身缠绕失去采集作用,同时也避免采集网横向收缩与固定的石块摩擦
断裂,水下暗流波动时第一橡胶圈与第二橡胶圈能通过弹性绳和浮球相互靠近,从而带动柔性的采集网在水中纵向收缩,通过减小网体与水流的接触面来降低采集网的晃动,避免装置离开目标水域采集,提高采集准确度,也避免各连接绳体过分受拉断裂。
[0008]优选地,第一橡胶圈内侧环绕布设有第一橡胶条,第二橡胶圈内侧环绕布设有第二橡胶条,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在投影上呈错位布设。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形成采集网内上下两层的阻拦面,一方面能收集脱落的着生藻类,另一方面阻挡从采集网底部向上移动的生物,降低着生藻类被啃食脱落几率,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通过相邻的缝隙对底部上浮的着生藻类过滤,阻挡泥沙、碎石,避免采集网堵塞,底部暗流向上涌动时,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通过摆动形变对水流缓冲,降低底部暗流冲击石块导致着生藻类脱落几率,保证采集效率,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分别提高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圈中心处重量,有助于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圈保持垂直姿态悬浮或在轴向上伸缩,降低石块横向晃动几率,提高采集效果。
[0009]优选地,采集网在上端口固定有连接环,连接环横向对称开设有圆孔,连接环内侧同轴布设有对石块固定的固定环,固定环内侧开设环槽,固定环外侧对称固定有手柄,手柄穿过圆孔,手柄相对圆孔转动连接,固定环上端面设有刻度。固定环通过其内侧开设的环槽便于固定石块,将石块朝上的一面清洁干净后,通过手持手柄在圆孔内转动使固定环带动石块洁净面朝下,便于无污染操作石块,将采集网伴随石块投身入水中,待藻类附着后取出采集网,转动手柄使采集面朝上,通过刻度便于估算采样面积,估算完成后取下石块通过生物网过滤浓缩藻类并导入采样瓶。
[0010]优选地,连接环在圆孔位置处同轴固定有套筒,套筒在壁体上开设滑槽,手柄穿过套筒并固定有限位柱,限位柱配合设置于滑槽内。限位柱在滑槽内转动至上、下方的行程终点时,固定环的上端面分别正对于上方,便于操作手柄时固定环的朝向控制,同时滑槽限制手柄转动范围,降低手柄受水流扰动而转动的可能,避免石块反复翻转造成附着藻类脱落的几率。
[0011]优选地,连接绳上设置有清污组件,清污组件包括位于连接绳外侧的浮动环,浮动环内侧固定有配重片,配重片上下端面环绕布设有转轴,转轴在末端转动连接有圆球,圆球与连接绳接触设置。浮动环形成连接绳外侧防护,浮动环手水流作用带动配重片在连接绳上滑动时,圆球与连接绳接触并发生转动,有利于清除连接绳上缠绕的植物以及附着生物,降低底部附着藻类在上浮途中受到破坏以及污染的可能,提高检测精度,同时避免附着生物过重导致连接绳、主绳体和副绳体断裂,配重片通过增重降低了连接绳在水中的晃动频率,提高装置整体在水下悬浮垂直度,进一步提高采集准确度和保证采集量。
[0012]优选地,配重片在内壁开设有内凹面。配重片的内凹面与连接绳形成间隙,水体通过间隙时流体轨迹被改变,形成了加速水流,一方面有助于清除配重片内侧缝隙残留污垢,另一方面加速水流提高浮动环在连接绳上上下滑移频率,提高清洁效果的同时驱赶周围靠近生物,提高采集稳定性。
[0013]优选地,浮动环在外侧壁中部环绕布设有防护板,防护板包括上下两侧的导流面,导流面为内凹球面且凹陷方向朝防护板中部外侧,防护板阵列开设透水孔。横向水流接触防护板时带动浮动环在连接绳外侧转动,从而消除横向水流冲击,纵向水流与导流面接触被导流,消除纵向水流冲击,从而使采集网趋于平稳,旋转时水体快速通过透水孔形成气
泡,有助于促进藻类的上浮收集,同时气泡在采集网周围爆裂能清除卡在网眼的石子和污渍,实现清洁。
[0014]优选地,浮动环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弹簧,弹簧套设于连接绳外。弹簧通过形变缓冲浮动环与上方的采集网以及与下方的副浮体的撞击,防止采集网和副浮体破损,且通过形变复位进一步提高浮动环的上下摆动频率,有助于浮动环带动防护板驱赶周微生物。
[0015]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串联布设的采集网以及翻转设置固定石块的固定环,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集网串连并悬浮于水中,提高采集范围;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形成采集网内侧支撑防止网体缠绕,并能相对移动从而收缩采集网,减水体冲击引起的网体晃动以提高采集稳定性;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能阻隔底部上浮的生物以及泥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包括:主浮体(1)和上下间隔设置的采集网(2),其特征是:所述采集网(2)上端开口且固定石块,任一所述采集网(2)上方连接有副浮体(3),顶部的所述副浮体(3)与所述主浮体(1)之间固定有主绳体(10),任一所述采集网(2)底部固定有连接绳(4),底部的所述连接绳(4)在下方末端固定有配重块(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采集网(2)内设有上下间隔的第一橡胶圈(21)和第二橡胶圈(22),所述第一橡胶圈(21)与第二橡胶圈(22)的外侧边缘均与所述采集网(2)网体内侧固定,所述第一橡胶圈(21)与所述第二橡胶圈(22)之间固定有多条弹性绳(23),所述弹性绳(23)连接有浮球(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橡胶圈(21)内侧环绕布设有第一橡胶条(25),所述第二橡胶圈(22)内侧环绕布设有第二橡胶条(26),所述第一橡胶条(25)与所述第二橡胶条(26)在投影上呈错位布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着生藻类采集浓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采集网(2)在上端口固定有连接环(6),所述连接环(6)横向对称开设有圆孔(60),所述连接环(6)内侧同轴布设有对石块固定的固定环(61),所述固定环(61)内侧开设环槽(62),所述固定环(61)外侧对称固定有手柄(63),所述手柄(63)穿过所述圆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荣周小峰许开平叶小凡陆宇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