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04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机,包括: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延伸段,延伸段的一端与发声段连接,延伸段的另一端向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在佩戴状态下,延伸段与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连接部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耳部上侧向耳部下侧弯曲延伸;在佩戴状态下,弯曲与耳部的后侧形成第二接触位置;对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作为耳部对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佩戴舒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佩戴舒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佩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消费性电子产品
,特别涉及一种佩戴舒适的耳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耳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办公室环境中以及在任何地方听音乐或娱乐时都被广泛使用。
[0003]目前的开放式耳机大多都是采用耳机本身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来实现佩戴,该种佩戴方式会对耳朵产生压迫变形,从而容易产生疼痛,这种佩戴方式舒适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耳机,旨在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性,提升用户体验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主体部、连接部和弯曲部;
[0006]所述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发声段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另一端向所述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所述发声段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发声段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所述耳部的前侧经耳部的上沿向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与所述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
[0007]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弯曲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上而下沿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
[0008]所述弯曲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耳部的后侧的轮廓向下延伸,并且与所述耳部的后侧或头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0009]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将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分别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0010]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三接触位置,
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三接触点,将所述第三接触点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一自由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0019]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
[002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曲部均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
[002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内部设置有连接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弯曲部的弹性金属条,所述弹性金属条直径大于等于0.8mm。
[00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曲部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的形状、重合的比例和位置均不变。
[002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点相应的位置形成针对所述耳机的第一支撑力F1,所述第一支撑力F1向外指向上侧,且与X方向的夹角为大于60
°
小于150
°

[002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相应的接触位置位于上耳根与耳轮结节的上顶点之间。
[002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的长度L方向自所述耳部的耳轮脚向对耳轮方向延伸。
[002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耳甲腔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三接触位置。
[002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沿厚度方向包括用于配合耳甲腔的嵌合部分、以及位于耳甲腔外的外壳部分,所述第三接触位置位于所述嵌合部分上,所述嵌合部分的厚度h3为2

10mm。
[002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自与所述延伸段连接的一端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朝远离所述耳部的耳屏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所述发声段靠近所述耳屏的底面与所述耳屏存在间隙d,所述间隙d大于等于0。
[002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三接触点在空间中构成三角形。
[003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具有朝所述耳部的耳孔凸起的凸台,所述出声孔设于所述凸台上。
[003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接触点与第三接触点在冠状轴方向上的距离为3.5

13.5mm。
[003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发声段弯曲过渡位置的朝向耳部一侧的具有过渡曲线,所述过渡曲线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曲线对应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1

10mm。
[003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自靠近所述发声段的一端向另一端横截面积逐渐缩小。
[003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厚度h1为8

20mm。
[003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相对于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0.2

1。
[003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15

25mm。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连接部和弯曲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发声段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另一端向所述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所述发声段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发声段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所述耳部的前侧经耳部的上沿向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与所述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弯曲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上而下沿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所述弯曲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耳部的后侧的轮廓向下延伸,并且与所述耳部的后侧或头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将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分别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端的最小距离不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三接触位置,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三接触点,将所述第三接触点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
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一自由端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曲部均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内部设置有连接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弯曲部的弹性金属条,所述弹性金属条直径大于等于0.8mm。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曲部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的形状、重合的比例和位置均不变。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点相应的位置形成针对所述耳机的第一支撑力F1,所述第一支撑力F1向外指向上侧,且与X方向的夹角为大于60
°
小于150
°
。1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炬廖礼进李浩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十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