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61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洪减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包括:闸门、闸门侧板、闸门底板以及棘爪组件、棘轮、手控组件与手控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翻板闸无需人员值守,当闸前水位与闸门上沿齐平时,闸门处于翻转临界状态;当闸前水位高于闸门上沿时,水力力矩大于闸门的自重力矩,闸门在水压力作用下自动翻转开启,闸门开始过流泄水;当泄水达到一定时间后,闸前水位下降,低于闸门上沿,水力力矩小于闸门的自重力矩,闸门在自重作用下自动翻转关闭,从而可以控制闸前水位在正常蓄水位。当需要保证最大泄洪时,通过手控开关控制棘爪组件,使得闸门只能在水力作用下单向开启,闸门只能越开越大,从而保证最大泄流。大泄流。大泄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


[0001]本技术涉及防洪减灾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日益频发,我国极端暴雨天气明显增加,全国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标准洪水。而超标准洪水已成为我国水库漫顶溃决的主因。经统计,漫顶是我国溃坝的主要成因,其中因超标准洪水导致的漫顶溃坝占全部漫顶溃坝比例高达90%以上,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日益频发直接相关,小型水库溃坝占总数90%以上,水库一旦溃坝,将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不利影响。小型水库一般采用开敞式溢洪道,一旦遭遇超标准洪水,泄洪流量不足,导致水库水位持续上涨,最终漫顶,形成溃坝事故。
[0003]目前,小型水库的溢洪道大多数用混凝土浇筑形成固定高度的溢水通道,在极端天气下,不足以满足超标准洪水的泄量要求,因此,在极端强降雨日益频发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小型水库灵活且良好地抵御超标准洪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解决小型水库溢洪道泄洪能力差的问题。
[0005]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包括:闸门、设置在溢洪道的闸门侧板与闸门底板以及设置在闸门侧板外壁的控制室;
[0006]闸门的两端通过闸门轴与闸门侧板转动连接;
[0007]控制室内部设有棘爪组件、棘轮与手控组件,棘轮转动连接在闸门轴上且与棘爪组件活动相接,通过棘爪组件控制棘轮单向或双向旋转;
[0008]手控组件通过闸门轴与闸门连接并控制闸门转动。
[0009]进一步地,上述控制室由控制室侧板、控制室顶板与控制室底板合围而成,控制室侧板外设有旋转阻尼器,控制室顶板上设有手控开关。
[0010]进一步地,上述棘爪组件包括棘爪、棘爪固定轴与侧连杆,棘爪设置在两个侧连杆之间且棘爪的尾端连接在棘爪固定轴上,侧连杆连接在棘爪连杆上,棘爪连杆通过连杆定位套滑动设置在控制室顶板上。
[0011]进一步地,上述手控组件包括蜗轮、蜗杆与手柄连接杆,蜗轮与蜗杆相啮合,蜗杆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上,蜗杆的一端通过万向连接件与手柄连接杆连接,手柄连接杆设置在直线轴承固定板上,直线轴承固定板固定在控制室顶板的下壁。
[0012]进一步地,上述靠近控制室一侧的闸门轴上套设有棘轮与蜗轮,蜗轮通过第一限位套与闸门轴固定连接,棘轮通过第二限位套与闸门轴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地,上述闸门轴的端部套设在旋转阻尼器上。
[0014]进一步地,上述手控开关包括竖轴、定位杆、第三限位套和操作握柄,竖轴的两端分别与定位杆、轴承座连接,定位杆设置在两个第三限位套上,第三限位套安装在控制室顶板上,操作握柄转动设置在定位杆上。
[0015]进一步地,上述闸门沿溢洪道水流的截面呈水滴形,其大端与闸门底板相接;闸门上设有配重孔与安装孔,安装孔位于闸门的中下端。
[0016]进一步地,上述闸门轴上套设有止水环与密封圈,密封圈位于闸门侧板内部,止水环与闸门侧板的外壁相紧贴。
[0017]进一步地,上述相对设置的闸门侧板之间设有多根横向支杆。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的翻板闸无需人员值守,在洪水发生前根据天气预报设置好闸门的状态,即可在水压的作用下自动开启泄洪,极大减少了防汛值守压力。
[0020](2)本技术的翻板闸可以人为控制闸门的启闭程度,便于对不同泄洪量进行灵活调控,同时不同流速的水流也避免了闸门口处的淤积。
[0021](3)本技术的翻板闸可靠性高,整体结构全部采用机械结构,无需供电,没有电子元器件等精密设备,适用于恶劣环境,造价经济。
[0022](4)本技术不仅适用于小型水库,也适用于小型河道拦河取水工程及景观工程等,同时具备自动泄洪、无人值守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中闸门与棘轮连接的示意图一;
[0025]图3为本技术中闸门与棘轮连接的示意图二;
[0026]图4为本技术中控制室内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7]图5为本技术中控制室内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8]图6为本技术中控制室内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9]图7为运用本技术中闸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0

闸门;101

配重孔;102

安装孔;103

闸门轴;104

止水环;105

轴承;20

闸门侧板;201

横向支杆;30

闸门底板;40

控制室;401

控制室侧板;402

控制室顶板;403

控制室底板;404

旋转阻尼器;50

棘爪组件;501

棘爪;502

棘爪固定轴;503

侧连杆;504

棘爪连杆;505

连杆定位套;60

手控组件;601

蜗轮;602

蜗杆;603

轴承座;604

万向连接件;605

手柄连接杆;606

直线轴承固定板;70

棘轮;701

第一限位套;702

第二限位套;80

手控开关;801

竖轴;802

定位杆;803

第三限位套;804

操作握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2]参考图1与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包括:闸门10、闸门侧板20、闸门底板30以及设置在闸门侧板20外壁的控制室40。
[0033]闸门10转动设置在两块闸门侧板20之间,闸门侧板20安装在水库溢洪道的两侧壁
上,闸门底板30埋设在水库溢洪道的底板中,便于水流通过。
[0034]闸门10沿溢洪道水流的截面呈水滴形,上端为小端,下端为大端,大端较厚且与闸门底板30相接,小端较薄且与水库正常蓄水位齐平,闸门10的宽度与溢洪道保持一致,闸门10的底部高程根据需要抵御的超标准洪水通过调洪演算计算得出。闸门10的外壁面为流线型,在闸门10处于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其特征在于,包括:闸门(10)、设置在溢洪道的闸门侧板(20)与闸门底板(30)以及设置在闸门侧板(20)外壁的控制室(40);所述闸门(10)的两端通过闸门轴(103)与闸门侧板(20)转动连接;所述控制室(40)内部设有棘爪组件(50)、棘轮(70)与手控组件(60),所述棘轮(70)转动连接在所述闸门轴(103)上且与所述棘爪组件(50)活动相接,通过所述棘爪组件(50)控制所述棘轮(70)单向或双向旋转;所述手控组件(60)通过所述闸门轴(103)与闸门(10)连接并控制所述闸门(10)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40)由控制室侧板(401)、控制室顶板(402)与控制室底板(403)合围而成,所述控制室侧板(401)外设有旋转阻尼器(404),所述控制室顶板(402)上设有手控开关(8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组件(50)包括棘爪(501)、棘爪固定轴(502)与侧连杆(503),所述棘爪(501)设置在两个侧连杆(503)之间且棘爪(501)的尾端连接在棘爪固定轴(502)上,所述侧连杆(503)连接在棘爪连杆(504)上,所述棘爪连杆(504)通过连杆定位套(505)滑动设置在所述控制室顶板(402)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泄洪及可控水位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组件(60)包括蜗轮(601)、蜗杆(602)与手柄连接杆(605),所述蜗轮(601)与蜗杆(602)相啮合,所述蜗杆(602)转动设置在轴承座(603)上,所述蜗杆(602)的一端通过万向连接件(604)与所述手柄连接杆(605)连接,所述手柄连接杆(605)设置在直线轴承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绪勋刘路广何娟吴瑕王敬董苇张建涛范杨臻秦嘉楠刘训宏李伦张欢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